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林 李春艷 馬東 王德華
【摘 要】目的 分析四例顯微鏡下自體顳筋膜修復鼓膜穿孔失敗原因,總結經(jīng)驗,從而提高鼓膜修復成功率。 方法 回顧我院自2013年5月至2018年9月我科收治接受自體顳筋膜修復鼓膜患者98例,其中男54例,女44例,年齡18-76歲,平均年齡42歲,術前常規(guī)行純音電測聽、顳骨CT等檢查,篩取符合條件患者,在全麻下行顯微鏡下耳后入路鼓室成型術,術后隨訪2月,四例患者穿孔鼓膜未愈合,其余患者鼓膜全部愈合,生長良好,穿孔愈合率為94.73%。結論 顯微鏡下耳后入路取自體顳筋膜修復鼓膜具有術野開闊,便于操作,移植膜成活率高等特點,但由于手術操作不當,熟練度不高及術后恢復期患者醫(yī)從性不足,也會導致鼓膜修復失敗。
【關鍵詞】:鼓室成形術 自體顳筋膜 耳后入路
【中圖分類號】R7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11-03--01
鼓膜穿孔是耳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多因反復發(fā)生的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較大的外傷性穿孔不愈合等所致。因為鼓膜穿孔,導致外界帶菌物質容易通過穿孔部位,進入中耳腔,造成感染,反復流膿,中耳結構破壞加重,進而加重聽力的下降,所以,對于鼓膜穿孔無法自行愈合患者,都需要盡早行鼓膜修補術。目前鼓膜修補手術多種多樣,采取移植膜類型也很多,各有優(yōu)缺點。我院采取顯微鏡下耳后入路取自體顳筋膜修復鼓膜方法,具有術野開闊,便于操作,移植膜成活率高等特點[1],但由于操作不但,術后患者恢復期注意事項未做到等,依然可以導致手術治療失敗。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自2013年5月至2018年9月收治鼓膜穿孔患者共98人次,女性44例,年齡在37-68歲,平均年齡39歲,其中慢性中耳炎患者35例,外傷性鼓膜穿孔患者11例;男性54例,年齡在18-58歲,平均年齡42歲,其中慢性中耳炎患者43人,外傷性鼓膜穿孔11人。所有患者入院均行顳骨CT、聽性誘發(fā)電位、多頻穩(wěn)態(tài)及電測聽檢查,顳骨CT檢查,結果顯示為單純性鼓膜穿孔,不伴有中耳、乳突病變者18例;有中耳炎患者,顯示中耳炎、中耳乳突炎,聽骨連完整,或錘骨部分吸收,錘砧關節(jié),砧蹬關節(jié)完整患者72例;或有中耳膽脂瘤、乳突膽脂瘤形成患者8例。
1.2 方法 所有入組患者均在顯微鏡下行鼓室成型術,手術采用耳后切口入路,選取自體顳筋膜。手術切口延耳后距離耳后溝0.5cm至1cm處做切口,切口成孤行,長度因患者病變程度,范圍及患者患耳長度所定,中耳炎患者在顯微鏡下探查鼓室,鼓室內有炎性病灶,先清除病灶,再行修復鼓膜;中耳、乳突膽脂瘤形成,需先行乳突根治術,膽脂瘤清除術,再行鼓室成行術;若鼓室干凈,未見明顯炎性病灶,直接行鼓膜修補。磨鉆下擴大外耳道,重塑骨環(huán),取顳筋膜,修剪成適合患者鼓膜大小形狀,筋膜邊緣貼服骨環(huán),明膠海綿修剪成細粒,壓附于筋膜邊緣,固定移植筋膜,外耳道內放置碘仿沙條,術畢。術后一周后取出外耳道內碘仿紗條,術后隨訪2月,觀察移植膜生長情況。隨訪期間告知患者禁止乘坐飛機、潛水、捏鼻鼓氣等行為;盡量避免上呼吸道感染、鼻炎等疾病的發(fā)生;洗澡、洗臉盡量避免外耳道進水。
2 結果
患者出院后院外隨診,經(jīng)過1-2月門診隨診,4例患者鼓膜生長不佳,穿孔未閉合,鼓膜修復失敗,其余患者均達到干耳,移植鼓膜成活,位置、形態(tài)良好。四例患者手術失敗原因分析,兩例患者外耳道碘仿紗條取出后,觀察移植膜脫離骨環(huán),掉入中耳腔,分析原因,可能為外耳道填塞碘仿紗條,填塞用力過大,填塞太靠里,導致移植膜被推入中耳腔;一例患者術后兩周乘坐飛機赴外地旅游,期間進行了游泳、潛水等運動項目,后患者感術耳出血、疼痛,復查時發(fā)現(xiàn)移植膜破裂,并有大量血性分泌物,經(jīng)過積極抗炎治療,患者移植膜仍未愈合。一例為術后患者嚴重過敏性鼻炎,導致鼻腔粘膜水腫,鼻塞,經(jīng)常大力擤鼻,導致移植膜脫位,鼓膜修復失敗。
3 討論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反復發(fā)生或較大的外傷性鼓膜穿孔不愈合導致的鼓膜穿孔,是耳科常見病,采用顯微鏡下耳后切口自體顳筋膜修復鼓膜術是耳科常用手術方法,具有術野開闊,便于操作,移植膜成活率高等特點,但由于手術操作不當,熟練度不高及術后恢復期患者醫(yī)從性不足,也會導致鼓膜修復失敗。加強手術操作技能培養(yǎng),熟練手術方式方法,能大大提高術后鼓膜修復手術的成功,同時加強對患者術后注意事項的醫(yī)從性也是手術成敗的關鍵。
參考文獻
黃選兆 汪吉寶 實用耳鼻喉科學 1998,10: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