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朋舉
[摘要]文章在心理動力學的視野下解讀心理電影《致命ID》中麥肯·瑞夫的多重人格結構,進一步分析其多重人格形成的原因,包括童年期創(chuàng)傷、早期母嬰關系、缺乏其他的情感來源等,在此基礎上,也探討了多重人格對患者的意義及治療的方向。
[關鍵詞]《致命ID》;多重人格;心理動力學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2018)14- 0093- 03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2018.14.041
心理動力學觀點認為,人的行為是從繼承來的本能和生物驅力中產生的,而且試圖解決個人需要和社會要求之間的沖突。剝奪狀態(tài)、生理喚起以及沖突都為行為提供了力量,就像煤給蒸汽機車提供燃料一樣。在這個模型中,當機體的需要得到了滿足、它的驅動力降低時,它就停止反應,行為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緊張度。
電影《致命ID》中的主人公麥肯·瑞夫正是在這種沖突中展示多重人格給人帶來的真與假。多重人格又稱為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美國精神疾病診斷統(tǒng)計手冊(第四版)指出,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是一種分離性障礙,該類患者身上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身份或人格狀態(tài),每個身份都有自己的特征、結構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他們可能表現(xiàn)出不同的成長歷史,性別和年齡,因此具有不同的知識體系和心理行為特點及生理水平。此外,這些不同的身份會交替的控制患者的行為,都想爭奪對身體的控制權,并會經常發(fā)生相互間的爭執(zhí)和競爭(趙一博,陳友慶,2014)。因此,多重人格是一種充滿了神秘氣息的心理疾病,在生活中是非常罕見的,迄今為止,世界上見諸報道的,還不足50例。這種心理疾病的神秘性和少見性,激發(fā)了人們的好奇,在此基礎上編寫了各種懸疑、驚悚的文學作品,電影《致命ID》即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個。
一、麥肯的11個人格
《致命ID》影片開頭就快速交代了麥肯的成長經歷,母親是一個妓女,曾因盜竊罪等入獄,入獄前對小麥肯疏于照顧,9歲的小麥肯從小被關在汽車旅館中,等待母親回來,也曾遭受到遺棄及虐待,被發(fā)現(xiàn)后送到兒童寄養(yǎng)中心??梢钥吹禁溈蠌倪@時就開始分裂出第一個人格,即影片中的小男孩提姆西這個次人格,這個人格是麥肯內心惡的起源。所以整部影片都發(fā)生在一家汽車旅館,與麥肯小時候被遺棄的地方吻合。
喬治和艾莉絲這兩個人格,是麥肯的理想父母形象,雖然父親有些呆板、遇事慌亂,沒有主見,但對提姆西是很關心的,修車時還精打細算想讓提姆西上一所好學校,特別是看到提姆西差點被車撞時,沖出來卻被撞死,這是麥肯內心渴望的父親關愛。母親也是溫暖并且關愛陪伴孩子,與孩子游戲的互動,是麥肯內心渴望的母親,但這一幻想的母親力量實在太弱,不能溫暖麥肯從小受到的創(chuàng)傷。
年輕夫妻小路和吉妮這兩個人格中,小路脾氣暴躁、吉妮撒謊騙婚代表麥肯人格中急躁和欺騙的部分,女明星的奢靡享受的生活是麥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得不到的,同時過氣女明星被人怠慢的狀態(tài)可能是麥肯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所以麥肯分裂出這樣的次人格。犯人在影片中被設定的是多起謀殺案的罪犯,但在故事發(fā)展中并沒有傷害人,一直處于旁觀者的角度看假警察殺死真警察,代表了麥肯人格中有惡的想法但沒有實施的那部分人格,他想方設法逃走卻還是繞回原地,說明了這是一個不可能逃出去的困境。那假警察是麥肯人格中惡的部分,不僅有惡的想法還有惡的行動,以殺死押送他們的警察來表達惡的力量,最后為了自己逃走又殺死了假老板賴瑞,但他們只是惡表現(xiàn),不是惡的根源。假老板賴瑞在外游蕩,好賭,貪財、膽小、懦弱,很討厭妓女,但最后又準備和妓女一起協(xié)作逃走,雖然影片中沒有交代麥肯的父親,但賴瑞可能是麥肯現(xiàn)實父親的形象。妓女這一人格雖身在紅塵,但內心卻一心向往平靜的田園生活,想回家種柳丁,充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這個人格則是麥肯分裂出的現(xiàn)實中母親的次人格,麥肯對這一次人格一直處于很矛盾的態(tài)度,從店老板對妓女的態(tài)度可以看出他對妓女這個身份的厭惡,司機卻幫助她活著走出汽車旅館,雖然提姆西最后還是殺死了她,并且從“妓女沒有第二次機會”這句臺詞中可以看出麥肯對母親的復雜感情,還是不能原諒母親對他的傷害。
艾德是麥肯人格中善的一面,他撞傷人沒有逃脫自己的責任并積極施救,面對女明星和妓女一視同仁,當意識到可能有更危險的事情時,安排婦女和兒童先走,當知道自己只是一個虛構的人格,并且要除掉惡的人格時,他選擇了與假警察同歸于盡,把生的機會留給了妓女,因為他看到妓女生活的意義,這也是他在曾經當警察時自己也疑惑的部分,另外,精神醫(yī)生要求艾德殺死惡的人格,殺死了人是否意味著成了惡,所以艾德選擇犧牲自己成全了妓女。因此,在艾德和妓女身上體現(xiàn)了麥肯人格中善的部分。
這是麥肯的11個次人格,這些都是主人格分裂出來的,那么主人格在哪里呢?應該是真正的汽車旅館的老板。因為假老板賴瑞與他同名,當假賴瑞到的時候,真賴瑞已經死了卻沒有消失,之后他被凍在了冰箱里,這意味著當主人格被壓抑或永遠沉睡時,次人格就出現(xiàn)占據(jù)主人格的位置,所以麥肯失去了對其他次人格的控制,次人格爭相出現(xiàn)在他的身體里,當惡的人格出現(xiàn)后就制造了一天內殺死6名鄰居的事件,這與提姆西殺死6個人格相吻合。
二、多重人格的形成原因
從以上可以看出麥肯的11個人格是一種多重人格,這種現(xiàn)象是人格分裂的結果,它不同于精神分裂,人格分裂就好比“司機與汽車”,人的軀體是汽車,人格是司機,一般來說都是一個司機對應一輛汽車,即一個人格對應一個軀體,而人格分裂則是多個司機對應一輛汽車,大家只能輪流開車,每個司機都有自己的開車習慣和風格,所以不同的司機開車時,細心的人就會發(fā)現(xiàn)相互的不同。人格分裂也是如此。那么多個司機是怎么出現(xiàn)的呢?
首先,絕大多數(shù)的多重人格患者都曾遭受過童年期創(chuàng)傷。包括性和身體的虐待,悲慘和被排斥的家庭環(huán)境,或者是這些創(chuàng)傷的結合(趙一博,陳友慶,2014)。
心理動力學派認為,分離是一種防御機制,在其形成的初期,兒童的創(chuàng)傷性經驗,尤其是嚴重的反復性創(chuàng)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兒童將產生的極度不被認可、不被接納的自我分離開,保留“好的自體”,而照管者與兒童之間受損的依戀與撫育關系,進一步破壞兒童整體理解自我的能力,加劇了分離,以保留“好的客體”。在分離的次級建構階段,那些離散的自我,經過與他人長期相互作用,便形成了各具特性的分離性身份,兒童以不同的身份去應對各種生活事件和情感情境,這一階段對于多重人格的形成非常關鍵,隨著創(chuàng)傷的累積,各種身份的能力增強,各自脫離“主人格”并不斷發(fā)展,最終形成多重人格(王銘,江光榮,2007)。人格分裂出來的多個人格,又叫做替身,這些替身具有完全不同的身份,也承擔了不同的功能,如:“兒童”、“迫害者”、“保護者”和“監(jiān)護者”?!皟和边@一類替身在多重人格中是最常見,他不會隨個體的年齡增長而成長。兒童期創(chuàng)傷往往和多重人格的發(fā)展有關,個體在長期受傷害或虐待時可能產生兒童替身,這個替身代替真實人格成為受害者,而真實人格受到遺忘這種心理防御機制的保護則隱藏起來,所以當兒童替身控制該個體行為時,成年人可能表現(xiàn)出兒童的言談和行為方式(徐嬡,2007)。
其次,心理動力學認為早期母嬰關系會嚴重影響兒童的一生,兒童受到長期的虐待可能會產生反社會人格。影片中的麥肯小時候,父親拋棄他們,母親是麥肯照料者,但母親在生活和情感上的忽視,經常把他遺忘在汽車旅館。從小麥肯飽受遺棄和虐待,讓他身體和內心受到創(chuàng)傷,于是這種痛苦的記憶讓他分裂出了提姆西這一“兒童替身”成為受害者來承受這段痛苦的記憶。這段經歷讓其無法釋懷,不能原諒母親的行為,內心對母親的愛和恨糾結產生沖突,所有的怨恨都集聚在這一人格身上,因此這個提姆西這一人格具有反社會人格特點,陰冷、殘忍,缺乏情感,他不太說話,卻在暗中觀察所有人,殺人時毫無同情憐憫之心,以小孩子的形象來掩飾內心的殘酷,隱藏殺手的身份。因此提姆西這一人格也是“迫害者”身份,他身上的反社會特性給麥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帶來危險,提姆西殺了人,麥肯卻要為此承擔負責,被處死刑,
最后,電影中的麥肯在現(xiàn)實中不但得不到父愛和母愛,也缺乏其他的情感來源。于是又分裂出喬治和艾莉絲這對理想中的父母來慰藉自己,喬治和艾莉絲則是“監(jiān)護者”人格,一直保護著提姆西這個“兒童替身”,讓他一直存在。但由于麥肯在生活中得到的關愛太少了,內化到喬治和艾莉絲這兩個人格上的力量太弱,不足以彌補麥肯內心的創(chuàng)傷,父親角色缺位和對母親的恨,又使他分裂出其他8個人格。
三、多重人格的意義與治療
首先,“存在即是合理”,多重人格的存在一定有它的作用。它是一種心理防御的出現(xiàn)的癥狀群,多重人格患者在兒童時期受到傷害或虐待,使用了分裂和分離的防御方式來應對創(chuàng)傷,從意識中除去某種事件或情境,分離了不能接受的事件和情緒記憶,保留好的自身和好的客體。這種方式使他們能封存那些無法忍受的創(chuàng)傷性記憶和情感,減輕這些對心理發(fā)展的不利影響(吳艷茹,肖澤萍2006)??梢哉f,多重人格的存在是一種逃避現(xiàn)實的極端方法。
因此,麥肯分裂出的提姆西這一人格也是有意義的,它承載了麥肯小時候的悲慘遭遇的記憶,它不出現(xiàn)時麥肯就不會想起小時候的被母親遺棄的痛苦記憶,這對麥肯來說是一種變向的保護,防止麥肯小時候因承受不了創(chuàng)傷而崩潰自殺,延續(xù)了麥肯的生命。同時麥肯的主人格也是以逃避為主要防御方式,所以產生了11個人格。
其次,對于多重人格的治療不但要加強患者的安全感和穩(wěn)定性,在安全接納的氛圍內表達痛苦,宣泄情緒,表達內在體驗,修通主人格的創(chuàng)傷經歷,重建過去,讓患者看到自己在創(chuàng)傷中的力量和內心的渴望,改變患者對創(chuàng)傷經歷的認識的意義。當患者有能力覺察到自己潛意識選擇的這些極端的防御方式是無效的,能夠不再逃避地面對原來難以接受的記憶和情感,知道除了逃避還有其他選擇方式去應對創(chuàng)傷,就會逐漸放棄分離人格這種心理防御方式了。然后采用整合人格的方式,讓他們減少沖突,互相理解,和平共處,互相整合。否則人格之間無法接納就會產生憤怒,進而會產生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
最后,一個人會產生人格分裂一定是長期經歷了很多常人無法理解的痛苦,一個人格分裂患者也要經歷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他們以這樣的方式在世上繼續(xù)生活,而沒有選擇結束生命,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痛苦中的掙扎,他們身上仍然有生的意愿,沒有放棄自己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因此我們透過人格分裂這個癥狀,看到背后的這個人,有這樣的視野才能幫助他們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趙一博,陳友慶,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2):312 - 315.
[2]王銘,江光榮,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的心理病理機制和臨床評估[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15(2):426 - 429.
[3]徐媛,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DID)的相關問題[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7(8):205.
[4]吳艷茹,肖澤萍,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的心理治療[J].上海精神醫(yī)學,2006,18(3):164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