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君
(保險職業(yè)學院保險系,湖南長沙 410114)
茶葉種植是我國農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對于一些偏遠山區(qū)而言更是主要的經濟作物。在新時代里發(fā)展好茶產業(yè),對于一些貧困地區(qū)的脫貧攻堅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以及戰(zhàn)略意義。黨的十九大指出,要加快推進農業(yè)農村現代化。如何加快產茶區(qū)的現代化發(fā)展?除了科技、資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外,種植保險的保障作用同樣十分重要。作為市場化的風險分擔機制,茶葉種植保險對于茶產業(yè)的發(fā)展,對于助推脫貧攻堅來講,是基礎,更是托底。在我國農業(yè)發(fā)展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用茶葉種植保險來助推茶產業(yè)脫貧攻堅,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實際來看,由于茶葉對地理、氣候等條件的要求,我國茶產區(qū)主要分布在遠離人群聚集區(qū),較為偏遠的山區(qū)地帶。除了江浙一帶的茶產區(qū)地域長江中下游平原外,像廣西、云南、四川、福建、貴州等區(qū)域的茶園,基本上都處在自然災害較為多發(fā)的地區(qū)。極易遭受臺風、洪澇、干旱、霜凍等災害的影響。除了自然災害外,我國茶葉種植還面臨著市場競爭的風險,如由于市場競爭或消費者需求變化等原因,出現的產品滯銷,賣不出去等情況。對于產茶區(qū)的茶農來講,茶葉種植是他們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經濟來源。因此,一旦出現這些風險,那么對茶農和當地茶產業(yè)來講,損失無疑是巨大的。下面我們對茶葉種植中的主要風險進行分析。
茶葉種植中的干旱主要存在于我國西南地區(qū)的產茶區(qū),如廣西、云南、貴州等地。從大體上看,干旱主要分為兩類,分別是春旱和秋旱。受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影響,廣西西部、西南部和貴州南部以及云南東南部地區(qū),在春季時候極易出現干旱現象。因為茶樹多種植在丘陵、山上等缺乏先進灌溉設施的地帶,因此更容易因為春旱受到較大損失。春旱主要影響的是茶樹的發(fā)芽和成長,讓茶樹葉無法得到充分的營養(yǎng),出現鈣化、硬化、墨黑化等情況,嚴重的話還會讓茶樹枯死。另外,伴隨干旱而來的還會有病蟲害,讓茶樹雪上加霜,受到更大的損失。
我國西南地區(qū)極易受到洪澇災害的影響,特別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和福建省等沿海地區(qū),每年五月到九月是洪澇災害的集中爆發(fā)期,洪澇的形成主要是因為臺風所帶來的強降雨。譬如說,2017年7月10日出現的強降雨,讓廣西7個市的25個縣受到嚴重的洪澇災害,受災人口超過八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將近4千公頃。對于茶葉種植來講,在遭受洪澇災害后,倘若不能及時排水,讓茶樹在水中浸泡的時間過長的話,會讓茶樹的根部出現潰爛,進而影響茶樹葉的生長,出現變黃甚至枯死的情況。從實際看,像廣西、福建一些偏遠地區(qū)的茶園,基礎設施較差,因此在出現洪澇災害后,缺乏先進的設備和充足的人力物力去抽水、排水。因此在沒有茶葉種植保險的情況下,想要通過建設溝渠、泵站等方式來消除洪澇的影響,對于“單打獨斗”的茶農來講,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有人覺得我國產茶區(qū)地處祖國的南部或是西南部,地理緯度較低,氣候溫暖且濕潤,不可能出現霜凍等現象。其實不然,霜凍等自然災害不僅與緯度有關,更與地形地貌等因素有很大關系。以廣西為例,茶產區(qū)多處于地形復雜的山地,即便是同一地區(qū)的形地貌也有很大差異,就導致一個地方的氣溫在不同時間有著很大的差距,另外,再加上每年冬季,受到強冷空氣和晴空輻射降溫等因素的影響,在一些低洼地區(qū)極易出現霜凍現象,這對于茶樹的生產來講是極為不利的。譬如說,2017年12月下旬出現的霜凍,直接影響了廣西桂林、柳州、南寧等多個地區(qū)。霜凍會讓植物周圍的局部氣溫降低到零度以下,導致茶樹的細胞間隙中的水分出現冰晶現象,并且隨著霜凍的持續(xù),這些冰晶還會繼續(xù)從細胞中吸收水分讓自己不斷變大,從而導致細胞出現脫水,讓茶樹的根部、莖部以及茶樹葉出現枯萎等情況。
一組數據顯示,我國在2015年共生產出近228噸茶葉,但內銷、出口和深加工的數量加起來,尚未到達190萬噸。換而言之,就是當年我國有40萬噸茶葉出現滯銷的情況。在此我們舉個例子,在2015年四月份,云南的普洱茶出現滯銷現象,大量茶葉賣不出去,讓茶葉價格跌破歷史最低。這讓很多云南茶農遇到了大麻煩,很多人不僅前期投入化為烏有,甚至還欠下了債。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自信分析不難發(fā)現,一是由于很多茶農缺乏足夠的市場經濟思維,對市場需求變化比較遲鈍,因此存在盲目種植的現象。比如說前些年普洱茶深受市場歡迎,很多云南茶農都改制普洱茶,但是從2014年開始普洱茶的“虛火”熄滅,讓很多茶農蒙受巨大損失。二是深加工較為落后,滿足不了消費者的新需求。很多地區(qū)的茶葉種植仍然處于傳統(tǒng)階段,缺乏深度加工。而隨著我國消費的不斷升級,消費者對茶產品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這就要求茶企要推出一些具有針對性的新產品。但是目前我國產茶區(qū)的企業(yè)顯然在這方面還有很大欠缺,因此就很容易使茶葉種植出現滯銷的狀況。
保險,是一種經過多年實際操作并且被市場高度認可的風險分擔機制,專業(yè)的保險具有專業(yè)性強、效率高的諸多優(yōu)點。將保險融入到茶葉種植當中,首先能夠有效化解因為自然災害帶來的各種風險,降低茶農的損失,激發(fā)他們種植茶葉的積極性。在這方面要看到,保險的參保人群和茶企越多,其在茶產業(yè)中的覆蓋面越廣,其所具有的風險分散功能就愈加凸顯。其次,將保險融入到茶葉種植當中,能夠增強茶產業(yè)的風險控制水平。保險公司在對茶農或茶企參保調查時,肯定會對當地的氣候、地理、土壤等自然條件進行充分了解,也會對茶園種植水平、市場現狀等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如此便能通過差異化的參保費率杠桿機制,去倒逼茶農、茶企甚至是茶產區(qū)當地有關部門去增強茶產業(yè)的抗風險能力,進而從源頭來降低茶葉的種植風險。
另外,將保險融入到茶葉種植當中,還可以降低政府的財政支出,緩解一些偏遠地區(qū)政府的財政壓力。倘若沒有保險的參與,那么當茶葉種植遇到風險出現巨大損害的時候,當地政府必然會通過各種方式對茶農給予一定的補貼。而即便是沒有自然災害,茶葉的價格也會隨著市場的變化出現上下波動,而對于政府而言,每年都需要開支出一筆固定的費用來保證當地茶產業(yè)穩(wěn)定發(fā)展。而當保險介入到茶葉種植后,當地便可以通過市場化的保險機制,去補償因為各種原因出現損失的茶產業(yè)。如此,不僅緩解了這些茶產區(qū)政府的財政壓力,極大減少了政府的財政支出,同時又建立起了一個專業(yè)化、市場化的茶葉種植抗風險的長效體系。
近些年,我國很多產茶區(qū)開始意識到保險的重要性,積極探索茶葉種植保險的試點,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譬如說,浙江省某些地方在前幾年開始對茶園進行投保,像麗水市下邊的區(qū)縣,采取茶農負責保費40%,政府負責30%的做法,有效提升了茶農投保的積極性。政策出來以后,有三千多名茶農進行投保,保費達110多萬,而保額則高達七千多萬。這對于降低茶葉種植風險,具有很好的效果。同時,還有一些地方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聯系有關保險公司進行茶產業(yè)的政策性茶葉保險業(yè)務,這些靈活性的參保方式,符合不同地區(qū)的實際,在抵御茶葉種植風險上更加具有針對性。
在茶葉種植保險對茶產業(yè)助推脫貧攻堅方面,不少地區(qū)已經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果。舉例來講,2015年,由于受到“倒春寒”的不利作用,浙江省一些茶園的茶樹在巨大的溫差面前,很多剛剛抽出的嫩芽被凍傷甚至凍死,導致產量急劇下降,產品質量也無法保證。慶幸的是,該縣絕大多數的茶農都在之前進行了投保,因此在災害發(fā)生后,很快就得到了保險公司的賠償,收益茶農近1700戶。又比如,2016年,中國人壽財險在商南縣開展了較大規(guī)模的茶葉種植保險業(yè)務,覆蓋當地高達五萬四千畝的茶園。在參保后不久,商南縣同樣出現“倒春寒”的現象,部分茶園出現損失。不僅如此,到了夏天,當地出現旱災,而病蟲害也隨之而來,接連不斷的災害讓當地茶農蒙受了很大的損失。在接到農戶的出險電話后,保險公司很快便前往茶園進行實地查看,很快就為受災農戶進行相應的賠償,讓茶農的損失降到最低。兩次賠償共計一百多萬元。
茶葉作為我國產茶區(qū)尤其是偏遠地區(qū)產茶區(qū)重要的產業(yè),在推動本地脫貧攻堅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黨的十九大指出要解決區(qū)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實現這一目標任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充分發(fā)揮茶葉種植保險在茶產業(yè)中的積極作用。
我國地域遼闊,東南、西南、中部等多個省份都分布著大量產茶區(qū),而每個地區(qū)又因為氣候、經濟、地理、人文等因素的影響,在茶葉種植上有著不同的特點。對于此,不同地區(qū)就要結合實際,制定出符合本區(qū)域茶葉種植特點的頂層設計方案和制度。應該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一是要明確政府在茶葉種植保險中的定位與角色;二是出臺與實際相符的財政補貼保費以及茶葉種植稅收的頂層政策;三是精準研判并對本地茶園進行分類,根據種植風險的不同,科學制定出不同的種植風險等級,從而讓不同茶園對自己的保險費率有充分的了解;四是要研究制定相應的巨大災害風險分散和轉移方案,不僅要跟保險公司進行協(xié)商溝通,更是要聯系區(qū)域內所有的茶農和茶園,建立起巨災基金會和基金制度,共同組成一艘能夠抵御巨大風浪的“茶葉航母”。
從實際看,我國茶葉種植保險主要運用于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上面,針對因為市場需求、價格變化所造成的損失卻很少。前者主要是保產量,保成本,起到托底的作用,目的是不讓茶農的生產經營成本受損。但是在茶產業(yè)鏈的下游,也就是市場這方面,目前保險所起的作用還不大。對此,就不妨借鑒歐美一些發(fā)達國家在農作物保險上的先進經驗,研究制定符合我國茶葉種植實際的保險機制。譬如說,可以出臺茶葉價格保險產品,綜合某種茶葉多年的平均價格,制定該茶葉的保險價格。當某一年因為市場因素,這種茶葉的市場價格低于其保險價格時,受保茶農的損失,便可以由保險公司來承擔。另外,像天氣指數保險、季節(jié)性保險等險種,也應當被納入茶葉種植保險的發(fā)展藍圖當中。如此,便能為我國茶葉種植提供豐富的險種選擇,讓不同茶產區(qū)根據自己的實際,合理選擇最優(yōu)險種,從而更好地發(fā)展茶產業(yè),助推我國偏遠山區(qū)脫貧攻堅。
[1]唐金成.現代農業(yè)保險[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唐金成.論如何加快我國的農業(yè)保險[J].廣西大學學報,2006,28(5):9-12.
[3]周煦朝,李臘梅,汪素琴.茶葉凍壞政策保險的思考[J].中國茶葉,2014(9):5-6.
[4]王德寶,王國軍.我國農業(yè)保險的發(fā)展成就、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寫在政策性農業(yè)保險發(fā)展十年[J].金融與經濟,2014(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