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展
摘要:吳敏樹(1805-1873),字本深,號南屏。湖南巴陵(今湖南岳陽)人。早年出仕而晚年隱居。吳敏樹一生淡泊功名,縱然柈湖小樓聽雨、洞庭系驢飲酒,依舊是胸懷廟堂之高、心念天下蒼黔??v觀其所處之晚清時代,內憂外患,動蕩不安,大清帝國已是風雨飄搖,而吳敏樹身為湖湘的有識之士,一直身懷“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研究吳敏樹作為有別于其他“仁人志士”的個案,是對晚清復雜社會局勢下文人傳統(tǒng)家國情懷與隱逸思想矛盾沖突的一個有益探索和補充,對當代家國情懷的培育和繼承具有啟迪意義。
關鍵詞:吳敏樹;家國情懷;近代歷史;當代啟迪
家國觀念自古有之,同樣,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文明的演進,家國情懷的內涵和意義被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尤其是中國進入近代以來,面臨復雜的社會局勢,愛國情懷也進入了一個“前無古人”的發(fā)展時期。吳敏樹作為這一時代的人物,其生平經歷波折坎坷,既歷經國“變”之憂,又看破宦海沉浮,人世榮辱。辭官回鄉(xiāng)后,他醉心山水,但又屢屢看書作文于聽雨樓上;他不慕功名,卻又頻繁與友人討論時事,商論救國之道;他不喜俗世,而樂于在湖畔系驢飲酒與百姓交談……
吳敏樹的一生是有別于其他“仁人志士”的個案。他的一生,不得不說是“風雨飄搖”的真實寫照。本文將從吳敏樹不同時期的經歷及其著作,通過不同視角,不同領域的論述和探討來詮釋吳敏樹的家國情懷。
古人云:“學而優(yōu)則仕”。吳敏樹自八歲入塾以來,便開始學習各類經文史書。尤其熱衷于研究韓愈、柳宗元、歸有光等人的著作。早年的愛國主義思想熏陶和“入世”影響不免伴隨他的終身。
從韓、柳、歸三人的人生經歷不難看出三人濃厚家國情懷對吳敏樹人格成長時期的影響,如歸有光在嘉靖三十三年(1554)時逢倭寇作亂,歸有光入城籌守御,并寫下《備倭事略》、《論御倭書》、《上總制書》等作品,流露了同仇敵愾的愛國情感。(1)再如韓愈當年條陳方略,獻計獻策的事跡與《昆山縣倭寇始末書》、《海上紀事,不私于家》等作品的創(chuàng)作,皆展現(xiàn)出他的愛國胸襟。柳宗元早年推行永貞革新受阻,后被貶為邵洲刺史,此后歷經人生風雨,因病而終。其身雖處江湖之遠,依舊是難平家國之思。在吳敏樹史學方面的探索和鉆研方可證明,吳敏樹在《史記別鈔》中的序言引出自己的歷史觀點“余獨以此悲史公本志之不明,筆削之不彰。又以知后代史官文字之不相逮及者,亦由未講乎此也。故欲以己意論說《史記》”。(2)吳敏書獨特的歷史眼光和視角從當世來看仍舊存在一定的啟發(fā)意義。正如柳宗元一首五古“燕秦不兩立,太子已為虞……世傳故多謬,太史征無且?!保?)柳宗元另辟蹊徑,把全文的重心放在批評燕丹、荊軻的短淺眼光,倉促的計劃和魯莽愚蠢,開啟了另一個視角的歷史反思。而吳的《駁候方域燕太子丹論》同樣是保持了自己為文“自我求之”的原則,全文氣度不凡,縱橫開闔,有條不紊,體現(xiàn)出吳敏樹史論文中個人思想的獨立性以及作為一名文人的歷史責任感。
回顧吳敏樹的一生,他的一生里中華民族歷經歷了亙古未有的多事之秋,以時間為基點,吳敏樹一生相繼經歷了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與洋務運動等事變。
道光二十年(1840)爆發(fā)了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以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鴉片戰(zhàn)爭不同于中華民族歷史上任何一次戰(zhàn)爭雙方都基本屬于中華民族一員的民族矛盾和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的矛盾也并非是中華民族可以憑借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優(yōu)勢可以化解,這是一場真真正正的,有別于中華民族文化體系和價值觀念的“異族”入侵。換言之,此際為亡國滅種之危。而傳統(tǒng)的士大夫的心態(tài)卻依舊認為這只是一次蠻夷入侵歷史的重演,對待救國和救亡保持著漠然的態(tài)度。而吳敏樹卻針對當時的時局撰寫了一組名為《御夷私議》的政論文。
吳敏樹在《御夷私議》中先是陳述了鴉片戰(zhàn)爭對國家產生的巨大破壞及其隱患,表現(xiàn)出吳敏樹強烈的民族危機感和憂患意識,吳敏樹在文中分析夷的長處在于炮和巧,即武器裝備和作戰(zhàn)戰(zhàn)術,而弱點在于近身戰(zhàn)斗和作戰(zhàn)士氣,并針對此情況提出了相應的作戰(zhàn)方法。在宏觀戰(zhàn)略上,吳敏樹考慮到英國人單車勞頓的作戰(zhàn)情況而指出的經濟戰(zhàn)對策的高明獨到。針對國內的政局和時況,吳敏書總結了防御夷寇的“三大難事”即“兵力衰弱,一也;形勢分散,二也;財力不足,三也”。并對此展開論述,最終得出“故御外莫如治內,勝敵莫如自強,古今不易之常道也?!钡牡览?。而面對鴉片痛害民生的情況,吳敏樹更是慷慨陳詞,強烈譴責鴉片對中華民族帶來的諸多禍害,并由鴉片對生靈的戕害而唏噓感慨“不知今天下患此者,天意與?人事與?夫天心仁愛,詎宜有毒禍人者耶?吾是以反復洋夷之事,而不勝痛嘆也?!弊掷镄虚g滿溢吳敏樹拳拳報國之心和愛國之情。道咸年間發(fā)生的沉重的民族危機,反而起到了“疾風知勁草”的作用。吳敏樹在當時展現(xiàn)出對鴉戰(zhàn)戰(zhàn)敗的唏噓感慨、為國家犧牲的壯烈情懷、對鴉片流毒百姓的痛心疾首,皆表現(xiàn)出一個知識分子心系天下、記掛蒼生的精神品格。
值得關注的是,《書御夷私議后》寫于同治五年(1866)六月秋前五日,此時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已經以戰(zhàn)敗結束,不僅如此,中國還爆發(fā)了震驚中外的太平天國運動。而吳敏樹早已于咸豐元年(1851)三月辭官回鄉(xiāng)。此時的吳敏樹已是歷經人生宦海浮沉,看破世情百態(tài)。當他面對國家的江河日下、黎民百姓的困頓生計時仍舊把自己當年手書的《御夷私議》拿出細讀并作《書御夷私議后》,感慨唏噓“余時粗有當世之志,獨居憂念揣摩,不能自已?!眳敲魳浯藭r已是完成了由“廟堂”到“江湖”的人生轉變,按照常理,論政已是有極多的顧慮和忌諱且吳敏樹已是“處江湖之遠”,論政亦無影響于時局。而吳敏樹仍舊于《書御夷私議后》最后一句赫然寫道“然則吾中國逐夷而殲之,其必有日矣”。身退江湖的吳敏樹卻依舊懷抱著對河清海晏與民康物阜的期望和熱情,“飲冰十年”的吳敏樹,最難能可貴的是他“熱血難涼”的一片赤誠之心。
吳敏樹與曾國藩和左宗棠兩人淵緣非淺,吳與左為同榜舉人,并與曾關系非淺,而卻他與兩位“權臣”以“君子之交”的態(tài)度保持距離。一方面,他接連推脫了出任幕僚和兩廣鹽運使的兩個職務。另一方面,吳敏樹與曾二人談論軍事與時事,如吳敏樹在《京師寄曾侍郎書》與曾國藩談論太平天國運動時,不僅談論了戰(zhàn)爭的危害,也批判了當時清軍不檢點的行為。在當時盛贊高調的時風中,吳敏樹對民族和國家又抱著獨特的情感,正如王聿均所說,士大夫的憂患意識是“落實于整個時代、國家、歷史、文化的層次的?!保?)吳敏樹在風雨飄搖的時代里以“半退半隱”的身份進行自己獨特的“入世”。
吳敏樹雖是行為隱逸,但內心始終潛藏著那份家國情懷。對喜好出游的他而言,最為醉心的一處景則是岳陽樓。此處岳陽樓歷史皆不贅余,同治七年(1868),吳敏樹再登岳陽樓。登樓遠眺,書一楹聯(lián)?!扒浅p開眼,廊廟江湖一倚樓”寓意為:身處當年的吳,楚兩國,應思乾坤不變之理;一生歷經廊廟江湖,白云蒼狗的世事變遷在此樓上一時涌上心頭。這副對聯(lián)是吳敏樹對人生中復雜情感的一個概述,抒發(fā)了吳敏樹對于歷史、人生、自然的感慨和自身宦途變遷產生的“身易退,家國難安”的責任感。同樣,吳敏樹的筆下也曾多次提到過岳陽樓,如《浩然樓記》《新修呂仙亭記》等篇中均有對岳陽樓歌頌與感懷。吳敏樹種種行為,不僅是表達吳敏樹與岳陽樓的親密的表層聯(lián)系,更是吳敏樹與岳陽樓這一心憂天下的政治象征所建立的深層的情感內涵。
所謂的“家國情懷”,其概念是多層次的:第一,家國情懷起源于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知識分子階級優(yōu)越性的自我標榜,具有狹隘性。第二,家國情懷在形成過程中,與儒家思想的三綱五常、宗族倫理、個體意識是密不可分的,是經歷了戰(zhàn)爭失敗、骨肉分離、國破家亡之后傷痛思維的沉淀。第三,家國情懷是近代特殊社會歷史的思想產物,士大夫的人文精神不斷下移,是士大夫精神在整個民族遭受苦難之后精神的重構,千錘百煉,浴火重生。近代的“家國情懷”帶有很強的積極、正面意義。第四,家國情懷具有時代性,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超越民族、意識形態(tài)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在社會建設、國家統(tǒng)一、展現(xiàn)民族凝聚力方面都開始發(fā)揮作用。那么,我們當前所說的家國情懷就應該是作為個體的,人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下,對價值共同體持有的一種高度認同目錄并促使認知共同體朝著積極、正面、良性的方向發(fā)展的一種思想和理念。(5)吳敏樹出身于士大夫階級,在少年進學與中年入仕的過程中不斷培育了自身的家國情懷。一方面,吳敏樹的家國情懷具有超階級性,縱然是處廟堂之高,抑或處江湖之遠,吳敏樹都從未有一刻不記掛天下與蒼生。另一方面,吳敏樹的家國情懷又具有明顯的時代特點,在近代特殊的社會歷史中,中國經歷了兩次鴉片戰(zhàn)爭、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等一系列沖撞和變革,他的人生也經歷了入仕再到辭官、歸隱的人生經歷。在這個過程中,吳敏樹的家國情懷被進一步考驗和升華。
吳敏樹的家國情懷受到早年階級性的影響而又能超脫階級,受到時代性的影響而又能跳脫于一個特殊的歷史時代,形成一個具有個人主體意識而又不受時間、地域、階級等限制的獨特的家國情懷。這些方面,對我們當代家國情懷的培育和傳承具有很高的當代價值。
家國情懷,是千百年來涵養(yǎng)滋育我們炎黃子孫人格修養(yǎng)的源泉,是鼓勵我們奮發(fā)上進,創(chuàng)造美好明天的動力。而在當今時代下,我們的境遇或許不免和吳敏樹類似,一樣“身居江湖”且面臨著各自生活中的不如意。因此,吳敏樹的家國情懷更是需要我們去學習和敬重。我們更要用文化去陶冶自己的性靈,培育自己的情懷,用一種更高的社會責任感去充實和提高自己的擔當,進而用家國情懷去書寫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注釋:
白壽彝.中國通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張在興.《吳敏樹詩文集》校點[M].湖南:岳麓書社,2012:311.
金性堯.夜闌話韓柳[M].北京出版社,2016:291.
王聿均.《清代中葉士大夫之憂患意識》,臺北,《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1期,第11頁.
楊清虎.“家國情懷”的內涵與現(xiàn)代價值[J].兵團黨校學報,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