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冬平
楔狀缺損(wedge-shaped defect)簡稱楔缺, 是一種口腔牙體病, 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楔狀缺損是指牙體唇頰頸部的硬組織在多種因素的長期作用下發(fā)生緩慢消耗, 逐漸形成的由兩個光滑斜面所組成的楔形缺損, 它是牙頸部的非齲性慢性牙體疾病, 多發(fā)生于中老年人, 其發(fā)病率高達90%以上[1]。楔狀缺損確診后如不能早期治療, 隨著病情的進展, 則會缺損延伸, 直至髓腔, 甚至整顆牙壞死。目前, 楔形缺損多應用復合樹脂填充治療, 但在治療的過程中, 因缺損部位較為復雜, 且有牙齦遮擋, 導致牙齦邊緣不易顯露, 且還會出現(xiàn)齦溝液、滲血等情況, 均會影響填充效果, 另外牙醫(yī)的技術也會造成影響, 出現(xiàn)懸突、脫落等情況[2-4]。充填后懸突會導致牙齦炎癥, 牙齦萎縮。充填物脫落會導致患牙牙髓炎, 根尖炎等疾病, 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和經(jīng)濟負擔,因此充填治療的成功對患者意義重大。排齦線技術是在進行楔狀缺損填充前進行排齦, 其目的是降低邊緣齦高度, 減少齦溝液及血液, 以降低其對洞緣的污染, 提高粘結效果, 減少懸突及脫落的發(fā)生[5,6]。本研究就排齦線技術在牙體填充中的作用進行探討, 以期為牙體楔形缺損的治療提供參考。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1~10月收治的齦下牙體楔狀缺損患者86例(300顆牙)的臨床資料, 所有患者的楔形缺損均位于齦緣或齦下1.0 cm處;無牙髓癥狀;患牙口腔衛(wèi)生良好, 牙周正常, 無出血, 上皮附著無缺失;排除心肝腎功能障礙者、凝血功能障礙者、牙周組織損害或牙體功能異常者;無其他慢性代謝性疾病等可能會影響本次研究者。86例患者中男51例, 女35例;前磨牙223顆, 磨牙67顆, 尖牙及前牙10顆。依據(jù)治療前是否使用排齦線處理牙齦將使用排齦線技術處理牙齦的44例患者(150顆牙)設為實驗組, 未使用排齦線技術處理牙齦的42例患者(150顆牙)設為對照組。實驗組男28例, 女16例;平均年齡(67.5±4.7)歲;前磨牙、磨牙、尖牙及前牙分別為110、34、6顆;對照組男23例, 女19例;平均年齡(68.2±3.6)歲;前磨牙、磨牙、尖牙及前牙分別為113、33、4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修復材料 00排齦線, 排齦器, 美國3M自酸蝕粘結劑,美國3M Z250復合樹脂。
1.3 修復方法 修復前, 需進行常規(guī)清洗、隔濕、干燥, 隔離牙體, 保持干燥。在此基礎上, 實驗組將適量排齦線放于齦溝內(nèi), 持續(xù)5 min后, 排齦滿意后, 應用3M Z250復合樹脂進行填充, 填充前, 需處理牙齦, 待游離齦緣退縮后, 楔狀缺損齦壁徹底暴露后, 用倒錐鉆制備Ⅴ類洞, 要求洞壁光滑,洞府略呈凸的弧面, 深度要夠, 在牙合壁和齦壁上作固位形,清潔、隔濕、干燥填充部位, 然后選用3M 自酸蝕粘結劑和3M Z250復合樹脂進行永久充填, 拋光完成。對照組則直接應用3M Z250復合樹脂填充, 具體步驟同實驗組。
1.4 觀察指標 于治療6個月和1年后對患牙進行復檢,比較兩組充填材料的懸突及脫落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6個月、1年后充填材料懸突情況比較實驗組治療6個月后充填材料懸突率為2.0%(3/150), 1年后為4.0%(6/150);對照組治療6個月后充填材料懸突率為14.7%(22/150), 1年后為19.3%(29/150)。實驗組治療6個月、1年后充填材料懸突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15.75、17.11, P=0.000、0.000<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6個月、1年后充填材料脫落情況比較實驗組治療6個月后充填材料脫落率為2.7%(4/150), 1年后為4.7%(7/150);對照組治療6個月后充填材料脫落率為15.3%(23/150), 1年后為20.0%(30/150);實驗組治療6個月、1年后充填材料脫落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14.69、16.31, P=0.000、0.000<0.05)。
楔狀缺損是人類牙齒常見的慢性牙體損傷, 其損傷主要是由于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的, 諸如牙齒的咬合力、酸蝕及磨損等, 上述因素使得牙頸部硬組織喪失, 形成2個光滑斜面, 組成楔狀缺損, 多發(fā)生于老年人。近年來, 人們生活水平的升高, 不良飲食習慣及錯誤刷牙方式均可導致楔形缺損的發(fā)生, 且年齡呈年輕化。楔狀缺損主要發(fā)生于牙頸部釉牙骨質的交界之處, 且缺損的齦壁多數(shù)與牙齦齊平甚至位于齦下, 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治療, 則可能會進一步發(fā)展, 延伸至牙髓, 損傷牙髓及神經(jīng), 甚至引發(fā)不可逆損傷。目前,臨床上主要使用復合樹脂填充修復缺損, 使樹脂可與牙體缺損邊緣密合, 形成正確的軸面, 達到治療的目的。但以往的治療, 懸突和脫落的發(fā)生率較高, 且存在諸多的不足:①如楔狀缺損位置齊齦甚至齦下時, 牙齦缺損壁邊緣不能充分暴露, 會導致充填材料與缺損區(qū)洞壁密合不全, 引起菌斑大量聚集, 使得牙齦出現(xiàn)局部炎癥反應;還能夠導致窩洞充填不全。②如充填體的邊緣過端, 充填材料與牙體可出現(xiàn)滲漏現(xiàn)象, 出現(xiàn)懸突。隨著人們對充填技術的深入探討, 排齦技術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 以緩解充填缺損后造成的懸突及脫落[7-10]。
排齦技術的應用可以減少在預備齦下洞壁時對鄰近軟組織的損傷及出血, 為齦下窩洞制備提供良好空間和視野。排齦線可使游離齦邊緣被動性移動, 離開牙體少許距離, 并在外力去除后一定時間內(nèi)又反彈回原有位置。在本次研究中,作者以300顆牙體楔狀缺損進行探討, 其中150顆在進行充填治療前應用排齦線技術, 而另外150顆牙則直接進行充填治療, 結果顯示:治療6個月、1年后, 實驗組患者填充材料懸突率及脫落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這一結果證實:充填治療前應用排齦線技術, 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懸突率和脫落率, 這與相關研究結果[2]一致。作者分析, 這是由于排齦線技術能夠暫時使牙齦向水平和垂直方向展開, 在操作中減少對牙齦組織損傷, 并使游離齦與牙體表面充分分離, 完全的暴露牙體組織, 獲得更為清晰的齦壁, 牙體預備和充填操作能在直視下進行, 避免損傷牙齦;還減少了懸突及臺階的形成, 大大的降低了楔狀缺損充填修復的懸突率和脫落率。另外還有研究學者[3]提出, 排齦線技術還能夠在充填時避免對牙齦的卷壓和損傷, 及時去除多余的充填材料, 避免因懸突形成而造成的牙齦炎或齦萎縮等不良情況;減少樹脂充填邊緣的微滲漏, 防止充填樹脂變色和繼發(fā)齲的形成, 給楔狀缺損的治療帶來良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 牙體楔狀缺損患者在充填治療前進行排齦線技術, 能夠減少懸突及脫落的發(fā)生, 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