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蘇黔
石 灰 吟
【明】 于謙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石灰吟》是明代詩人于謙所作。吟,古典詩歌的一種形式。詩人于謙托物言志,通過對石頭不畏“千錘萬擊”和“烈火焚燒”,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寫,贊頌了石灰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zhì),抒發(fā)了詩人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思想感情。
“千錘萬擊”四字,鏗鏘有力,寫出了石灰原料的來之不易。石灰的原料是石灰?guī)r,開采石灰石的時候,需要無數(shù)次的錘擊開鑿,才能將其從山中開采出來?!傲一鸱贌笔侵v石灰?guī)r被開采挖掘出來以后,還需經(jīng)過高溫的煅燒。在爐窯的熊熊烈火中,石灰?guī)r被通身燒透,才能成為生石灰。“若等閑”三個字貌似輕松自如,實際驚心動魄,顯示了一種勇于接受艱難困苦的磨煉、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粉身碎骨”是講石灰被人們粉碎后從而廣泛應用于生產(chǎn)和建設(shè)中。石灰由石成灰全然不怕,目的只有一個——“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清白”既是指石灰裝點人間的亮麗風景,又是指石灰不怕犧牲、樂于奉獻的高潔品格。
這首詩是于謙12歲時寫成的。相傳有一天,于謙來到一個石窯前,工匠們正在煅燒石灰,只見青灰色的山石,經(jīng)過熊熊烈火的焚燒變成了白色。他深有感觸,稍加思索,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石灰吟》。
古人云,詩言志,歌詠言。12歲的于謙寫下的《石灰吟》這首詩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寫照,更是詩人一生的追求。
“兩袖清風”這個成語出自于謙。明英宗時期,宦官王振專權(quán),朝廷貪污成風,地方官員進京辦事,總要先賄賂上司,而于謙從未這樣做過。有人勸他:“你不送金銀財寶,不能送點土產(chǎn)嗎?”于謙甩動袖子,笑著說:“只有清風!”因此,他為官之路并不平坦,遭到王振的嫉恨,被投入監(jiān)獄,差一點被判死罪。即使這樣,于謙仍然保持著他的品格,不肯向權(quán)奸屈服。
于謙還是一位民族英雄。正統(tǒng)十四年,蒙古瓦剌部大舉入侵,宦官王振挾持英宗親征,導致英宗被俘,敵軍兵臨北京城下,北京城危在旦夕。當時朝廷中有些人主張南遷避難,于謙反對南遷,而且脫下官服,披上鎧甲,帶領(lǐng)士兵與敵軍血戰(zhàn)五天五夜,終于贏得了京師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本該受到重賞的于謙,卻慘遭小人的陷害,被判死刑。于謙被殺之后,按例應該抄家,可抄家的官員到于謙家時,才發(fā)現(xiàn)于謙家里什么也沒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沒有多余的錢財。
了解了于謙的人生經(jīng)歷,再看看這首《石灰吟》,更讓人對他充滿了崇敬之情。他那不畏權(quán)貴的品格和清白高潔的節(jié)操永留人間,后人永遠崇敬他、懷念他,而這首《石灰吟》也因于謙而被傳誦不絕,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