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娟
(遼寧省遼陽市中心醫(yī)院兒內科,遼寧 遼陽 111000)
新生兒黃疸屬于臨床常見疾病,其發(fā)病機制為血清膽紅素濃度增加,致使患兒出現(xiàn)皮膚、黏膜等出現(xiàn)黃染現(xiàn)象,如果未能給予及時、有效治療,不僅會對中樞神經造成損害,嚴重情況下甚至還會誘發(fā)腦疾病。此疾病具有高發(fā)病率與高病死率,影響了患兒正常發(fā)育與成長,降低了其生存質量。目前,臨床上主要以藍光照射治療為主,為了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本文以我院收治的94例患兒為研究對象,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了茵梔黃,效果顯著,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了94例患兒,男54例,女40例,出生時間:最短2 d、最長26 d,平均(7.9±4.2)d,體質量:最低1.8 kg、最高4.8 kg,平均(3.2±0.7)kg。納入標準:①經檢查均符合新生兒黃疸診斷標準;②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③均無嚴重器質性疾病。隨機劃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7例,兩組患兒性別、出生時間、體質量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具體措施包括保溫、營養(yǎng)支持、調節(jié)水電解質均衡等,藍光照射治療,選用韓國Bistos冷光源黃疸治療儀,光線波長為450~475 nm,利用遮光眼罩、尿不濕遮蓋其眼部及生殖器,照射燈頭和患兒保持45 cm左右的距離,定時調整患兒體位,時間間隔為2.5 h左右,光療時間為24 h,2天/次。
在對照組基礎上,研究組給予茵梔黃,5毫升/次,2次/天。
1.3 觀察指標:觀察臨床治療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平均每日血清膽紅素下降值及時間指標。
1.4 療效判定:根據《實用新生兒學》,將臨床療效分為3個等級,顯效是指患兒黃染癥狀全部消失,血清總膽紅素下降,并達到正常值;有效是指患兒黃染癥狀基本消失,血清總膽紅素下降,接近正常值;無效是指患兒黃染癥狀、血清總膽紅素均無變化。
1.5 統(tǒng)計學處理:數(shù)據資料以SPSS18.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與(%)表示,組間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總有效率: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87%(46/47)高于對照組的80.85%(8/4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平均每日血清膽紅素下降值、膽紅素恢復正常時間、平均住院時間:研究組的平均每日血清膽紅素下降值、膽紅素恢復正常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分別為(36.4±2.5)μmol/L、(9.1±0.5)d、(12.3±1.3)d,對照組的分別為(23.4±3.5)μmol/L、(13.1±1.5)d、(16.3±2.1)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兩組均未見嚴重不良反應,研究組出現(xiàn)1例嘔吐、1例皮疹,對照組出現(xiàn)2例腹瀉、1例皮疹,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新生兒黃疸作為兒科疾病,具有常見性、多發(fā)性與反復性,國內學者經研究指出,此疾病與圍生期不利因素有關,發(fā)病率最高的時間為出生后2~3 d。同時,相關文獻報道顯示[1],新生兒黃疸中早產兒所占比重高于足月兒。對于新生兒而言,由于其機體器官、系統(tǒng)及功能等均未完全發(fā)育成熟,常見各種問題,如:肝臟內蛋白含量偏低、膽紅素排泄障礙等。此疾病主要受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影響,而受不完善的血腦屏障影響,極易誘發(fā)膽紅素腦病,進而威脅患兒生命安全。為了有效防治新生兒黃疸,控制其發(fā)病率與病死率,并改善患兒的生存質量,臨床工作者及有關學者積極探索新型治療方法。
根據臨床實踐可知,常見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藍光照射治療及換血等,其中藍光照射治療的應用具有廣泛性與普遍性,其優(yōu)點顯著,如操作簡便、安全可靠等。在治療過程中,采用450~475 nm的藍光波長,與血清膽紅素的最高吸收波長具有一致性。通過對患兒皮膚照射,在光的作用下,使未結合膽紅素發(fā)生了轉變,待其成為水溶性異物體后,便可及時排出,進而達到了降低血膽紅素水平的目的,同時也避免了病情加重或膽紅素腦病等問題的出現(xiàn)。學者吳氏[2]等以黃疸患兒為研究對象,給予了藍光照射治療,效果顯著,但此療法的缺點不容忽視,如較長的血清膽紅素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影響了患兒早日康復,增加了家庭、社會負擔。
近幾年,中醫(yī)治療方法得到了醫(yī)護患的高度關注,通過研究與實踐證明,茵梔黃治療新生兒黃疸,療效確切。本文以我院收治的94例患兒為研究對象,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的茵梔黃,其結果為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平均每日血清膽紅素下降值高于對照組,各項時間指標少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同時兩組均未出現(xiàn)1例嚴重不良反應。此結果表明,新生兒黃疸采用聯(lián)合治療,縮短了療程,保證了療效,值得進一步推廣。
中醫(yī)學認為新生兒黃疸屬于胎黃范疇,其病因為孕母受濕熱侵襲影響,而累及胎兒,此后,新生兒伴有不同程度的黃染現(xiàn)象,常見于軀干、四肢近端等。本研究選用了茵梔黃口服液,其作為中藥制劑,是由梔子、黃芩、茵陳、金銀花等構成的,其中梔子可促進膽汁分泌,黃芩具有清熱解毒、燥濕瀉火等作用[3]。各藥物通過協(xié)同作用,有效降低了膽紅素水平,進而利于改善患兒生存質量。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梔子具有降低血中膽紅素、促進膽囊收縮等作用;黃芩具有利尿、抗過敏、改善毛細血管通透性的作用[4]。國內學者[5]以實驗動物為研究對象,給予了茵梔黃,其結果顯示血中膽紅素迅速排泄,與本研究一致。
本研究在藍光照射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了茵梔黃口服液,提高了退黃效果,并避免了對肝細胞的損傷,同時促進了其修復與再生,進而完善患兒肝臟解毒功能。此后,經肝臟攝取、排泄膽紅素,有效控制了血清膽紅素水平,同時,各中藥藥物促進了腸蠕動,進一步增加了膽紅素排泄速度,進而利于患兒早日康復。綜上所述,新生兒黃疸采用茵梔黃聯(lián)合藍光照射治療,恢復了血清膽紅素水平,保證了臨床治療效果,降低了不良反應發(fā)生概率,在臨床上應給予高度關注。
[1] 陳霞萍.茵梔黃聯(lián)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觀察[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1,29(4):926-927.
[2] 吳永.茵梔黃聯(lián)合藍光照射治療38例新生兒黃疸療效觀察[J].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2014,35(2):63-64.
[3] 周琴.茵梔黃口服液聯(lián)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療效[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8(36):20-21.
[4] 馬曉麗,李蓮英.茵梔黃顆粒聯(lián)合藍光照射辨治濕熱熏蒸型新生兒黃疸的臨床研究[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6,43(2):328-330.
[5] 李華芳.茵梔黃口服液聯(lián)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13,27(9):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