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摘 要】目的:分析探討經腹手術治療胃底賁門癌的可行性和臨床應用價值。方法:對胃底賁門癌經腹手術治療62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結果: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2.6%,其中呼吸道感染7例,左膈下感染2例,吻合口出血1例,切口感染4例。術后病理上下切線均無癌殘留。術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別為81.3%、73.2%、53.5%。無吻合口瘺及手術死亡等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結論:經腹手術治療胃底賁門癌能夠切除足夠的食管和淋巴結,對患者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影響小,可降低手術風險,減少肺部并發(fā)癥發(fā)生。
【關鍵詞】胃底賁門癌;經腹手術;食管胃吻合術
【中圖分類號】R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11-03--02
胃底賁門癌發(fā)病率在胃癌中僅次于胃竇癌,并且呈逐年上升趨勢,其最可靠、最有效的治療措施仍是根治性切除。由于胃底賁門癌解剖位置特殊,其生物學行為多為浸潤型、淋巴轉移早、容易累及周圍器官,并且患者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就診時多為中晚期,其預后較胃遠端或胃體癌均差。一直以來,臨床上在胃底賁門癌手術路徑、方式及消化道重建等方面均存在較大的差異和爭議。我院自2015年3月~2018年3月經腹手術治療胃底賁門癌62例,療效滿意,作如下分析: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62例,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齡42~77歲,平均67.5歲。臨床表現:上腹隱痛不適48.4%,吞咽困難75.8%,,嘔血、黑便17.7%。并存其它疾?。贺氀?8例,慢性支氣管炎16例,高血壓病10例,糖尿病8例。術前所有患者均經胃鏡活檢病理確診,行腹部超聲、CT檢查等明確手術指征。
1.2 手術方法
行近端胃大部切除食管胃吻合術45例,全胃切除食管空腸吻合術17例,其中聯(lián)合脾臟切除3例、肝左外側葉切除2例。全部采用氣管內插管靜脈復合麻醉,取上腹正中切口,上端繞過劍突或切除劍突至其根部,下端至臍或繞過臍旁至臍下2~3cm,懸吊拉鉤牽引以使手術野顯露良好。嚴密保護切口,常規(guī)行腫瘤整塊切 除,徹底清除淋巴結。無5、6、10、11組淋巴結轉移者行近端胃大部切除食管胃吻合術,若5、6組淋巴結轉移陽性者則行全胃切除食管空腸吻合術,10、11組淋巴結轉移陽性者行聯(lián)合脾臟切除。術前、術中、術后均給予輔助化療(術前3d、術中腹腔灌注、術后5d),化療用藥包括5-FU、亞葉酸鈣、奧沙利鉑等。
2 結果
本組62例患者術后各種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2.6%,其中呼吸道感染7例,左膈下感染2例,吻合口出血1例,切口感染4例,經對癥處理均恢復順利。術后病理上下切線均無癌殘留,其中腺癌54例,粘液腺癌5例,未分化癌3例;按國際胃癌TNM分期:0期2例,I期4例,IIa期15例,IIb期22例,IIIa期19例。隨訪58例,平均隨訪4.5(2~8)年,1年生存率為81.3%,3年生存率為73.2%,5年生存率為53.5%。無吻合口瘺及手術死亡等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
3 討論
3.1 胃底賁門癌的手術路徑選擇
胃底賁門癌常用手術路徑有經腹和經胸兩種,兩種手術入路的根治性切除率、生存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1]。胃底賁門癌盡管可向腹腔及胸腔淋巴結轉移,但以腹腔淋巴轉移為主[2]。文獻報道胃底賁門癌患者下胸段食管旁淋巴結總體轉移率僅為10.94%,腫瘤侵犯食管長度﹤2cm時食管旁淋巴結轉移率均﹤5%。成人腹段食管長度一般為2~3cm,通過打開其前面的膈食管漿膜反褶向上分離,切斷迷走神經,向下牽拉,通??捎坞x食管下段達7~8cm長度,在胃底賁門癌侵及食管下段1~2cm時,可滿足距腫瘤邊緣切除5cm的要求,達到經腹腔根治性切除腫瘤的目的。另外,胃底賁門癌的淋巴引流方向一般是:賁門左淋巴結到賁門右淋巴結,再到胃小彎淋巴結和胃左淋巴結,最后到達腹腔動脈淋巴結,這為經腹手術治療胃底賁門癌提供了重要的病理學依據[3]。經腹手術的優(yōu)點是不破壞胸腔的完整性,減少了對患心肺功能的影響,可大大降低經胸手術常見的肺不張、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尤其適用于高齡、體弱以及心肺功能不全患者[4]。同時可全面探查腹部各臟器,了解原發(fā)病灶大小及有無腹腔淋巴結轉移,有利于區(qū)域淋巴結清掃及腹腔轉移臟器的聯(lián)合切除。本組病例聯(lián)合脾切除3例、肝左外葉切除2例,均達滿意臨床效果。
3.2 手術適應癥和注意事項
手術適應癥:一般認為,病變局限于賁門、胃底、胃體而未侵及食管下段或食管下段受累<2cm者可經腹手術[5];若發(fā)現腫瘤分期較晚,下段食道受累超過4cm者,應選擇經胸或經胸腹聯(lián)合切口。術中注意事項:①經腹手術食管膈肌裂孔位置較深,可應用懸吊拉鉤充分顯露食管胃結合部,有利于手術操作。②食管長度的判斷要在自然狀態(tài)而不是過度牽引狀態(tài)下進行,食管下段游離長度不足時,可切斷膈下韌帶及食管前腹膜,用手指進行食管裂孔擴張并向下牽引胃,可顯露食管下段達7~8cm或更多。③注意保護脾臟,術中于脾后方用紗墊墊起,游離脾胃韌帶時,切忌牽拉用力過大,以避免損傷脾臟,引起出血。④應用吻合器可使吻合更方便、可靠,然后再將胃壁與膈肌裂孔縫合4~8針,以降低吻合口張力,可減少吻合口瘺的發(fā)生。⑤手術結束前,在脾窩和肝下各放置橡膠管1根行腹腔引流,以預防吻合口瘺或腹腔感染。
3.3 手術后并發(fā)癥的防治
有支氣管或肺部疾病、特別是高齡患者,術前要詳細了解肺功能情況,應用抗生素及化痰解痙藥物霧化吸入,盡可能改善呼吸狀況;術后有效排痰、霧化吸入、充分給氧等以保持呼吸道通暢[6];對呼吸道分泌物黏稠不易咳出者可給予纖維支氣管鏡吸痰,并注意監(jiān)測血氣,防止肺部感染、肺不張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合并貧血、營養(yǎng)不良或免疫功能低下者,術前給予輸注新鮮血液、人體血清白蛋白等營養(yǎng)支持 治療。有高血壓和冠心病患者,術前應用抗高血壓、強心及擴張冠狀動脈等藥物;術后給予有效鎮(zhèn)靜、鎮(zhèn)痛并密切觀察輸液速度,嚴防因補液不當導致的心力衰竭及肺水腫。術后要注意監(jiān)測血糖,對合并糖尿病患者應用微量泵泵入胰島素,將血糖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同時,術后加強營養(yǎng)、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以糾正負氮平衡、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吻合口及切口愈合,可大大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參考文獻
陸深泉.胃底賁門癌經腹手術切除46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2,15(1):51.
邵欽樹,葉再元.胃底賁門癌的術式選擇[J].中華外科雜志,2014,44(23):1592--1593.
蔣志龍.經腹胃底賁門癌手術術式臨床分析(附68例)[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3,12(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