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利霞
(遼寧省撫順市口腔病防治院修復科,遼寧 撫順113008)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50例重度牙槽嵴吸收患者,采用隨機方式,將患者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與觀察組,各組25例。觀察組:男性13人,女性12人,年齡55~80歲,平均年齡(74.57±1.44)歲。對照組: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齡56~81歲,平均年齡(74.60±1.50)歲。兩組患者的資料相比較,無較大差距,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和剔除標準:納入標準:①自愿簽訂同意書;②口腔唾液分泌正常;③牙列缺損時間超過3年。剔除標準:①認知功能障礙;②精神系統(tǒng)疾??;③中途退出者;④腫瘤;⑤語言障礙。
1.3 方法:根據(jù)患者頜弓形狀,選擇無牙頜托盤,二次印模法制作印膜。應用藻酸鹽、石膏制作初步印膜,應用光固化樹脂制作其他托盤,制取二次印膜,確保垂直和水平關系。技工上架,用樹脂基托。對照組:解剖式;觀察組:舌向集中型;在上頜牙應用超過30°解剖式壓,上頜后牙舌尖咬住下頜后牙中心,調整上頜后,牙頰尖舌斜面,減少牙頰接觸,下頜牙選取半解剖式后牙,前牙常規(guī)排列,后牙按照弧度進行調節(jié),熱壓注塑加工制作全口義齒。操作均有同一醫(yī)師和技師完成。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3.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義齒咀嚼能力:對照組:修復2個月(0.55±0.06)分;修復6個月(0.64±0.07)分;觀察組:修復2個月(0.69±0.08)分;修復6個月(0.72±0.08)分;觀察組治療后治療后義齒咀嚼能力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進行比較,差距明顯(P<0.05)。
2.3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前牙、后牙下牙槽骨吸收情況:對照組:修復2個月前牙區(qū)(1.80±0.55)mm,后牙區(qū)(2.32±0.56);修復6個月前牙區(qū)(0.62±0.78)mm,后牙區(qū)(0.66±0.79);觀察組:修復2個月前牙區(qū)(1.21±0.56)mm;后牙區(qū)(2.02±0.62)mm;修復6個月前牙區(qū)(0.17±0.43)mm,后牙區(qū)(0.38±0.40);觀察組治療后2、6個月前牙、后牙下牙槽骨吸收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進行比較,差距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舌向集中全口義齒修復屬于臨床中新型的治療方案,對牙槽嵴重度吸收患者治療效果理想。此修復方法可讓牙尖斜度下降,降低牙槽嵴壓力,緩解基牙傳導對支持組織的壓力,改善牙脊吸收[4]。還可有效提高牙齒穩(wěn)定性與咀嚼能力,排除對牙齒感染,提高牙齒穩(wěn)定性。
此次研究中:應用舌向集中全口義齒修復在義齒咀嚼能力、義齒咬能力、治療后前牙、后牙下牙槽骨吸收情況均優(yōu)于解剖式全口義齒修復,這更加表明了舌向集中全口義齒修復優(yōu)勢性,利于讓患者更加舒適,而且穩(wěn)定以及咀嚼效果理想,降低牙槽骨吸收,提升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