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月
慢性心力衰竭在臨床多見, 患者的多方面組織器官血供不足, 微循環(huán)狀態(tài)也較差, 而血小板狀態(tài)及相關指標作為與之密切相關的方面[1], 其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變化研究可見, 但是對于各個指標的變化幅度研究差異較大, 且其檢測水平與疾病的變化情況研究不足, 故認為更為細致的探究空間較大。本研究針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小板活化及血小板參數(shù)的變化情況進行觀察,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2018年3月本院接診的7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為觀察組, 患者中男42例, 女33例,年齡42~77歲, 平均年齡(61.6±7.5)歲;美國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23例, Ⅲ級32例, Ⅳ級20例。另選取同期本院75例進行體檢且健康者為對照組, 其中男41例, 女34例, 年齡41~76歲, 平均年齡(61.7±7.2)歲。兩組性別、年齡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集兩組空腹靜脈血(周靜脈血)4.0 ml, 于采集后30 min內送檢, 分別以流式細胞儀及血細胞分析儀進行血小板活化及血小板參數(shù)的檢測, 血小板活化檢測與統(tǒng)計指標為GMP-140、CD61及CD62p, 血小板參數(shù)檢測與統(tǒng)計指標為MPV及PDW, 統(tǒng)計與比較兩組的檢測結果, 比較觀察組中不同心功能分級者的檢測水平。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血小板活化變化情況 對照組的GMP-140、CD61及CD62p分別為(7.63±1.23)%、(33.25±3.46)%及(1.95±0.22)%;觀察組的GMP-140、CD61及CD62p分別為(10.12±1.45)%、(42.02±4.56)%及(3.45±0.41)%。觀察組的GMP-140、CD61及CD62p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1.341、13.268、27.919, P<0.05)。觀察組中Ⅱ級患者的 GMP-140、CD61及CD62p分別為(8.45±1.35)%、(35.57±3.77)%及(2.23±0.30)%;Ⅲ級患者的GMP-140、CD61及CD62p分別為 (10.36±1.49)%、(41.54±4.46)% 及 (3.39±0.40)%;Ⅳ 級患者的GMP-140、CD61及CD62p分別為(12.85±1.63)%、(48.63±4.86)%及(5.16±0.52)%。觀察組中Ⅲ級GMP-140、CD61及CD62p高于Ⅱ級,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874、5.215、11.727, P<0.05), Ⅳ級GMP-140、CD61及CD62p高于Ⅲ級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655、5.388、13.818, P<0.05)。
2.2 血小板參數(shù)變化情況 對照組MPV及PDW分別為(11.98±1.02)fl、(12.52±1.20)fl;觀察組MPV及PDW分別為(13.96±1.15)fl、(14.98±1.32)fl。 觀 察 組 的 MPV 及 PDW 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1.155、11.942, P<0.05)。觀察組中Ⅱ級患者的MPV及PDW分別為(12.63±1.08)fl、(13.21±1.25)fl;Ⅲ級患者的MPV及PDW分別為(14.05±1.21)fl、(15.11±1.35)fl;Ⅳ級患者的MPV及PDW分別為(16.32±1.34)fl、(18.26±1.42)fl。觀察組中Ⅲ級MPV及PDW高于Ⅱ級,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487、5.308, P<0.05);Ⅳ級MPV及PDW高于Ⅲ級,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315、8.025, P<0.05)。
心力衰竭的臨床受重視程度一直較高, 而慢性心力衰竭在我國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升高的趨勢, 與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及變化轉歸相關的研究也極為多見。另外, 本病作為血供異常相關的疾病, 與血液相關的各方面研究占比較高, 而血小板作為凝血的重要指標, 其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變化研究可見。研究[2,3]普遍認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高凝狀態(tài)較為明顯,因此本類患者的血小板指標多表達顯著異常, 但是對于血小板活化及血小板參數(shù)在本類患者中的變化規(guī)律及與疾病的關系的研究仍不足。
本研究就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小板活化及血小板參數(shù)的變化情況進行觀察分析, 結果顯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小板活化及血小板參數(shù)高于健康者,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且心功能分級較高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檢測水平高于分級較低者,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說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凝血狀態(tài)顯著異常的同時, 與疾病的嚴重程度也有一定的關系, 心功能狀態(tài)越差的患者其異常程度越高,也提示了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血小板相關方面監(jiān)測與干預的必要性[4,5]。
綜上所述,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小板活化及血小板參數(shù)均相對較高, 且心功能分級較高者的檢測水平相對較高, 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檢測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