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剛
(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新城區(qū),甘肅山丹 734100)
犢牛哺乳期生長速度快,但對周圍環(huán)境適應能力較弱,易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而死亡。據統(tǒng)計,犢牛的總死亡頭數中約有50%是在出生后10 d內死亡的。犢牛經常發(fā)生腹瀉,嚴重影響其生長。造成犢牛腹瀉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營養(yǎng)非標準化以及管理上失誤所致。為了提高犢牛成活率,進而提高養(yǎng)殖的生產效益和經濟效益,筆者結合近幾年工作實踐,就犢牛的飼養(yǎng)管理與腹瀉病防治技術,總結如下,供同道參考。
1.1.1 及早吃上初乳 出生后的犢牛應及時喂給初乳(出生后1 h以內最好),每天喂5~7次,每次1.5~1.7 kg。保證足夠的抗體蛋白質量。初乳對初生犢牛的成活率至關重要。犢牛初生后,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了大的轉變,此時犢牛的組織器官尚未發(fā)育完全,對外界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很差。加之胃腸空虛,缺乏分泌反射,蛋白酶和凝乳酶也不活躍,真胃和腸壁上無粘液,易被病原微生物穿過侵入血液,引起疾病。此外出生犢牛的皮膚保護機能差,神經系統(tǒng)尚不健全,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引起疾病甚至死亡。要降低犢牛的死亡率,培養(yǎng)健康犢牛,就必須重視讓犢牛早吃并吃好初乳。初乳具有特殊的生物學特性,是新生犢牛不可缺少的食物。初乳首先是有代替胃腸壁上粘液的作用,覆蓋在胃腸壁上,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同時初乳的酸度較高,可使胃液變成酸性,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初乳中還含有溶菌酶和抗體蛋白質,有很好的提高抵抗力之作用。從營養(yǎng)角度看,初乳的營養(yǎng)成分特別豐富,與常乳比較,干物質總量多一倍以上,蛋白質多4~5倍,乳脂多1倍左右,維生素A、D多10倍。初乳中還含有較多的鎂鹽,有輕瀉的作用,有利于排除體內的胎便。一般在生后30~60 min左右,當犢牛能站立時,即可飼喂初乳。
1.1.2 提供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 新生犢牛最適宜的外界溫度是1 5℃。要給予保溫、通風、光照及良好的舍飼條件。
1.1.3 飼喂犢牛要做到"四定" 一是定質。喂給犢牛的奶必須是健康牛的奶,忌喂劣質或變質的牛奶,也不要喂患乳房炎牛的奶。二是定量。按體重的8%~10%確定。哺乳期為2個月時,前7d 5 kg,8~20 d 6 kg,31~40 d 5 kg,41~50 d 4.5 kg,51~60 d 3.7 kg,全期喂奶300 kg。如果哺乳期為3個月,全期喂奶500 kg。三是定時。要固定喂奶時間,嚴格掌握,不可過早或過晚。四是定溫。指飼喂乳汁的溫度,一般夏天掌握在34~36℃,冬天36~38℃。
1.1.4 人工引導飲乳 如果用奶桶喂初乳時,應人工予以引導。一般是人將干凈手指伸在奶中讓犢牛吸吮,不論用什么工具喂奶都不得強行灌人,以免灌入肺中。體弱?;蚪涍^助產的牛犢,第一次喂奶大多數反應很弱,飲量很小,應有耐心在短時間內多喂幾次,以保證必要的初乳量。
1.2.1 飼養(yǎng)方法 犢牛出生6 d后從哺喂初乳轉入常乳階段,牛也從隔欄放人小圈內群飼,每群10~15頭。哺乳牛的常乳期為60~90 d(包括初乳階段),哺乳量一般在300~500 kg,日喂奶5~7次,奶量的2/3在前30 d或50 d內喂完。全期平均日增重670~730 g,期末體重170 kg。喂奶量500 kg的犢牛全期耗精料200多kg,而喂200~350 kg奶的犢牛全期耗精料量250~300 kg。前者耗中等質量的飼料230 kg左右,后者耗280 kg左右。
哺乳500 kg奶量犢牛斷奶前飼料配方:玉米49%,豆粕20%,麩皮20%,菜籽粕5%,磷酸鈣4%,碳酸鈣1%,食鹽1%;適量玉米青貯草、優(yōu)質干草等。
哺乳300 kg奶量犢牛斷奶前飼料配方:玉米50%,豆餅35%,麩皮9%,菜籽粕3%,磷酸鈣1%,碳酸鈣1%,食鹽1%;適量玉米青貯草、優(yōu)質干草等。
1.2.2 要盡早補飼精、粗飼料 犢牛生后1周后即可訓練采食代乳料。開始每d喂奶后人工向牛嘴及四周涂抹少量精料,引導開食,2周左右開始向草欄內投放優(yōu)質干草供其自由采食。1個月以后可供給少量塊根與青貯飼料。
1.2.3 要供給犢牛充足的飲水 喂給犢牛奶中的水不能滿足生理代謝的需要,除了在喂奶后加必要的飲用水外,還應設水槽供水,早期(1~2月齡)要供溫水并且水質也要經過測定。早期斷奶的犢牛,需要供應采食干物質量6~7倍的水。
1.2.4 犢牛期應有良好的衛(wèi)生環(huán)境 犢牛的主要疾病(特別是早期)有大腸桿菌與病毒感染性的下痢,多種微生物引起的呼吸道疾病[1]。為了做好犢牛疾病的預防,除及時喂給初乳增強腸道粘膜的保護作用和刺激自身的免疫能力外,還應從其出生日起就該有嚴格的消毒制度和良好的衛(wèi)生環(huán)境。哺乳用具應該每用1次就清洗、消毒1次。每頭犢牛有一個固定奶嘴和毛巾,每次喂完奶后擦凈嘴周圍的殘留奶。犢牛圍欄、牛床應定期清洗和消毒,墊料要勤換,保持干燥。冬季寒冷要加鋪新墊料。隔離間及犢牛舍的通風要良好,忌賊風,陽光要充足(牛舍的采光面積要合理)。冬季要注意保溫,夏季要有降溫設施。牛體要經常刷拭,保持一定時間的日光浴。
1.2.5 犢牛期要有一定的運動量 從10~15日齡起,應該有一定面積的活動場地,尤其在3月齡轉入大群飼養(yǎng)后,應有意識地引導活動,或適當強行驅趕,如果能放牧則更好。
1.2.6 犢牛要調教,達到"人與畜親和" 通過調教,使犢牛養(yǎng)成良好的規(guī)律性采食反射和呼之即來,趕之即走的溫順性格,以利于以后育成及育肥期的飼養(yǎng)管理。
1.2.7 控制精料喂量 日常飼養(yǎng)中要堅持犢牛以采食品質中等以上的粗飼料(以干草為主)來滿足營養(yǎng)需要,精飼料飼喂量每頭每天不超過2 kg。
1.3.1 早期斷奶 早期斷奶一般指犢牛在2~3月齡斷奶。對于肉用母牛來說,大多數母牛在泌乳2~3個月后,泌乳量已開始下降,而犢牛的營養(yǎng)需要卻在增加。因此,就應在較早期補給犢牛草料供其采食,而此時由于犢牛對草料已具備了相當的采食量和消化能力,因而斷奶也較容易。
犢牛2~3月齡斷奶時,已基本習慣了采食干草和精料日糧,但此時瘤胃并未發(fā)育完全,同時為保證采食的飼料能滿足犢牛的生長發(fā)育所需,要求幼犢日糧精、粗飼料的配比必須合理。一般要求精、粗飼料的比例為1∶1。粗飼料最好喂給優(yōu)質干草、青草和青貯玉米。隨著年齡增大,4月齡后可逐漸添加秸稈飼料,一般到9月齡時,秸稈飼料的喂量可占全部粗飼料的1/3。
1.3.2 斷奶后的犢牛日糧 斷奶初期犢牛的生長速度不如哺乳期。只要日增重保持在0.6~0.8 kg的范圍內,這種輕微的生長發(fā)育受阻在育成期較高的飼養(yǎng)水平條件下可完全補償。在多數情況下,宜采用中等或中等偏上的飼養(yǎng)水平培育種用后備犢牛。幼牛配合精料配方:飼用燕麥粉50%、飼用大麥粉29%、麩皮6%、亞麻餅粕5%、苜蓿草粉5%、飼用酵母1%、菜籽粕1%、食鹽1%、磷酸鈣2%。
4~6月齡犢牛配合精料配方:玉米粉15%、脫殼燕麥粉34%、麩皮19.8%、向日葵或亞麻餅粉20%、飼用酵母5%、菜籽粕4%、石粉1.7%、食鹽0.5%。
犢牛腹瀉是指腸蠕動亢進,場內吸收不全,或吸收困難,致使與多量水分被排除體外的一種犢牛疾病。其臨床特征是糞便呈稀湯狀、病牛脫水、酸種毒、死亡較快。其特點是不具有傳染性,但一般都有群發(fā)的特點。
(1)犢牛自身免疫力低下。原因是犢牛初乳飼喂時間過遲或喂量過低,使犢牛自身免疫力先天不足。
(2)犢牛舍傳染性微生物過高。如犢牛欄沒有空放時間和徹底消毒,圈舍密度大,衛(wèi)生條件差,通風不良,均能造成致病菌感染。
(3)飼養(yǎng)管理不當,引起免疫力下降。
(4)各種應激、寒冷、高熱、環(huán)境改變等。
(5)哺乳期的母?;既榉垦谆蚵圆】蓢乐赜绊懩溉榈馁|量和數量,引發(fā)腹瀉。
注意觀察,及早發(fā)現(xiàn)。犢牛生病的第一癥狀可以在飼喂時察覺到,如犢牛食欲差或無饑餓感,發(fā)生腹瀉,口鼻干燥,鼻孔流濃涕,糞便干燥,體溫升高。若發(fā)現(xiàn)有上述任一癥狀時,應減少喂奶量,及時早診斷治療。加強飼養(yǎng)管理。良好的管理措施和消除致病因素是降低犢牛腹瀉的最好辦法,在生產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因素:①犢牛出生后1小時內必須喂初乳,初乳喂量稍大,連喂3~5 d,以便獲得免疫抗體。②堅持五定、四看、二嚴。五定:定時、定量、定質、定溫、定人。四看:看食欲、精神、糞便、天氣變化。二嚴:嚴格消毒,嚴禁飼喂變質牛奶。③要保持牛舍清潔、通分、干燥,牛床、牛欄、運動場應定期用2%火堿水沖洗,褥草要勤換,冬季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④新生犢牛最好圈養(yǎng)在獨欄內,在放入新生犢牛前,犢牛欄必須消毒并空放三周,防止病菌交叉感染,應將腹瀉犢牛與健康犢牛安全隔離。
對發(fā)病犢牛要立即隔離進行治療,加強護理;治療原則:治胃整腸、促進消化、消炎解毒、防止脫水[1]。對于腹瀉脫水牛應用5%葡萄糖氯化鈉1 000 mL,25%葡萄糖250%mL,長效磺胺10 mL靜脈注射,每日一次.對中毒性消化不良牛,用5%碳酸氫鈉100 mL,5%葡萄糖200 mL,生理鹽水500 mL一次靜脈注射。對伴有肺炎的,用氨芐青霉素80萬單位,安乃近注射液10 mL,一次性肌注,酵母片、磺胺咪片、酰酸氫鈉各5 g灌服。寄生蟲性腹瀉,可用左旋咪唑、苯硫咪唑或阿維菌素片每千克體重5~8 mg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