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麗
地佐辛是一種新合成的、結構類似于噴他佐辛的阿片κ受體部分激動劑, 為非腸道用鎮(zhèn)痛藥, 肌內注射后吸收迅速, 在肝臟代謝, 主要由尿液中排出[1]。本品在術后肌內注射10 mg的鎮(zhèn)痛效果與10 mg嗎啡或50~100 mg哌替啶等效,起效時間和作用持續(xù)時間與嗎啡相仿。術后使用本品無明顯呼吸抑制作用。臨床適應癥主要為急性疼痛的治療, 如術后中重度疼痛、內臟絞痛、晚期癌痛。本文通過比較地佐辛和芬太尼靜脈鎮(zhèn)痛效果, 分析地佐辛在臨床術后鎮(zhèn)痛的效果以及使用安全性?,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12月在本院普外科行腹部外科手術患者42例, 其中胃部手術24例, 肝膽手術18例。所有納入病例均為行全身麻醉(全麻)術后需要帶泵鎮(zhèn)痛的患者。年齡55~69歲, 平均年齡(62.47±6.21)歲。按完全隨機法分為地佐辛組和芬太尼組, 各21例。
1.2 方法 全部入組病例均在手術前給予常規(guī)圍手術期檢查及常規(guī)護理干預;術前禁止飲食、飲水>6 h;檢測患者的生命體征, 確?;颊呱砘A條件符合手術操作要求;兩組均給予全麻方式。采用靜脈麻醉方式, 麻醉前全面評估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指標, 確定麻醉用藥劑量。采用舒芬太尼聯合異丙酚靜脈麻醉。
術前30 min肌內注射阿托品0.5 mg, 進入手術室后, 開放雙靜脈通道, 持續(xù)監(jiān)測患者收縮壓/舒張壓、心率以及平均動脈壓。給予舒芬太尼0.7 μg/kg, 異丙酚2 mg/kg聯合阿曲庫銨0.6 mg/kg進行誘導麻醉, 行氣管插管術并確認成功。患者進入誘導麻醉后分別持續(xù)微量泵入舒芬太尼1 μg/(kg·h),復合持續(xù)泵入異丙酚, 分次注射阿曲庫銨維持肌松。手術結束前30 min停止注入舒芬太尼。術畢前10 min通過靜脈通路注射負荷量, 其中地佐辛組注射0.1 mg/kg地佐辛;芬太尼組注射芬太尼1 μg/kg。待患者清醒后拔出氣管插管后給予靜脈鎮(zhèn)痛泵, 泵入速度保持在2 ml/h。地佐辛組鎮(zhèn)痛藥物配伍為:地佐辛0.8 mg/kg+氟哌利多5 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至100 ml;芬太尼組鎮(zhèn)痛藥物配伍為:芬太尼16 μg/kg+氟哌利多5 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至100 ml[2]。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在術后不同時間點(術后1、3、6、12、24、36、48 h)疼痛評分。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定:0為無痛, 10為最劇烈痛。②比較兩組患者術后48 h內血壓(收縮壓/舒張壓)、心率、呼吸頻率變化情況。③比較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腹脹、惡心嘔吐、尿潴留)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疼痛評分比較 地佐辛組術后1、3、6、12、24、36、48 h疼痛評分分別為(3.1±0.4)、(3.5±0.7)、(2.6±0.4)、(2.4±0.4)、(1.9±0.2)、(1.8±0.7)、(1.7±0.5)分 ;芬太尼組術后1、3、6、12、24、36、48 h疼痛評分分別 (3.3±0.5)、(3.3±0.8)、(2.4±0.6)、(2.5±0.4)、(1.9±0.7)、(1.8±0.8)、(1.6±0.9)分。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疼痛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48 h內血壓、心率、呼吸頻率變化情況比較 地佐辛組2、8、24、48 h血壓分別為(126.2±12.7/85.7±6.7)、(127.1±8.1/85.4±6.1)、(123.3±12.7/83.4±7.9)、(126.3±9.7/83.4±8.9)mm Hg(1 mm Hg=0.133 kPa), 心率分別為(75.4±8.4)、(74.7±7.4)、(76.3±5.4)、(74.8±2.4)次 /min, 呼 吸頻率分別為(22.4±2.4)、(21.4±3.4)、(22.4±4.4)、(22.4±3.7)次 /min;芬太尼組 2、8、24、48 h 血壓分別為 (126.3±14.7/86.4±7.7)、(126.3±9.1/86.2±6.7)、(122.5±11.7/85.3±9.9)、(126.5±8.7/84.4±9.9)mm Hg, 心率分別為 (79.4±10.4)、(75.7±8.2)、(72.3±9.4)、(72.8±8.4)次 /min, 呼吸頻率分別為 (22.6±3.4)、(22.1±3.1)、(22.5±3.4)、(22.6±3.2)次 /min;兩組患者 2、8、24、48 h 血壓、心率及呼吸頻率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地佐辛組腹脹3例、尿潴留1例、惡心嘔吐2例,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8.6%;芬太尼組腹脹7例、尿潴留4例、惡心嘔吐6例,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81.0%。地佐辛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芬太尼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疼痛的國際定義是一種非愉快的感覺體驗和情感體驗。通常在發(fā)生或引起各種損傷乃至繼續(xù)損傷時的一種特殊表現, 疼痛不是單純的生理現象, 而是受心理、生理、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等多種因素影響的獨特主觀感受[3-6]。疼痛是普通外科手術后常見的一種術后并發(fā)癥, 如果長期疼痛感覺存在,能夠引起患者產生一種令自身不愉快的感覺, 引起負性情緒的發(fā)生, 患者常常因為疼痛感而產生焦慮、抑郁、恐懼情緒以及失眠等癥狀, 嚴重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同時由于疼痛的長期刺激能夠引起交感神經張力增加, 使患者心率加快,血壓升高, 呼吸抑制, 抑制胃腸活動[7-9]。這些因素的長期存在能夠誘發(fā)延長患者術后的排氣時間, 發(fā)生術后尿潴留等不良反應。
通過采用一定的術后鎮(zhèn)痛措施, 在增加患者的主觀舒適度的同時, 能夠進一步改善患者術后負性情緒, 從而進一步促進患者術后康復, 能夠使患者盡早下床活動和促進胃腸蠕動, 實現早排氣、早咳嗽、早排痰, 降低下肢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的發(fā)生幾率。鎮(zhèn)痛泵是將鎮(zhèn)痛藥物裝入藥泵內, 通過持續(xù)地給藥, 進而達到鎮(zhèn)痛效果, 由于鎮(zhèn)痛泵具有使用方便、感覺舒適、止痛效果好等優(yōu)點, 因此近年來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0]。本文通過比較地佐辛和芬太尼兩種術后鎮(zhèn)痛藥物, 結果提示地佐辛在鎮(zhèn)痛效果上與芬太尼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提示兩組患者在術后鎮(zhèn)痛效果上一致。地佐辛在術后促進排氣、減少惡心嘔吐、減少尿潴留發(fā)生方面優(yōu)于芬太尼組, 提示地佐辛的臨床安全性高于芬太尼組, 分析原因與地佐辛是阿片受體混合激動-拮抗劑, 對κ受體產生激動作用, 對μ受體有部分激動作用, 但不產生典型μ受體依賴有關。因此認為地佐辛具有鎮(zhèn)痛作用明顯、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的優(yōu)點, 值得在臨床術后鎮(zhèn)痛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