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緒禮,劉立安,張炳艷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暴瘖是指突然發(fā)生的失音,又稱“卒瘖”或“急喉瘖”,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急性喉炎、痙攣性失音等癥。臨床表現(xiàn):猝然聲音嘶啞或失音,可兼見喉癢或腫痛、鼻塞流涕、咳痰清稀或黃稠,苔白或薄黃、脈浮緊或浮數等。病位在咽喉,所屬臟腑為肺。病機多為:風寒外襲肺系,風熱客肺,喉竅受阻,“金實不鳴”;或為氣虛、血虛、陰虛、血瘀和痰蘊等內傷所致“金破不鳴”[1]。筆者導師運用針刺加電針治療暴瘖1例,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張×,女,17歲,發(fā)聲不能2個月余。2017年3月20日患者跑步后感覺身體不適,頭腦昏懵,未進午餐,下午上課時突然昏迷,叫之不醒,急送醫(yī)院就診,至晚9點左右蘇醒,醒后即不能發(fā)聲,咽喉疼痛,張口呼喊也不能發(fā)出任何聲音,伴耳鳴,聽力下降,隨后于重慶某醫(yī)院住院就診,診斷為急性喉炎。經實驗室檢查、顱腦CT、頸部MRI、喉科??茩z查等檢查均無異常,予以激素治療后無效出院,其間聽力恢復正常,但依然無法言語,喉嚨僅能發(fā)出輕微的嘶啞聲。就診時,筆者導師予以針刺雙側人迎穴為主穴并加電針治療,取穴:人迎、百會、四神聰、印堂、合谷、三陰交、太沖。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穴位皮膚用75 %酒精常規(guī)消毒,使用0.30 mm×40 mm規(guī)格漢醫(yī)牌一次性針灸針,針刺人迎穴操作方法如下:醫(yī)者押手撥開頸動脈,對準腧穴,手將毫針緩慢刺入機體約0.3寸~0.5寸,尖向咽喉方向,患者出現(xiàn)有窒息樣沉重針感為止,其他腧穴常規(guī)針刺。使用華佗牌SDZ-Ⅴ型電針儀,連接雙側四神聰、雙側人迎,共2組,采用頻率:1 Hz,連續(xù)波,電流大小以患者舒適為度。留針30 min。治療1次后有效,3次后顯效,5次后痊愈。1個月后隨訪,未見復發(fā)。
此患者突然發(fā)病,不能言語,咽喉部疼痛,診斷為急性喉炎。但本案患者雖然起病急驟,卻沒有寒熱征象,且患者素體虛弱,加之未進午餐,又曾劇烈運動耗損氣血,心血不能上榮于舌,肺氣不能上行于咽,從而氣機閉塞,氣閉失音;患者一時難以接受病情,情志不遂,肝氣不舒,氣機升降失司,更加重了病情[2]。應屬于氣血虧虛兼有郁證,治以理氣活血,舒肝調神。臨床取穴以人迎為主穴,《針灸甲乙經》曰:“人迎一名天五會,在頸大脈動應手,俠結喉以候五臟氣,足陽明脈氣所發(fā)。”為足陽明、足少陽經交會穴,胃為水谷之海,陽明多氣多血,加之在喉兩旁,針之可使氣血上榮于喉。百會、四神聰、印堂居于頭部,乃治神之要穴;合谷又名咽痛穴,手陽明經原穴,手陽明大腸經于手太陰肺經相表里,刺之以行肺氣,利咽喉;針合谷、太沖,“開四關”以啟喉閉;太沖、三陰交疏肝理氣,調暢情志。施以電針,加強針感,增強療效。此案臨床少見,效果顯著,值得臨床借鑒。
參考文獻:
[1] 李云英.中醫(yī)古籍論喉喑的辨治[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9(4):325-327.
[2] 干祖望,申 斌.淺談“五臟之病皆能為喑”及其在臨床的意義[J].黑龍江中醫(yī)藥,1986(2):13-14.
作者簡介:
神緒禮(1990-),男,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5級針灸推拿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針灸與腦病的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