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植保植檢站 宋敬魁
漯河市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站 司學剛
馬鈴薯雙膜栽培就是地膜加拱棚的雙層覆膜技術(shù),可以使馬鈴薯提前上市1個月,價格與露地栽培相比可翻一倍。雙膜栽培在漯河市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經(jīng)濟效益日益增加,現(xiàn)已種植面積近萬畝,經(jīng)濟效益近5000萬元。
選擇土壤肥沃、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層深厚、土質(zhì)疏松的沙壤土或壤土進行栽培。選擇3年內(nèi)沒栽培過馬鈴薯、番茄、辣椒、茄子等茄科作物的地塊,以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前茬最好為豆科、十字花科、禾谷類等作物,如以大豆、油菜、蔥、大蒜作為前茬作物,防止細菌性青枯病的為害。
選用早熟、抗病、結(jié)薯集中、薯塊整齊、商品性好的脫毒品種。漯河市近年來種植的主要品種有鄭薯6號、中薯5號、克新6號、荷蘭15、荷蘭18等。
種薯選擇無外傷、無病、無痕、外皮光亮的馬鈴薯,一般在播種前25~30 d進行,芽眼萌動見小白芽時就可切芽,切芽時要挑出病薯、爛薯、雜薯,并做好切刀消毒(用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刀),切到病薯一定要把病薯扔掉,切刀消毒后再切下一塊,切芽時盡量將頂芽多分幾塊,每個芽塊重30~45 g。
播前催芽,可以促進早熟,提高產(chǎn)量。同時,催芽過程中,可淘汰病爛薯,減少播種后田間病株率或缺苗、斷條,有利于全苗、壯苗。催芽方法:將種薯與沙分層相間放置,厚度3~4層,并保持在15~20℃的最適溫度和經(jīng)常濕潤的狀態(tài)下10天左右即可萌芽。催芽時,種薯用0.5~1 mg/kg赤霉素液或 0.1~0.2%高錳酸鉀液浸種10~15 min或用2%硫脲浸種20 min,均可提高催芽效果。
中等肥力的地塊,每667 m2施基肥總量為腐熟肥3500~4500 kg,含鉀量20%左右的三元復(fù)合肥100~150 kg。為防治地下害蟲,每 667 m2施辛硫磷 1.5~2 kg。施肥后要深耕整地再起壟,壟面底寬80 cm, 上 寬 70~75 cm, 壟 高 10~15 cm,整地完成后,在播種前3~4 d扣棚,這樣可以提高地溫,利于播后出苗。棚的大小可根據(jù)當?shù)貤l件,因地制宜,跨度4~8 m都可以。
地溫在7~8 ℃、棚內(nèi)溫度在20~25 ℃便可播種。漯河市一般在1月底至2月初開始播種。采用一壟雙行模式,要求壟距80~100 cm,株距為22~25 cm,小行距15 cm,播深10~15 cm。播種后立即噴灑除草劑,將壟面耬平蓋地膜。如果墑情不足,要先澆水再播種。
雙膜覆蓋種植的馬鈴薯一般播后20~25 d即可出苗,出苗期間要及時破膜露苗,有缺苗的及時補苗,以保證全苗。
苗出齊后,每667 m2可追施少量氮素化肥,以促進幼苗迅速生長?,F(xiàn)蕾期結(jié)合培土追施1次結(jié)薯肥,以鉀肥為主,配合氮肥,施肥量根據(jù)植株長勢長相而定。開花以后,一般不再施肥,若后期表現(xiàn)脫肥早衰現(xiàn)象,可用磷肥、鉀肥或結(jié)合微量元素進行葉面噴施。
要注意棚內(nèi)溫度,白天棚內(nèi)溫度保持 20~25 ℃,夜間 10~15 ℃,無論天氣如何,白天都應(yīng)通風。通風時間一般在10:00以后,15:00以后合上風口。當棚外白天溫度低于15 ℃,夜間氣溫低于7 ℃,白天通風口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順序適當通風,夜間小通風或不通風,以避免霜害。若棚內(nèi)濕度過大,應(yīng)及早通風排濕,無霜晴天應(yīng)早通風。如有大風暴雪等自然災(zāi)害天氣,要及早防范。
一般在清明后氣溫較穩(wěn)定時撤掉棚膜。去膜過早,不利于塊莖膨大,過晚容易造成植株徒長。去棚膜前4~5 d晝夜開大風口通風,并進行1次追肥澆水。
雙膜栽培馬鈴薯主要防治地下害蟲、蚜蟲和晚疫病。馬鈴薯晚疫病要適時施藥防治,開花前后加強田間檢查,發(fā)現(xiàn)中心病株后,立即拔除,其附近植株上的病葉摘除就地深埋,撒上石灰,然后對病株周圍的植株用1:100~200波爾多液噴霧封鎖,隔10 d再噴1次。防治蚜蟲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4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3300~5000倍液等藥劑交替噴霧。防治地下蟲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80%敵百蟲可濕性粉劑,于傍晚撒在溝中地面誘殺。
根據(jù)植株生長情況以及市場需求及時采收。一般收獲時間在4月20至5月25日。收獲前7 d停止?jié)菜?。收獲應(yīng)在10:00以前、16:00以后進行。做到隨收隨運輸,避免莖塊在田間暴曬灼傷。收獲后分級裝袋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