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
1913年,先賢張謇興建了中國早期體育場之一的南通第一公共體育場。正是這種源于張謇時代的文化自覺,為南通奠定了深厚的體育底蘊,為這座江海之濱的城市注入了蓬勃的運動基因。
1981年11月16日,第三屆世界杯女排賽收幕日,25歲的南通姑娘張潔云成為世界排壇的弄潮兒,她和隊友們以全勝戰(zhàn)績聯袂奪得冠軍,為中國三大球實現金牌零突破,她也成為江蘇早期世界冠軍之一,南通體育由此書寫精彩故事第一頁。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競技體育司提供的數據,1981年以來,共有20名南通籍運動員、先后99次登上奧運會、世界錦標賽和世界杯賽領獎臺,奪金次數居江蘇省設區(qū)市之首。20名世界冠軍中有7人奪得過奧運會金牌,奧運冠軍人數位居全國地級市之首。
雖然張謇先生不是一位專業(yè)體育工作者,但是他對體育的地位和作用有著獨到的見解,他的體育思想、躬身實踐走在時代的前沿,對近代中國體育、尤其是南通的體育發(fā)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張謇出資建成的并以行書親題門額“公共體育場”5個大字的此公共體育場占地約20余畝。設表門一座、大門3座。南有房屋3間,供辦公、儲藏及運動員休息、更衣之用。東西兩邊各有一方亭,圍以短墻,供群眾參觀休息,場內設有跑道、沙坑和其他簡單器械,工作人員有場長1人、指導員2人??梢蚤_展的體育運動項目有球類和器械游戲兩大類。球類有網球、野球、隊球、乒乓球等項目,并有專門的乒乓球室;器械游戲有秋千、木馬、平臺、浪橋、浪船、滑臺、旋板、高梯等。公共體育場每天上午9點至下午6點開放。據記載,第一個公共體育場“任人運動,無貧富老幼之分,亦無入場費。”每逢星期天和節(jié)假日,來體育場鍛煉的更是“濟濟盈盈,各自為戲”。
1922年(民國11年),為了準備南通縣中等以上八校聯合運動會,而原來南通第一公共體育場面積窄小,不敷使用,于是張謇倡議并出資在南通城與狼山之間,離城約七八里的地方,興建了第二公共體育場。占地約40余畝,面積比第一公共體育場幾乎大了一倍,其設施和運動項目與第一個公共體育場大致相同。
一個人在一個縣先后不惜巨資建了兩座公共體育場,這在當時全國1700多個縣中是絕無僅有的,可見他對體育的關心和重視非同一般。由于他的關心,參與,直接帶動了體育運動的開展,增強了人民的體質,這對推動南通體育活動的開展和體育運動的普及起了積極的影響和極大的推動作用。
在實業(yè)大振的基礎上,張謇對地方上的各項文化設施與公共福利事業(yè),無不熱心辦理。1917年他在南通城的護城河——濠河西南主持營建了東、西、南、北、中五座公園,統稱“五公園”。初建北公園,次建中公園及西公園,再次為南公園及東公園。張謇曾說:“公園者,人情之圃實業(yè)之華,而教育之圭表也。”在他心中,公園是一個地方文明程度的標志。為了倡導社會全民體育,普及大眾體育,在這些興建的公園中,也設置了相當多的體育運動設施,供人在游覽之余,強身健體。諸多體育運動的開展和各項體育場地和設施的修建,不僅促進了南通體育運動的普及和人民體質的增強,而且改變了中國傳統的“文弱”之風氣,養(yǎng)成了廣大民眾的尚武精神。
張謇鼓勵競技體育活動,積極支持和組織其中的佼佼者代表國家參加遠東運動會等國內外體育比賽。
張謇早年對南通文化、教育、體育等全方位的重視和支持,逐步使南通社會大眾形成了良好的體育意識和自覺進行體育鍛煉的淳樸健康民風,并在潛移默化中傳承至今,奠定了南通“體育之鄉(xiāng)”的人文發(fā)展基礎,是南通走出20位世界冠軍及競技體育騰飛的歷史原動力。
改革開放第一個十年,南通人涌現出張潔云、吳健秋、殷勤和趙劍華4名世界冠軍。十年積累,必然迸發(fā)出更大能量,此后十年,南通體育不斷取得新成果:2人獲奧運冠軍、4人獲世界冠軍、1次2次打破世界紀錄……南通體育在不斷取得突破的同時,也面臨著時代發(fā)展帶來的挑戰(zhàn)。
30年前的孫新設,是南通市游泳隊的一名教練,他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初,國家經濟和社會事業(yè)的發(fā)展回到正軌,通城‘崇文風氣逐漸興起,學校對學生、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抓得比以前緊了。這肯定是件好事,但對我們當教練的來說,學校不能讓體校學員提前放學,是一件苦惱事,因為業(yè)余訓練每天必須有一定的訓練時間作保證,學與訓的矛盾就這樣造成了?!?/p>
此事引起時任市教育局局長李炎的重視,他認為,當時中國體育頻頻在世界大賽上填補空白,極大地振奮了大家的民族自豪感,教育部門有責任為南通體育作貢獻。
李炎主動找到當時的南通市體委負責人研究對策,他們在反復討論后找到一個突破口:體教部門聯合建立一種獎勵機制,以此提高業(yè)余訓練的吸引力。具體做法是,由教育部門選幾所距離業(yè)余體校較近的通城名校,吸收那些有培養(yǎng)前途的小運動員就讀。“體教部門展開合作后,我們學員都能準時出現在體校訓練場。”孫新設說。
此后,南通的“體教結合”向更多渠道拓展:1986年,實行上課、訓練、食宿“三集中”的南通市體育運動學校建立;1987年,通師一附、城中小學等10多家中小學成為省首批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其后幾年,市體育運動學校與南通中學、南通市第一中學共辦排球、足球等市隊……“南通是國內最早探索‘體教結合的城市之一。多種‘體教結合形式的探索,為我們向省級培養(yǎng)、輸送優(yōu)秀苗子創(chuàng)造了必要條件,形成了‘選材一體化,育材一條龍。”孫新設說。
體教結合的成功探索,為南通體育事業(yè)二次騰飛插上有力的翅膀:1990年亞運會,周玲美打破女子場地自行車1000米計時賽世界紀錄;1992年奧運會,林莉勇奪女子200米個人混合泳金牌;1995年蘇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團體錦標賽,葛菲和隊友們勇奪獎杯……南通體育也因此成為中國體壇一顆耀眼的“明珠”。
1995年9月,時任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來南通視察體育工作,欣然題詞:“扎實打好基礎,世界冠軍搖籃”。
“世界冠軍搖籃”的城市名片由此叫響。
回眸改革開放40年,自1984年中國重新回到奧運殿堂起,南通體育健兒不僅參加了全部9屆奧運會,見證了中國體育崛起的全過程,也為南通這個傳統的“體育之鄉(xiāng)”鑄就了歷史輝煌。林莉、葛菲、李菊、黃旭、陳玘、陳若琳、仲滿,一個個江海之子站到了奧運會領獎臺的最高處,累計奪得13枚奧運金牌。
1992年第二十五屆巴塞羅那奧運會,被譽為“五朵金花”之一的游泳名將林莉,在碧波蕩漾的泳池,以打破世界紀錄的成績斬獲女子200米個人混合泳金牌。這是南通籍運動員首次登上奧運會最高領獎臺。
1996年第二十六屆亞特蘭大奧運會,被譽為羽壇“十年一遇”的雙打天才葛菲,與其搭檔顧俊一路高歌猛進,勇奪羽毛球女雙冠軍。并自此開啟了在國際大賽上近百場比賽不敗的驕人紀錄。
2000年第二十七屆悉尼奧運會,由葛菲領銜的南通奧運健兒全線出擊、大獲豐收:葛菲與其搭檔再獲羽毛球女雙金牌;打法兇狠的乒壇國手李菊與其搭檔王楠收獲一枚乒乓球女雙金牌;而在男子體操團體決賽中,技術全面、動作到位的南通籍運動員黃旭四度上場,最終以領先烏克蘭隊1.613分的優(yōu)勢奪冠。
2004年第二十八屆雅典奧運會,被譽為“殺神”的中國乒乓球隊“顏值擔當”、南通小將陳玘發(fā)揮出色、狂飆突進,與隊友配合力奪乒乓球男雙桂冠。
2012年7月,陳若琳出征第三十屆倫敦奧運會跳水比賽女子10米跳臺及雙人10米跳臺賽事。在率先進行的雙人10米跳臺比賽中,陳若琳與隊友以壓倒性優(yōu)勢輕松奪金。在其后進行的女子10米臺決賽中,她又成功奪冠,成為首位在奧運10米跳臺單人、雙人項目均衛(wèi)冕的運動員。2016年8月,在第三十一屆里約奧運會10米臺決賽中,陳若琳與其搭檔再次折桂。她也成為中國跳水隊獲得奧運金牌最多的選手之一,更是其中獲得跳臺世界冠軍最多的運動員。
2008年8月12日,南通籍體育健兒在第29屆北京奧運會上日斬三金:體操老將黃旭與隊友不畏強手、頑強拼搏,斬獲體操男子團體金牌;跳水新秀陳若琳與隊友團結協作、表現出色,在女子雙人10米跳臺決賽中折桂;擊劍選手仲滿過關斬將、殺出重圍,勇奪男子佩劍個人金牌。為大力弘揚敢于拼搏、勇于爭先的體育精神,紀念南通健兒在奧運會歷史上的這一輝煌時刻,南通市人大常委會將每年的8月12日確定為“南通體育日”。
透過耀眼的輝煌,依然不能忽視的是南通深厚的大眾體育基礎。仲滿家鄉(xiāng)——海安縣北凌鄉(xiāng)是全國聞名的“農民體育之鄉(xiāng)”,50多年來每年都舉辦農民運動會,崇尚體育健身是當地農民的優(yōu)良傳統。仲滿就是在這方“體育”水土上長大的。陳若琳走上體育之路,同樣得益于家門口就是體校。雖然在南通接受啟蒙訓練的經歷,因為當時年齡太小而有些記憶模糊了,但她還是記得,那時候的南通不是很大,訓練場離家也不太遠,每天快快樂樂去訓練。
而今,南通體育健身設施星羅棋布,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目前,南通作為江蘇省足球改革發(fā)展試點城市,制定了足球發(fā)展三年行動計劃,在“果敢剛毅、自強不息”的精神指引下,南通體育猶如一顆明珠在江海大地上閃閃發(f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