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
傷寒,是中醫(yī)的一個重要概念。從發(fā)生學的角度去考察中醫(yī)的概念,揭示這些概念產生的文化心理積淀,對于認識中醫(yī)學的特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傷寒”這一概念出現的很早,成于西漢的《武威漢簡》中就出現了“傷寒”一詞。《千金翼方·傷寒》也指出了“傷寒”之稱自古有之:“傷寒熱病,自古有之,名醫(yī)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p>
傷寒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傷寒即傷于寒邪,廣義的傷寒就是一切外感疾病的統(tǒng)稱?!峨y經·五十八難》云:“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逼渲小皞形濉敝皞睘閺V義傷寒,五種之中的“傷寒”為狹義傷寒。本文主要探討廣義的“傷寒”概念的發(fā)生。
“天行”,是“傷寒”的另一種稱謂,也稱為“時行”。如《肘后方》言:“貴盛雅言,總名傷寒,世俗因號為時行”?!度驑O一病證方論·敘疫論》中將瘟疫稱為“天行”:“一方之內,長幼患狀,率皆相類者,謂之天行。”敦煌出土的《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一書,是《湯液經法》的節(jié)錄本,其中有大量的方劑與《傷寒雜病論》相同或者相似,在《輔行決》中,沒有提到“傷寒”一詞,但是提到了“天行”一詞:“外感天行,經方之治?!逼渲械拇笮《┧纳駵?3首方劑,就是治療“天行熱病”,如“小陽旦湯,治天行發(fā)熱自汗出而惡風鼻鳴干嘔者?!薄靶∏帻垳?,治天行發(fā)熱惡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脈緊者方”等。《素問·熱論》中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睆倪@些文獻可以看出,廣義的“傷寒”與“天行”“熱病”是等同的。
理解“傷寒”與“天行”的關系,還需要探討另外一個概念——“風”。
1.1 “風”概念的文化人類學研究 德國著名語言符號學家卡西爾在《語言與神話》一書中說引用烏西諾的話:只有當語文學和神話學揭示出那些不自覺的和無意識的概念過程時,我們的認識論才能說是具有了真正的基礎[1]。從認識論的角度去考察中醫(yī)學中一些概念的發(fā)生,也需要去揭示那些“不自覺”的或者是無意識的觀念?!帮L”這個字,就是這樣一種需要揭示的概念。
“風”,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一個含義非常豐富的字。它并非完全是醫(yī)學上的概念,但是卻為醫(yī)學所用,也體現了某種文化心理的積淀的原因。
《辭海》中,風這個詞列出了十二種義項。這種一詞多義的現象其實是有發(fā)生學的意義的,“風”的這些意義,其實是有著一個隱隱的主線,就是“風”是一種鼓動生命之氣的東西,風是天地交合的媒介。比如《詩經》收錄的大量男女之間的情歌的部分,稱為《風》,成語“風馬牛不相及”,這些都說明“風”有“牝牡相誘”的意思。“風”這個表示自然現象的詞,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含義,是因為在古代人們的文化心理積淀中,天和地交合才能產生萬物,而“風”是天地交合的媒介。
周策縱先生在討論《詩經》于巫醫(yī)文化關聯時,就比較深入地論及了這個問題。他指出古書上的“相風鳥”或“伺風鳥”與巫醫(yī)的伺風、祈風的含義有關。在古代。風和氣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東西,因此,風”的概念和巫術世界觀中的生命之氣觀念息息相通。周策縱指出:“這種宇宙觀、生理心理觀,是古代中國音樂、詩歌、文學,甚至一切哲學思想的一個基本觀念。就音樂詩歌而論,原來都是由氣之鼓動而生?!秴问洗呵铩ひ袈善肪驼f的更明白些了:‘大圣至理之世,天地之氣,合而生風,日至則月鍾其風,以生十二律。’接著又說:‘天地之風氣正,則十二律定矣?!敝懿呖v又將風與氣來搖蕩性情,來鼓蕩生命之氣聯系了起來。他指出:“風的意義,還不止于一般的風動、土風,而與性與生殖有關。試看《國風》中許多詩都以戀愛和婚姻為主題,就可以明白了。其實早期所謂‘風化’和‘風俗’諸詞,原來也許就包含有這種意義。俗字從人從谷,前人本已有釋為人欲之所趨的說法?!L化’一詞,原來似指性與生殖,后世所謂‘有傷風化’,也許還于無意中保留著‘風化’的初義。他如‘風月’‘風流’‘風情’等后起的詞匯和含義,恐怕也不僅是無緣無故的妄增。風有性誘惑的意思,見于很早的記載,如《尚書·費誓》……又如《周易》 象傳說:‘天下有風,后?!笞止盼陌姹疽蛔麇?,當即媾字,后卦辭云:“女壯,毋用取女。‘本來就是為婚媾所卜?!盵2]
從這些考證可以看出,風的確與性、生殖有關,應該是和天為陽,地為陰,天地交合產生萬物的古老思維的積淀有關。還有很多的文獻可以體現風是天地之間溝通的媒介這樣的觀念,如《禮記·郊特牲》中的:“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風雨以達天地之氣也?!薄短接[》卷九引《易通卦驗》中的說法:“八風以時,則陰陽變化道成,萬物得以育生?!秴问洗呵铩び惺计吩啤疤斓睾贤?,生之大經也?!笨梢娞斓氐慕缓?,是萬物生長的條件。
這種天地交合產生萬物的觀念,從遠古的神話思維中脫胎而來,在中醫(yī)中形成了另外一個概念——“氣交”。《素問·六微旨大論》云“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帝曰:何謂氣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世。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薄端貑枴ち⒅即笳摗酚终f:“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边@就是說,天和地之間的交合,就是靠氣,而氣的升降相因,就會產生萬物。這里的氣就是風。所以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說:“風氣雖能長養(yǎng)萬物,亦能害萬物?!边@里的風,與“氣交”應該為同義?!鹅`樞·刺節(jié)真邪論》:“正氣者,正風也”,可以理解為正常的氣交?!鹅`樞·九宮八風論》中的八風,也可以認為是八種正常的氣交?!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分校骸疤幪斓刂?,從八風之理”,也可以認為是處于正常的良性的氣交之中。
所以,“風”這個字在古代人們的心理積淀中,不僅僅是自然界的風,而是被看做一種天地之間溝通能量的媒介,很自然的也就成了人體與外界交換能量的媒介。也就是說,“風”是天行的媒介。
風是媒和天地、化育萬有的偉大中介力量,也是人體與天地之間能量交換的中介力量,因此也就能理解廣義的風可以泛指所有的外感。
《漢書·五行志》中說:“氣相傷,謂之沴,沴尤臨蒞,不和義也?!币簿褪钦f,氣的勝負是生病的主要原因。這也就是后來的五運六氣的學說能夠形成的一個原因,有的人指出五運六氣的學說應該是到唐代才形成,其實這種醫(yī)學思想應該是很早就有了的。那么氣和風在這里是一回事。
道教很多著作中的醫(yī)學思想,是和中醫(yī)學中的可以互相闡發(fā)的。如《云笈七簽》中闡述導引術的作用時說,導引術的醫(yī)療作用為:“一則以調和營衛(wèi),二則以消谷水,三則排卻風邪,四則以長進血氣?!蓖ㄟ^這段話也可以看出,“風邪”似乎為一種很重要的致病因素,通過與上下文的理解,可以認定這里的“風邪”應該是外邪的代稱。
因為氣與風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東西,中醫(yī)致病因素的“六淫”,亦可看作是太過的“六風”,如此就可以很清楚的理解到天行的媒介就是廣義的“風”。
1.2 “風”和“寒”的關系《武威醫(yī)簡》中出現兩次“傷寒逐風方”,也反映了一個線索,那就是傷寒和風是有聯系的。而且,“風”與“寒”都曾作為外邪的代稱。就像后世依然也有把感冒稱為“傷風”,日文中的感冒稱為“風邪”,也都是這種觀點的反映。天行的媒介是風,風和寒在很多場合又是一回事,那么從這個意義上講,天行和傷寒是相同的。
寒就是天行的力量觸犯到了人體,也就是說,寒是一切外邪的代稱,這是一種提喻法,就是用一類東西中的一種,來代稱這一類事物,這一點在現在的語言中也很常見,如把賣樂器的商店稱為“琴行”,用一個“琴”字來代稱所有的樂器。在這里,也是用寒字來代稱所有的外感病邪。那么,為什么要用“寒”字來代替所有的外邪。
“寒”這個字,能成為一切外邪的代表,也是出于古代的時空觀所帶來的心理積淀的反映。
在古人的思維方式中,方位詞絕不僅僅單純的是空間概念,而與時間、人體是相對應的。如在古人的思維中,東方和春天、肝、青色、生發(fā)就是一回事。 而北方,與冬天,與寒,與死亡就是一回事。
人體也擁有方位——時間的對應關系,方位與時間生命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北方是和寒,和生命的終結,和死亡聯系在一起的。這種思維方式在語言中有大量的殘留,比如北方和死亡、失敗、寒冷、黑暗聯系在一起,還可以從古代文獻中找到大量的這種線索。
如《漢書·高帝紀》中有:“項羽追北。”顏師古注:“北,幽陰之處,故謂退敗奔走者為北。”《后漢書·臧公傳》李賢注:“人喜陽而惡陰,北方,幽陰之地,故軍敗者皆謂之北?!薄墩摵狻ふf日》云:“北方,陰也?!辈躺颉都瘋鳌吩疲骸八贩?,北荒之地,……日行至是,則淪為地中,萬象幽暗,故曰幽都?!薄渡胶=洝ず冉洝费裕骸氨焙V畠龋猩矫亩贾?,黑水出焉?!?/p>
再比如說五音之中的“羽”,在古人眼中也是和北方,和寒是一個系統(tǒng)的,因此在《淮南子·地形》有載:“北方曰積冰,曰委羽?!备哒T注:“委羽,山名,在北極之陰,不見日也?!北狈绞撬劳鲋鞘諗亢陀牟厝f物的地方?!妒印肪硐轮姓f:“北方,伏方也,萬物至冬皆伏,貴賤若一,美惡不異。”《尚書大傳》中說:“北方者何也?伏方也,伏方也者,萬物伏藏之方。”《素問·宜法方宜論》云:“北方者,天地閉藏之域也。”《漢書·律歷志》云:“太陰者北方,北,伏也,陽氣伏于下也?!痹谶@種觀念下,古代的埋葬都是在北方,因為北方和死亡相關:“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達禮也,之幽之故也?!薄犊鬃蛹艺Z·問禮》云:“生者南向,死者北首?!薄蹲髠鳌ぐЧ辍吩疲骸暗脡魡⒈笔锥鴮嬘诒R門之外?!倍蓬A注:“北首,死象?!庇捎诒泵婧退劳鱿噙B,因此就連古代的招魂都是面向北面?!秲x禮·士喪禮》云:“北面招以衣……”《白虎通·五行》云:“北方其臭朽者何?北方水,萬物所幽藏也。又水者受垢濁,故臭腐朽也。”之所以“腐臭”之味和北方對應,也是和氣味死亡之地有關。
其實,北方與死亡于寒相聯系,這種觀念是很早就出現了,如甲骨文中的四方風名,北風的名稱稱為“役”(胡厚宣先生釋),也有殺的意思,帶有“殳”的字,往往有“殺”的意思,如“殳,刈草也,從草”。段玉裁注釋說:“此會意,殳取殺意也”。由此可以看出,北方的風,是象征著殺。在《詩經》中的《相伯》篇,有這樣的句子:“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這首詛咒讒言的人的詩,要把壞人扔到北方,其實就是扔到死亡之地的意思。北方與死亡的聯系,是一種很古就有的心理積淀。而北方又是和寒是相聯系的,因此,“寒”也是和陽性的生命力最異質的東西。
中國古代的德刑觀念,是影響中醫(yī)把外感稱為傷寒的另一種原因。“德”在中國古代哲學中一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其意義也是非常豐富的。在《淮南子》中,“德”這個概念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視。
“德”一般來講有三個含義,一是道德的意思,二是指陰陽學說中的代表陽的方面,而代表陰的方面則稱為“刑”,這兩個概念是相對的。另外一種情況就是指五行學說中的主生的因素,如《時則訓》中的“孟春之月,……盛德在木,就是說這個時候,天地之間的生機是在木的。這里的德,就是主生的因素。而與“德”相對的,就是“刑”,《十六經》中說:“陽為德,陰為刑?!辈⒅赋觯骸疤煲匀龝r養(yǎng)生,一時刑殺。”其中的三時指的是春夏秋三個季節(jié),這三個季節(jié)是長養(yǎng)生命的,而冬季是刑殺生命的。這樣也就能解釋,在古代的文化心理積淀中,把“寒”作為與陽性的生命力的對立面,作為傷害生命的重要因素,而這種心理積淀也反映到了語言文字上,就是把以外感疾病因素,都稱為“傷寒”。
從文化層面而言,“傷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總稱,與“天行”是一個意思,而后世的很多醫(yī)家認為傷寒是傷于寒邪,這是文字的含義變遷,原先的心理積淀漸漸淡化所引起的現象。這也體現了中醫(yī)的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的醫(yī)學觀,也就是說,通過風或者寒,自然與人體產生了生命能量的交換,不正常的能量交換,從而引起了人的疾病。關于這一點,古代醫(yī)家早有提及,張子和謂四是不正之氣致病“皆得謂之傷寒”,就是此意。
綜上,廣義的“傷寒”概念的產生,與古代的文化觀念密切相關。傷寒也就是傷于不正常的“氣交”,而用“寒”來代指一切外感,與古代時期的方位與生命觀的積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