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嘉
(沈陽市第四人民醫(yī)院介入科,遼寧 沈陽 110000)
糖尿病血管病變是糖尿病常見并發(fā)癥,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管病變常累及的血管有心腦血管、下肢血管、視網膜血管等。有研究統(tǒng)計,糖尿病病程5年,下肢血管病變的發(fā)生率可達20%;糖尿病病程10年,下肢血管病變的發(fā)生率高達66%[1]。下肢血管病變初期表現(xiàn)為發(fā)涼、麻木、疼痛,嚴重者發(fā)生潰瘍、壞疽,甚至截肢[2],是糖尿病患者致殘的主要原因。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為藥物治療加局部換藥,后期多采取外科手術治療,這些治療方法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為了提高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的生存質量,我們一直在探尋更有效的治療措施。近年來,我們將介入治療引入到此類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并積累了一些經驗,現(xiàn)將治療的效果及預后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62例。患者年齡32~81歲,平均年齡63.5歲,男性37例,女性25例。糖尿病病程4~21年,下肢血管病變病程1~8年。下肢血管彩色超聲多普勒顯示血管呈節(jié)段性狹窄或閉塞,符合疾病診斷標準。其中足部潰瘍前期14例,干性壞疽13例,濕性壞疽15例,混合壞疽20例。合并冠心病35例,高血壓41例,腦血管病21例,視網膜病變19例,周圍神經病變30例。
1.2 治療方法:本研究收集的病例全部采取下肢血管造影并血管成形術的介入治療方法。局麻下行股動脈或肱動脈穿刺,置入4-F動脈鞘,血管內造影了解病變的位置和狹窄程度。肝素化后(100 U/kg),置入導絲并跨越病變部位,通過OTW球囊逐行擴張病變血管。股動脈以下病變只用球囊擴張,髂動脈病變球囊擴張后進行血管支架置入。如果雙側髂股動脈閉塞穿刺不成功,則先進行股動脈內膜剝脫術后再行介入治療。
1.3 觀察指標:觀察臨床癥狀改善情況,皮膚顏色、疼、溫覺變化,足背動脈搏動情況。超聲檢查血管內徑、血流變化情況。觀察破潰創(chuàng)口大小、愈合情況。隨訪預后和是否需要外科治療。
介入治療后,下肢血管超聲顯示血管內徑較治療前增寬,下肢血供明顯改善,皮膚顏色紅潤、皮溫升高、疼痛減輕。治療10 d后,濕性壞疽患者足部潰瘍周圍皮膚開始生長,創(chuàng)面縮小并可見肉芽組織生長。治療1個月后,12例濕性壞疽患者傷口愈合,17例干濕混合性壞疽患者傷口縮?。庋拷M織生長良好。治療3個月后,本組62例患者足部潰瘍全部愈合,無截肢發(fā)生。
下肢血管病變是糖尿病患者較早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其發(fā)病機制可能是持久的高血糖狀態(tài),導致蛋白質的非酶糖基化及糖化產物的共價交聯(lián),使血管壁的結構蛋白發(fā)生了變化。高血糖狀態(tài)還使體內的氧自由基的水平升高、氧化反應增強,直接加速了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增加了脂質、膽固醇的附著率[3]。介入治療的方法是通過微導管直達狹窄部位,利用球囊和支架擴張血管,保證肢體血流通暢,從而緩解患者下肢及足部的缺血、缺氧癥狀,促進足部潰瘍部位組織的再生[4-7]。與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相比較,介入治療的方法極大提高了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治愈率,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因此,下肢血管介入治療,因其創(chuàng)傷小、臨床療效顯著、安全、并發(fā)癥少等特點,對糖尿病嚴重下肢血管病變的治療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