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繼臣,倪素蘭,周 偉,林樹龍
(1.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qū)同仁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江蘇 南京 210000;2.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qū)中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18;3.江蘇省南京市中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01)
周華龍主任系正骨名醫(yī)朱金山先生學術繼承人,南京市名中醫(yī),南京市中醫(yī)院推拿科主任,從事推拿針灸工作40余年。在朱金山先生“四應六法推拿”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平衡推拿法”,并應用于臨床內、外、婦、兒等學科領域。筆者隨師學習針灸推拿多年,為金陵中醫(yī)推拿術傳承人之一,在臨床中運用平衡推拿法治療各種病證?,F(xiàn)將周華龍主任應用平衡推拿法治療頸源性眩暈的經驗總結如下。
頸源性眩暈是因多種因素致使頸部的解剖結構發(fā)生異常,從而影響頸交感神經、椎動脈的功能,致使小腦和腦干供血不足而產生眩暈,是多種病因綜合作用的結果[1]。頸源性眩暈發(fā)病率約占頸椎病的40%[2]。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伏案工作、缺乏運動等不良工作生活方式人群的增加,本病逐漸趨向年輕化。頸源性眩暈的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手術治療也有一定的風險。在陰陽失調是疾病發(fā)生的根本原因的理論指導下,根據(jù)應癥狀、應部位、應經絡、應穴位的理論依據(jù),周華龍主任運用平衡推拿法治療頸源性眩暈,以調整臟腑經絡陰陽平衡,收效明顯。
平衡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周易》中就提出自然和人的和諧統(tǒng)一?!秲冉洝氛J為,人體的致病和治病皆由陰陽的失調和平衡所致,病邪作用于人體,正邪抗爭,破壞了人體的陰陽相對平衡,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功能紊亂,從而產生了一系列的病理變化。
平衡推拿法是醫(yī)者采用強弱、虛實、補瀉等各種不同推拿手法,在患者體表不同部位,通過辨人、辨病、辨證、辨位的方法,刺激神經系統(tǒng),激發(fā)人體各系統(tǒng)的調節(jié)功能,提高機體內在的抵抗和防御能力,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3]。其特點是以人體為核心,以中醫(yī)整體觀念——陰陽為主體,辨證論治——辨病、辨證、辨位、辨性為原則。通過運用多種獨有的手法為途徑,作用于人體各部位、穴位、經絡、臟腑,從而達到臟腑、氣血、經絡、陰陽平衡為目的的推拿方法。
平衡推拿法要求醫(yī)者必須經過嚴格的中醫(yī)基礎知識培訓和專業(yè)技能訓練,在治療中必須用充足的理論知識去指導實踐,一旦臨證,機觸于外,巧生于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集中精神,調勻心息,運一身之“氣”“力”到一手或手指,做到動手看表情,手巧心要靈,來者無痛苦,療后全身輕。具體操作有“頭部啄法”“面部牽正法”“咽喉部合喉法”“頸部端提法”“腹部三抖法”“脊柱部通督法”“腰腿部三法”“四肢部擠捏法”等[4]。
頸源性眩暈主要是在應癥狀、應部位、應經絡、應穴位的理論指導下應用平衡推拿法中的“頭部啄法”“頸部端提法”“脊柱部通督法”“四肢部擠捏法”進行治療。其中應癥狀:是醫(yī)者在治療時針對患者出現(xiàn)的眩暈、惡心、欲嘔等癥狀。應部位:是醫(yī)者在治療時抓住患者的頸部為重點部位進行。應經絡:是在治療時以手三陰、手三陽、督脈和膀胱經為主。應穴位:是醫(yī)者針對病情選擇性地點揉風池、風府、大椎、手三里、曲池、內關、合谷等穴。
具體方法:①患者通常取坐位,醫(yī)者立于患者背后,采用平衡性手法在肩頸及背部采用法,以放松肌肉,緩解痙攣。自上而下輕柔刺激,不宜用力過重。②頸部端提法:醫(yī)者側立于患者背后,用左手掌心貼于患者前額,右手五指分別置于患者頸后兩側風池部(拇指在左側,其余四指在右側)向上端提,并點揉風池及風府(力度不宜過重),以松弛頸椎,滑利關節(jié),減輕頸椎間盤的壓迫,改善神經根和血管的壓迫癥狀。③脊柱部通督法:醫(yī)者五指散開,以手指螺紋面為著力點,以患者脊柱為中心,平衡性地按照一定方向施力,自上而下進行揉動,要求五指柔和而有力,深透而均勻。繼而醫(yī)者用拇指、食指、中指尖為著力點,分別在患者脊柱或脊柱兩側,以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華佗夾脊穴為主,平衡性地自上而下連續(xù)揉動,要求力量均勻,以疏經活絡,調理陰陽,平衡臟腑。④四肢部擠捏法:醫(yī)者分別將左右手拇指與其余四指分開,以手指指腹為著力點,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辨證施治進行擠捏施術,繼而點捏手三里、曲池、內關、合谷等穴,以舒經通絡。⑤頭部啄法:醫(yī)者用單手五指指尖或雙手十指指尖彎曲并攏呈鳥喙狀在施術部位進行反復啄擊,重點啄擊百會穴,要求力量由輕漸重,循序漸進,且各部用力不同,不宜用猛力,以患者能接受為度,以逐瘀開竅醒腦,振奮陽氣。手法完畢后,再加拔火罐補法。在肩部、大椎、風池、肩中俞、肩外俞、肩井、天宗等穴用2~4個火罐交替拔罐,以局部紅潤為度,以補而和之。以上操作方法全過程需30 min左右,通常隔日推拿1次,10次為1個療程。
患者,女,52歲,2014年6月1日初診。主訴:頸項部疼痛伴行走困難1年,加劇1個月。1年來頸項疼痛,伴有頭暈、惡心欲吐,時作時止,經服中藥、針灸等治療效果甚微。近1個月上述癥狀加重,頸項疼痛加劇,惡心、暈倒5次,發(fā)作時不能站立行走,頸項活動受限。檢查:叩頂和壓頂試驗陽性。X線片顯示頸3~7椎體骨質增生。腦電圖顯示腦血管彈性重度減退。以平衡推拿法治療,經3次手法治療后感覺頸項疼痛、頭暈、惡心、欲嘔等癥狀明顯減輕,治療中未發(fā)生暈倒現(xiàn)象,仍以原法治之。經10次推拿后癥狀及體征全部消失。1年后隨訪病情無復發(fā)。
頸源性眩暈屬于中醫(yī)“痹證”“眩暈”等范疇。《素問·痹論篇》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憋L寒濕邪侵襲人體,致使經絡、氣血瘀滯不通,不通則痛。因此,加用拔火罐補法治療,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頭為諸陽之首,內藏神明,位居之高,內含腦髓,以統(tǒng)全身。因此,在治療頸源性眩暈時以“頭部啄法”啄擊頭部及百會穴以通百脈交會之處,振奮陽氣?!峨y經》曰:“督脈為痛,脊強而厥?!倍矫}循行脊背,直貫頸頂頭頂,貫通上下,故在治療頸源性眩暈時,以“脊柱部通督法”使督脈和膀胱經之氣疏通,全身陽氣得以溫煦,血能溶之,腦髓得以滋養(yǎng),故諸癥消除。連寶領等[5]研究發(fā)現(xiàn),頸項部按揉手法能改善椎-基底動脈血供,改善頸部本體覺紊亂,從而緩解頸源性眩暈癥狀。
眩暈癥癥狀錯綜復雜,也有可能是其他病變所致,故周華龍主任認為首先要明確診斷,排除骨結核、腫瘤等惡性病變后再進行推拿治療,以免選成不良后果。
[1]單紅星,許長河,馬晶潔,等.頸源性眩暈病因的解剖學研究進展[J].光明中醫(yī),2008,23(11):1852-1853.
[2]栗秀初,黃如訓.眩暈[M]. 2版.西安:第四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08:49.
[3]周華龍,周偉.周華龍推拿集錦[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9.
[4]周華龍.“平衡推拿八法”在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臨床應用[J].中國民間療法,2016,24(7):38-39.
[5]連寶領,嚴雋陶,沈國權,等.推拿治療頸源性眩暈作用研究(上)[J].按摩與導引,2001,1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