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童
從“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肯定行動的正面意義,并聽從它的引領趨向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
過去,人們往往是不得不行動。中國知識分子心靈史上最突出的一對矛盾——“入世”和“出世”,“入世”自不必說,儒家一派的知識分子始終熱切關注社會問題,渴望有所作為,利國利民;“出世”如陶淵明,雖然主動遠離俗世的喧囂,“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鮮少與人交往,卻也不得不“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辛苦勞作換取生活所需。
“入世”和“出世”所要分辨的,是遠離喧囂俗世,而非遠離生活。在生產力水平不夠發(fā)達的社會,要生活,就意味著要行動。而在新時代,社會物質極大豐富,社會生產對體力勞動的需求減弱,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方向。
在傳統(tǒng)的鄉(xiāng)土社會里,人和自然的關系是密切的。在傳統(tǒng)的熟人社會里,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密切的。人自然地被卷入周圍環(huán)境的整體里,像水流之中的一滴水一樣,按部就班地前行。而在社會大分工的前提下,整個社會,乃至個人的生活,都顯現(xiàn)出分裂和脫節(jié)的趨向。
人們住著鋼筋水泥建造的四方盒子,盒子的邊界框定了個人的領域,一旦關上門,人就走進了一個相對封閉而獨立的空間,隔絕了大門之外的城市,對天氣變化之類自然因素的感知也降到極低。社會分工更加細化,事件被劃分成更多環(huán)節(jié),原本需要人來處理的許多事務被交給設定好的程序。人們不再需要走進商店和餐館,而可以通過下單至配送的一系列規(guī)定程序,從陌生的快遞員手中接過自己所需的物品。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選擇宅在自己四方的領地里,通過網絡瀏覽與自身其實距離甚遠的熱點話題,很少直接與周圍的環(huán)境產生互動,觸發(fā)行動的欲望降到極低。
“宅”是新時代的產物。伴隨而來的還有其他一系列現(xiàn)代人普遍具有的精神癥狀,如拖延癥、選擇困難癥。拖延癥和“宅”一樣。看似是一種不行動的狀態(tài)。但又不僅僅是如此。本來要行動而遲遲沒有行動,拖延處在行動和不行動中間的真空地帶,就像《哈姆雷特》中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是做還是不做,心里拿不定主意,于是在行動還是不行動的糾結中虛度了光陰。否則哪怕是決定不行動,心中放下了,都不會虛耗時間。選擇困難癥也是如此。需要做出選擇又遲遲做不出選擇,那種焦灼就像是人被一種無形的力量定在了原地掙脫不得。
非工作、學習時間宅在家里,相對于出門是一種不行動的狀態(tài),但完全不行動是不能維持生存的,在家里網購商品也需要動一動手指頭。行動還是不行動,都是一種選擇方式,滿足一定現(xiàn)實條件的要求。只要符合實際,滿足內心。都不失為可行的選項。但就怕猶豫不決,陷入行動和不行動二者皆非的中間狀態(tài),在焦躁不安與自怨自艾中白白浪費了生命。許多人雖然調侃“宅”,卻喜歡宅的狀態(tài),但沒有人會真正喜歡拖延癥“病發(fā)”時的狀態(tài)和后果。所以不管怎么樣,要不要行動,痛快地做個決定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