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晶晶,于 崢,翟志光
(1.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眼科醫(yī)院,北京 100040; 2.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基礎理論研究所,北京 100700)
兒童多動癥(以下簡稱多動癥)又稱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是臨床多發(fā)病、難治病,主要表現(xiàn)為活動過度、注意力不集中、行為沖動等方面。我國對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流行病學有多次調(diào)查,所得現(xiàn)患率約為3%~10%,男童和女童發(fā)病率比例為4∶1~9∶1[1]。本病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屬于中醫(yī)“躁動”“失聰”“健忘”等范疇。古代相近的論述有唐·孫思邈創(chuàng)“孔圣枕中丹”(龜板、龍骨、遠志、九節(jié)菖蒲),治讀書善忘者。明·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中將本方易名為“聰明丸”,用治“學童為事,有始無終,言談不知首尾”[2]。
中醫(yī)治療本病有其優(yōu)點,常見辨證主要有一是腎陰不足,肝陽偏旺,用左歸飲加減;二是心脾氣虛,用歸脾湯合甘麥大棗湯加減;三是濕熱內(nèi)蘊、痰火擾心,用黃連溫膽湯加味[3]。
筆者在臨床中發(fā)現(xiàn),多動癥患兒往往有比較明顯的疳證表現(xiàn),輔以從疳論治能提高療效。
筆者發(fā)現(xiàn)多動癥患兒常見以下特點:一是面色不佳,無光澤,或色黃,或青白,或色不均,或面有白斑或眼周唇周色晦暗,身體瘦,部分患兒身高體質(zhì)量未達到正常范圍或發(fā)育緩慢;二是挑食偏食或食欲差,或喜食肉類、甜食、零食和富含添加劑的食品,吃綠葉蔬菜水果少,營養(yǎng)不均衡;三是脾氣急躁,性格倔強,甚至打罵父母。以上表現(xiàn)均符合疳證特征,輔以健脾理脾和胃為核心的從疳論治治法療效滿意。
劉某,男,6歲,2017年4月5日初診:主訴興奮多動日久,伴注意力不集中?;純浩剿匾着d奮多動,注意力難以集中,氣急,納差,眠差,便可。就診時情緒興奮,言語和肢體動作頻繁不能自持,脾氣犟,不聽話。癥見舌淡苔白厚,脈弦,查體心肺(-),體瘦腹脹,面色黃、不均,診斷兒童多動癥(脾胃失和證),治宜健脾化痰、寧心安神。方藥用常規(guī)平肝潛陽息風、化痰通絡藥味,14劑顆粒劑,每日1劑,半月后復診。配合推拿處方: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揉百會、揉四神聰(寧心安神),補脾、順運內(nèi)八卦,按揉中脘、揉臍、按揉足三里(健脾和胃)。按揉天突、揉膻中、分推膻中、直推膻中(化痰順氣)。
2017年4月19日二診:家長訴患兒多動癥狀改善,現(xiàn)有輕微鼻塞,納可,舌淡紅苔白,脈弦,面色轉佳,體質(zhì)量增加。處方:辛夷花10 g,白芷10 g,荊芥穗6 g,防風3 g,蟬蛻3 g,銀柴胡10 g,烏梅10 g,五味子10 g,僵蠶10 g,茯苓10 g,白術10 g,陳皮6 g,炒枳殼6 g,萊菔子6 g,砂仁6 g,雞內(nèi)金6 g,焦山楂10 g,焦神曲10 g,焦麥芽10 g,百合10 g。7劑顆粒劑,每日1劑,推拿1次,基本同上次。
2017年4月26日三診:患兒就診情緒穩(wěn)定,面色紅潤,體質(zhì)量增加,家長訴患兒比以往聽話。癥見舌紅苔白,脈滑。方藥以常規(guī)滋陰潛陽、平肝息風藥味,加茯苓10 g,白術10 g,陳皮6 g,炒枳殼6 g,萊菔子6 g,砂仁6 g,雞內(nèi)金6 g,焦山楂10 g,焦神曲10 g,焦麥芽10 g,14劑顆粒劑,每日1劑。推拿1次,基本同上次。囑其平素飲食調(diào)理為主,減少肉食、零食和添加劑食品,增加五谷雜糧和水果蔬菜。另囑家長減少對患兒斥責,使患兒減少焦慮,心情放松。后電話隨訪病情穩(wěn)定好轉。
按:患兒有營養(yǎng)不良、脾胃納運失調(diào)、脾氣急躁等疳證表現(xiàn),故先以多動癥常用的平肝潛陽息風、化痰通絡藥味控制癥狀,再輔以推拿、藥味(茯苓、白術、陳皮、炒枳殼、萊菔子、砂仁、雞內(nèi)金、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等)和飲食調(diào)理健脾理脾和胃。二診則針對鼻炎治療。
西醫(yī)學對多動癥與營養(yǎng)、飲食的關系,開始只關注一些特定的營養(yǎng)要素,如缺鐵、低鋅、低銅、缺鈣、高鉛、食品添加劑(特別是合成色素)、可樂型飲料、含水楊酸鹽食品等。王麗珍等發(fā)現(xiàn),多動癥兒童熱量攝入量、蛋白質(zhì)和脂肪供熱比顯著高于正常組兒童,碳水化合物供熱比顯著低于正常組兒童。認為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證實,飲食結構是兒童多動癥的一大重要因素[4]。伍鳳云等研究發(fā)現(xiàn),多動癥兒童膳食蛋白質(zhì)、膽堿、膳食纖維、膽固醇、核黃素、煙酸、維生素A、維生素C、鈣、鎂、鋅、硒、銅的攝入量顯著低于健康兒童,蔬菜類、白肉類、魚類的攝入量顯著低于健康兒童[5]。
中醫(yī)方面,張力等發(fā)現(xiàn)部分多動癥兒童同時存在較長時間的厭惡進食、食量減少等。某些厭食患兒長期營養(yǎng)缺乏,會導致或加重多動癥的發(fā)病。治療可從厭食證入手進行辨證,有食積內(nèi)熱型、痰濕阻滯型、脾胃氣虛型、氣陰兩虛型等[6]。
2.2.1 傳統(tǒng)對多動癥、疳證病機、證候認識有較大差別 多動癥主要從陰-陽角度認識,其辨證多離不開“陽亢”“熱”“火”。如有認為古代文獻描述相近者有《靈樞·行針》:“重陽之人,其神易動,其氣易往也?!庇姓J為,“陰在內(nèi),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若陰靜不足,陰不制陽,則陽動有余。有認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靜陽躁”,陽動有余、陰靜不足是本病的主要病機特點[7]。俞景茂將本病病機概括為心有余而腎不足,肝有余而脾不足,陽有余而陰不足[8]。
疳證則主要從脾虛、脾胃納運功能失調(diào)角度認識,其證(治)主要是積滯傷脾(消積理脾),脾虛氣弱(益氣健脾消積),氣血兩虛(補氣養(yǎng)血健脾)[9],或疳氣(和脾健運)、疳積(消積理脾)、干疳(補益氣血)[10]?!缎核幾C直訣·脈證治法》:“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薄缎盒l(wèi)生總微論方·五疳》:“小兒疳者,因脾臟虛損,津液消亡?!薄队子准伞ぶT疳證治》:“究其病源,莫不由于脾胃?!薄梆嶙C雖有各種不同的主證和兼證,但其主要矛盾是脾胃虛弱。[11]”江育仁認為,脾胃失調(diào)是形成疳證的主要原因[10]。有認為,疳證的病因雖有不同,但其病變臟腑主要在脾胃,其病理變化是脾胃損傷,脾胃虛損、津液消亡是其主要病機變化[7]。
2.2.2 多動癥的辨證離不開“陽”“火”,主要原因在于其臨床表現(xiàn)以“動”為主要特征 動為陽、靜為陰是一般原理。
2.2.3 “神不足”是多動癥“動”的主要原因 所以多動癥之“動”除“陽”“火”之外,“氣虛”“陽虛”“精虧”等“陰證”也應占重要地位。
探究多動癥的病理,其活動過度、注意力不集中、行為沖動等表現(xiàn),實際上是由于大腦的最高級部位虛弱,不能充分處理信息,以思維指揮行動的結果。古人言“謀定而后動”,多動癥則相反,是“謀未定”或“未謀”而“亂動”。額葉皮質(zhì)特別是前額葉皮質(zhì)與紋狀體的聯(lián)系在大腦自我調(diào)節(jié)靈活性、自我控制方面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多動癥患兒在反映大腦額葉功能的神經(jīng)心理測試方面有異常結果,與額葉損傷的成人相同。實驗顯示,多動癥患兒在信息處理和選擇適當應答方面有缺陷。從神經(jīng)生理學分析,額葉功能失調(diào)可引起活動過度、注意不集中、挫折閾降低、沖動、情緒不穩(wěn)、做事有頭無尾等[1]。
心藏神,《靈樞·邪客》:“心者……精神之所舍也。”《靈樞·本神》:“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彼裕竽X額葉的上述改變從中醫(yī)角度看就是“神不足”?!吧癫蛔恪眲t難以“任物”,故“動”而無方。
“神不足”其病性主要屬于“氣虛”“陽虛”“精虧”等“陰證”。有認為多動癥從表面來看,似乎多動而精力不衰,近于實證。然與正常兒仔細對照,患兒形、神俱為不足而非有余,如神思渙散、動作不靈、大多形體瘦弱、面色少華、脈象偏弱等,又且病程長久,故從臨床總體來看仍以虛證為主。
2.2.4 疳證之脾虛、脾胃納運功能失調(diào),加重或導致“氣虛”“陽虛”“精虧” 多動癥與疳證有一定的相關性,宜輔以從疳論治。
實際上,疳證本身就有“動而無方”的表現(xiàn),如喜揉眉擦眼挖鼻、吮指磨牙、吐舌弄舌、夜臥不寧或動作異常,或搐搦、煩躁多啼、易發(fā)脾氣?!耙袁F(xiàn)代醫(yī)學論之,此乃營養(yǎng)不良兒所見之虛性神經(jīng)亢奮之癥狀”[12]。
[1] 沈曉明.臨床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86-89.
[2] 鄭蘇.漫談兒童多動癥的飲食療法[M].浙江中醫(yī)雜志,1998(9):396.
[3] 郭振球.中醫(yī)兒科學[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0:501-505.
[4] 王麗珍,古桂雄.兒童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誘發(fā)因素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8.
[5] 伍鳳云,范廣勤.膳食蛋氨酸、膽堿的攝入與兒童血鉛水平及兒童多動癥的關系[D].南昌:南昌大學,2011.
[6] 張力,陳秀榮,蘆劍峰.從小兒厭食辨證論治兒童多動癥60例[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7,34(7):941-942.
[7] 徐榮謙.中醫(yī)兒科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108-113.
[8] 徐有水.中醫(yī)藥治療注意力缺陷多動癥概況[J].浙江中醫(yī)雜志,2006,41(12):730-732.
[9] 上海中醫(yī)學院.中醫(yī)兒科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79:49-53.
[10] 江育仁.中醫(yī)兒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59-63.
[11] 成都中醫(yī)學院.中醫(yī)兒科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6:170-180.
[12] 胡光慈.實用中國小兒科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57:13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