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玉
【摘要】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更是凝聚著無數先賢智慧的結晶。在素質教育得到全面推廣的形勢下,作為初中的語文教師,我們更有責任、有義務在學生成長、發(fā)育的關鍵階段,幫助他們掃清古詩詞學習道路上的重重阻礙,使之真正地感悟到詩詞之美以及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所在。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古詩詞鑒賞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0-0060-02
古詩詞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占據著相當大的比例,而且它向來都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在悠久而漫長的歲月里,古代詩詞以其獨特的魅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于是,為古代詩詞“折腰”者自古以來便不勝枚舉,然而,為古詩詞“嗚呼哀哉”者亦不缺乏。既然古詩詞有這樣的魅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幫助那些對古詩詞“心有戚戚焉”的學生打破內心的桎梏,如何幫助那些對古詩詞“只遠觀而不可上前”的學生破解古詩詞那云遮霧罩的神秘光環(huán),從而使他們更好地走進古詩詞的意境中,品味其中或纏綿悱惻或灑脫恬淡或放蕩不羈呢?針對這種情況,筆者進行了以下探索,以期能夠為那些在古詩詞學習方面倍感迷茫的學生提供一條可解之路,也望能夠與諸位同行探討一二。
一、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存在的問題
古詩詞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的審美鑒賞能力、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還能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然而,即便是如此具有魅力的一種文化形式并未贏得初中學生的“熱捧”,甚至還有許多學生一提到詩詞鑒賞就會感到頭大如斗、手忙腳亂。這究竟是何緣故?痛定思痛之后,筆者發(fā)現,這種對古詩詞鑒賞的畏懼心理有很大一部分責任是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必須承擔的。
首先,教師在教學中忽視了詩詞朗讀。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边@句話重點說的就是一個“讀”字。然而,在如今的語文教學中,這個“讀”字卻也是被忽略得最徹底的一個,甚至成為一種流于形式的表現形式。比如,在語文課上,有些教師會要求某位同學站起來朗讀一首詩詞。有時,他們也會要求全班學生齊讀某一篇詩詞。然而,在朗讀或者齊讀的過程中,前者流于敷衍的形式,而后者則空有“萬馬嘶鳴”的氣勢。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樣的誦讀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誦讀,更不能摻入過多的理解與情感。
其次,教師在教學中的教學手段單一且模式化。
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按照“背景介紹——詩詞誦讀——逐字逐句分析——思想情感歸納——背誦默寫”的步驟來進行。許多學生對這固定的教學模式失去了原本應有的學習熱忱,逐漸喪失了不斷探索下去的欲望和興趣。
最后,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形式,忽視情感的啟發(fā)。
情感的抒發(fā)是古詩詞的生命和靈魂,也是其之所以流傳千秋萬世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仍然有不少的教師重視形式的考察,忽略了古詩詞中的情感傳達。比如,“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保ǚ吨傺汀稘O家傲·秋思》)就是借景抒情的千古名句。許多教師在講解到這些借景抒情的內容時,往往介紹一二,讓學生牢固記住該手法及其表現形式,以確保能夠在考試中謀取相應的分數。至于借景抒情究竟是如何借的景,借的怎樣的景以及如何抒的情,抒的怎樣的情,他們并未曾讓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探討與感知,直接導致了學生對古典詩詞領悟力的流失。
二、古詩詞鑒賞教學的策略
在素質教育被全面推廣的社會大形勢下,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針對古詩詞教學中的諸多問題,我們進行深入地分析與探討并擬定了一系列的教學措施,以期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古詩詞學習環(huán)境,使之能夠更好的領悟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有效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
1.朗讀與描述并舉
眾所周知,古代的詩都是極為講究韻律的,古代的詞本來也是用于吟唱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甚至還有諸多詩文都講究駢散結合,音韻和諧。因此,這些詩文讀起來往往都朗朗上口??梢姡首x是提高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作為初中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要學生在古典詩詞教學過程中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并使之能夠通過錯落有致的節(jié)奏以及緩急得當的語氣將詩文中的情感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此外,為了提高學生參與的興趣,為課堂注入一些生動、活潑的元素,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將其在朗讀過程中體會、領悟到的畫面用語言準確、生動地描繪出來。在這個想象畫面轉為語言類情境描述的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鍛煉與提升。
2.透過詩眼看全詩
詩眼是詩的精髓所在,也是詩的靈魂所在。古往今來,為了“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文人墨客大有人在,而那種“兩句十年得,一吟雙淚流”的欣喜若狂更是讓他們涕淚滂沱!可見,只有抓住詩眼,領會詩眼傳達的意義和情感,學生才能真正意義上理解整首詩的內涵與意境,也能更深層次地理解詩人的情感與胸襟。
比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中的“直”字寫出了孤煙之高,表現了剛勁、有力之美;“圓”字寫出了落日之低,給人以親切感、蒼茫感。這兩字寫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曠雄奇。再如,“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維《過香積寺》)中的“咽”字極為準確、生動地寫出了山中危石聳立,流泉在嶙峋的巖石間艱難地穿行的狀態(tài);“冷”來形容“日色”,則將夕陽西下,昏黃的余暉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的情狀描繪的活靈活現。
想要學生真正意義上理解這些詩眼,我們還可以充分借助多媒體的展示形式,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無法接觸的風光等形象、生動地展現到他們面前,使之在這種直觀的畫面展示下逐漸消除時間與空間帶來的理解障礙,更深入地理解古詩詞、領悟古詩詞。
3.立足語言悟內涵
古詩詞是短小精悍的,它往往將千姿百態(tài)的社會情感濃縮到看似簡簡單單的數十個文字之中。于是,在這些凝練至極的語句中,大家在進行細致的分析與思考之后逐漸深入感悟到了古詩詞的語言魅力。比如,溫庭筠的《望江樓》便是一篇非常優(yōu)秀的詩文。這首只有27字的小詞,容納了很多內容,就時間而言,是從清晨寫到黃昏;就景物而言,先后寫了樓、帆、斜暉、江水、白蘋洲等;就人物情感變化而言,由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腸斷”。尤其是“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一句借景抒情,用哀傷的景烘托哀傷的情,讓哀傷更加痛入心扉,她最終由希望轉為了失望。
4.抓住意象析情感
意象是浸潤了詩人情感的物象,它承載著無數文人墨客無法訴說的深情,極大地豐富著作品的內涵,拓展著詩文的意境。比如,“柳”與“留”諧音,古人便將“柳”作為依依惜別的意象,用來表示傷春嘆別的情思;“琴瑟”常用來形容夫妻或者兄弟之情;“秋水”喻指遠山等等。只有在充分把握這些意象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對詩詞進行正確無誤的解讀與分析,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在深入意象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動員學生以游戲競賽的方式將所學過的詩詞中的意象統(tǒng)一整理出來并做出仔細的分類。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任務者還可以根據自身的詩詞儲備寫出課外延伸的意象。最后,教師根據學生所寫意象的“質”與“量”評定“意象達人”并予以獎勵。
總之,字詞的理解在詩文鑒賞過程中非常的重要,然而,與之相比,對古詩詞中情感的探討與領悟也毫不遜色。想要學生了解古詩詞,學會鑒賞古詩詞,我們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以他們感興趣的形式將古詩詞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步驟有層次、有計劃地展開。
參考文獻:
[1]楊平.隨風潛入營 潤兵細無聲——古典詩詞鑒賞在部隊院校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 2008(02)
[2]楊勇.輕叩詩詞大門 遨游詩詞海洋——淺談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J]. 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 2014(03)
[3]張桂明.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淺析——論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 2012(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