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慈輝,尚 奇,林云鑫,蔡龍輝,鄭玨彥,通信作者:魯嘉欣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 廣州510405)
《傷寒論》第74條曰:“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飲入之水不得輸布而上逆,故水入即吐,稱為水逆證。其形成多由于患太陽病汗不如法,致邪氣入里,水熱互結(jié)于下焦膀胱,致膀胱氣化不利,津不上承則口渴,飲邪內(nèi)停,水氣犯胃,胃失和降,飲水拒而不受,則飲入即吐;膀胱氣化失司,開闔不利,則小便不利[1]。
五苓散為治療水逆證之名方,由豬苓、澤瀉、茯苓、白術(shù)、桂枝5味藥物組成,以“令”水行,故以之為名[2]。在《傷寒論》中有關(guān)五苓散的條文有8條,其中太陽病篇6條,陽明病篇1條,霍亂病1條;在《金匱要略》中有3條,其中痰飲咳嗽病篇1條,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2條??梢娢遘呱⒌呐R床應(yīng)用比較常見。
五苓散證的病機關(guān)鍵為化氣不利,津液不布,并分為上中下三焦。上焦:氣化不利,飲停心胸,則短氣而咳,水飲上蒙清竅,則頭目眩暈;中焦:氣化不利,津液不布,可見口渴,煩渴,渴欲飲水;下焦:膀胱氣化不利,可見小便不利,小便少。氣化不利,水蓄下焦,氣血壅遏,可見臍下悸動,少腹里急。五苓散方后有“多飲暖水,汗出愈”,也是對五苓散助陽化氣行津功效的注解。可見五苓散證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充分認識其病因病機,才可以更好地應(yīng)用五苓散。五苓散證包括:①痰飲: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②膀胱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舌苔白,脈浮。③水濕內(nèi)停:水腫、泄瀉、小便不利、霍亂等[3]。
著名中醫(yī)學家趙錫武認為:“五苓散為中焦淡滲健脾之劑,能恢復(fù)脾的功能,使脾陽振而吐瀉止,而小便始利。非小便利而后吐瀉方止。多飲暖水是補充失去之津液。”[4]五苓散諸證中,尤以水逆證為常見?,F(xiàn)介紹五苓散治療水逆證驗案1例。
患者,女,25歲,2017年7月20日初診。1年前因患反復(fù)發(fā)作性嘔吐數(shù)月,確診為幽門狹窄,行幽門擴張術(shù)后,一如常人?;颊咦栽V3 d前感冒后發(fā)熱、惡寒,餐后出現(xiàn)嘔吐不止,初為胃內(nèi)容物,繼之飲食入胃即吐,未進飲食時則間斷性干嘔。發(fā)病后每日給予輸液補給能量,經(jīng)胃鏡及彩超檢查,診斷為幽門梗阻、幽門黏膜水腫?;颊甙l(fā)熱惡寒,汗出,口渴喜飲,脫水面容,精神萎靡,煩躁不安,當水端至面前時奪來即飲,飲兩口后因欲嘔而停飲水,繼之吐出所飲之水。舌質(zhì)淡,苔白滑,脈濡?;颊呓?jīng)西藥治療效果不顯,遂予以中藥治療。中醫(yī)診斷:水逆證。治法:平?jīng)_降逆,化氣利水。予五苓散治療。處方:澤瀉15 g,豬苓10 g,茯苓15 g,白術(shù)10 g,桂枝10 g,5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于飯前30 min溫服,取微汗。2017年7月26日復(fù)診:患者嘔吐癥狀明顯好轉(zhuǎn),又予以五苓散加減。處方:澤瀉10 g,豬苓15 g,茯苓10 g,白術(shù)6 g,桂枝6 g,3劑。每日1劑,分3次于飯前30 min溫服,取微汗。2017年8月1日隨訪,患者嘔吐癥狀消失,身體一般狀況恢復(fù)良好,已停藥。
按語:水逆證屬太陽蓄水重癥,其形成多是由于膀胱氣化失常,水蓄下焦,進而逆犯中焦,氣不布津,故口渴欲飲水;水停于胃,胃失和降,拒不受納,故患者水入即吐。此種口渴的特點在于雖然煩渴喜飲,但尿量減少,且飲入即吐。筆者予以五苓散治療,達到化氣利水的療效。方中澤瀉為君,達利水滲濕之效,茯苓、豬苓助君藥增強利水功效,佐以白術(shù)補氣健脾以運化水濕,桂枝溫陽化氣以助利水,故五苓散治療水逆證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