文
小張今年30多歲,在武漢一家公司打工,今年6月底他剛剛從地鐵站出來,就收到一張小卡片,上面寫著“急用錢、找我們”。發(fā)卡片的人告訴他,他們是專業(yè)做個人小額貸款的,月利息僅1.8%。想到剛好急需用錢,小張就按地址找到了這家公司。一番交談后,他決定向該公司借12800元,雙方按月息1.8%、8期還清的協(xié)議簽訂了合同。
正當小張為借到低息貸款而高興時,工作人員卻說貸款成功的客戶,需要購買兩瓶他們公司代理的“高檔紅酒”,一瓶售價2400元。見小張面露難色,他立即拿出一瓶紅酒推銷,說這是產自西班牙的“高檔紅酒”,自己喝送人都很有檔次,但如果不買酒,公司就無法放款。
在對方的軟硬兼施下,小張無奈同意了購酒的要求。12800元到賬后,他通過轉賬支付了4800元購酒款,還交了500元“手續(xù)費”,最后僅落得7500元。工作人員笑著提醒他,要記得按時還款,“你的家庭和工作信息都已登記,如果逾期我們會上門催收?!?/p>
今年7月,湖北省武漢市公安局武昌區(qū)分局收到多起針對該公司的報警,于是迅速展開調查,打掉一個涉嫌強迫交易的犯罪團伙,他們打著小額貸款的幌子,設置合同陷阱,要求借款人收到款后購買2400元一瓶的“進口紅酒”,而這些紅酒的實際售價只要40元。僅僅40多天,就有80多名借款人掉入陷阱,涉案金額逾百萬元。
由于分局出手打擊快,這個團伙沒有坐大成勢就被端掉了。如果該團伙持續(xù)時間長,掉入陷阱的借款人很可能被這個團伙以催收貸款的名義連續(xù)敲詐。因此,認真篩查和辨析警情十分重要。很多時候這種裝上了“煙幕彈”的作案方式,看上去與經(jīng)濟糾紛、合同糾紛、消費糾紛等很相似,接到報警或者研判分析時一定要細致調查,回訪當事人。群眾如需貸款,請擦亮雙眼。
1.路邊廣告勿輕信。不要向路邊小卡片推薦的公司尋求貸款,這類公司往往聲稱“無抵押”“低利率”“放款快”,但事實上存在“合同漏洞”“暴力催收”等風險隱患,有借款需求時應向親友或者正規(guī)金融機構尋求幫助。
2.借款合同擦亮眼。借款過程中要仔細查看借款條款,不要輕信對方的口頭承諾,約定的所有事項應在合同中明確體現(xiàn),不要因借錢心切而隨意簽字。尤其要警惕對方口中的“行規(guī)”,陷阱往往就暗藏其中。對于所簽合同要留存一份,出現(xiàn)糾紛時這些合同都將成為重要證據(jù)。
3.發(fā)現(xiàn)貓膩掉頭走。借款中一旦發(fā)現(xiàn)對方出現(xiàn)強行搭售“茶葉”“紅酒”等高價商品,或者收取高額“手續(xù)費”“保證金”,應立即拒絕,這些都是“套路貸”的典型手法,要及時脫身。
4.一旦入套把警報。發(fā)現(xiàn)自己陷入“套路貸”騙局后,要立即報警并通知親屬。切勿獨自聽從貸款公司要求,繼續(xù)借貸還款,這會在短時間內壘高債臺。(本文摘自人民公安報,內容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