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
編者:本文由作者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近年解密資料整理撰寫,雖然對其中許多事實難以確切印證,但編輯此文過程中,看到相關文圖資料時,我們還是不禁感慨不已——當年我們的人民空軍是在如此不利的技術劣勢中,依靠頑強的精神與超凡的智慧,對抗來高空的威脅。向那些為保衛(wèi)祖國領空做出貢獻的勇士們致敬。
U-2:為穿越鐵幕而生
50年前的1967年9月8日上午,國民黨空軍一架U-2高空偵察機進入中國大陸后不久,被駐扎在浙江嘉興的解放軍空軍地空導彈第14營發(fā)射的一枚國產“紅旗2號”地空導彈擊落,飛行員黃榮北身亡。9月16日,毛澤東主席在去長沙、武漢視察途中路經杭州,在筧橋機場的619專用線上駐車休息后,親自前往空軍筧橋機場機庫參觀了存放在那里的這架U-2的殘骸,稱贊了14營與國產地空導彈。這是U-2偵察機任務史上第7次被擊落,也是迄今為止最后一次。隨著各類資料的逐漸解密,五六十年前U-2偵察機針對中國的偵察活動細節(jié)逐漸浮出了水面。
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為了增加信任,減少核威脅,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威爾曾向蘇聯(lián)領導人建議,雙方偵察機互飛對方領土進行核查的“開放空間”行動,遭到蘇聯(lián)方面拒絕。于是,美國空軍與成立不久的中央情報局開始嘗試各種深入蘇聯(lián)腹地偵察的方法。最初采用長距離空飄氣球進行拍照,由于航跡不可控且回收率低,很快被摒棄。幾經周折,1954年洛克希德公司凱利·約翰遜提出的CL-282高空偵察機方案獲得了中央情報局和美國空軍的垂青,合同隨之簽署。1955年7月,第一架原型機運抵內華達州51區(qū)試飛場接受測試,被命名為U-2。U-2于1955年8月1日完成首飛,不到11個月,就于1956年6月20日執(zhí)行了第一次深入東歐國家的“鐵幕飛行”偵察任務。兩周后的1956年7月4日,U-2于首次進入蘇聯(lián)領空進行偵察。
U-2項目是中央情報局成立以來實施的第一個高科技航空項目。該項目初期由美國空軍提供飛行員、培訓與地面支持,而中央情報局提供傳感器并負責對偵察結果進行分析與分析。項目也培訓了幾批外籍飛行員,其中英國飛行員還執(zhí)行過兩次蘇聯(lián)領土偵察任務。U-2的早期主要任務之一是圖像收集,根據時間與任務不同先后采用過幾種相機。1957年前使用的Hycon A-2型相機由三部指向不同的獨立相機構成,用來拍攝飛機下方中線與左右兩側。1957年以后逐漸更換Hycon HR-73B型相機(通常稱為B型相機),通過鏡頭在7個位置間轉換來拍攝整個航路影像。安裝B型相機的U-2攜帶12 000英尺(約3 657米)長的9英寸(約228毫米)寬膠片,一次任務就可以覆蓋寬約1 180千米,長3 500千米的區(qū)域,總面積達400萬平方千米。歷史上被蘇聯(lián)、古巴和中國擊落的7架U-2中的6架都攜帶了B型相機。此外,為偵察中國西北的核工業(yè)設施,美國甚至還專門研制了FFD-2型紅外掃描相機,這種相機能通過測量蘭州504廠排出的冷卻水溫度來估算濃縮鈾的產量。1965年1月10日夜,載有FFD-2相機的U-2在內蒙古薩拉齊附近被中國擊落,相機也成為中國的戰(zhàn)利品。
U-2的設計初衷是突破蘇聯(lián)腹地,服役初期主要針對蘇聯(lián)、東歐與中東地區(qū)進行偵察。1957年8月,中央情報局組織U-2進行了一系列從巴基斯坦拉合爾出發(fā)對蘇聯(lián)西伯利亞地區(qū)進行偵察的飛行。8月5日,美軍飛行員弗朗西斯·格雷·鮑爾斯(Francis Gary Powers )駕駛U-2對蘇聯(lián)貝加爾湖地區(qū)偵察途中橫穿中國新疆地區(qū),這是U-2首次進入中國境內。22日,另一架U-2對中國西藏地區(qū)實施了偵察飛行,但由于沒有可靠的西藏航圖,這次任務沒有取得什么成效。美國對使用U-2對蘇偵察極為重視,每次穿幕飛行都認真計劃,經美國總統(tǒng)批準才能執(zhí)行。從1956年7月4日U-2首次進入蘇聯(lián)到1960年5月1日鮑爾斯被蘇軍導彈擊落,U-2總計執(zhí)行了二十余次深入蘇聯(lián)領土的偵察任務。
開啟中國任務
U-2第一次進入中國人口稠密地區(qū),是1958年6月19日,任務編號為C6012。執(zhí)行此次任務的飛行員里爾·盧德(Lyle Rudd)從沖繩起飛,對寧波、杭州、蘇州與上海等地實施了偵察。進入1958年8月,兩岸關系圍繞福建沿海的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驟然緊張,就在“八·二三”炮戰(zhàn)開始前3天,中央情報局派遣U-2對中國大陸廣東、福建到浙江臺州一線沿海進行了偵察。炮戰(zhàn)之后,U-2又分別于9月10日與10月22日對上述地區(qū)進行了偵察飛行。國民黨當局當時也使用RF-84等偵察機對大陸沿海地區(qū)突擊偵察,但其覆蓋區(qū)域與圖像質量遠不及U-2。根據U-2收集的圖像資料,美國政府認為大陸當時并沒有作收復金門馬祖的戰(zhàn)役部署,這為美國繼續(xù)支持國民黨軍隊防守行動提供了情報支撐。此后,1959年4月間,中央情報局組織U-2進行了數(shù)次針對中國西部地區(qū)進行的偵察任務,航跡從西藏、四川、青海一直延伸到新疆。
自1959年5月15日到1960年4月5日,中央情報局在近一年時間中還利用U-2組織了多次對中國西藏地區(qū)的偵察。隨著1960年5月1日鮑爾斯被擊落,由美國飛行員執(zhí)飛的中國大陸地區(qū)U-2偵察行動暫時停止,直到1964年方才恢復。1964年12月20日實施的編號T344A的西藏偵察飛行,是已知由美國飛行員執(zhí)飛的最后一次中國任務。
1956年起,美國開始與臺灣國民黨當局展開情報合作。當年11月30日,6名國民黨空軍飛行員赴美接受RB-57A高空偵察機改裝培訓。1957年12月6日,國民黨空軍首次使用RB-57A對海南島地區(qū)進行了偵察飛行。然而僅僅3個月后的1958年2月18日,趙廣華駕駛的RB-57A就在山東被解放軍海軍航空兵的一架殲5戰(zhàn)斗機擊落。此后美國為國民黨空軍換裝了飛行高度更大的RB-57D,1959年1月6日恢復對大陸偵察飛行。但此時RB-57D在20 000米高度上也面臨挑戰(zhàn)——1958年解放軍空軍從蘇聯(lián)引進裝備了5個S-75(北約代號薩姆-2)地空導彈營,這5個導彈營在完成接裝訓練后被部署在北京周邊地區(qū)。1959年10月7日,國民黨飛行員王英欽駕駛RB-57D對華北地區(qū)進行偵察飛行途中,在19 000米高度被部署在北京市東南的地空導彈第2營的S-75地空導彈擊落,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此創(chuàng)下了世界防空作戰(zhàn)史上地空導彈首次實戰(zhàn)擊落戰(zhàn)果。當時蘇聯(lián)也從未在實戰(zhàn)中發(fā)射過地空導彈,對于S-75系統(tǒng)在18 000米以上的高空作戰(zhàn)能力并不清楚。獲悉這一戰(zhàn)果,蘇聯(lián)方面馬上組織專家組飛往北京,認真聽取了二營官兵的作戰(zhàn)經過。這一戰(zhàn)果給蘇聯(lián)防空兵以充足的信心,6個多月后他們使用同樣的S-75系統(tǒng)在西伯利亞腹地擊落了鮑爾斯駕駛的U-2。endprint
1958年“八·二三”炮戰(zhàn)后,中央情報局與國民黨當局進行磋商,使用U-2對中國內地進行聯(lián)合偵察飛行。飛機、培訓和地面支持由美方提供,國民黨空軍提供飛行員,偵察成果雙方共享。1959年4月,首批入選的楊世駒、陳懷、郄耀華、華錫鈞、王太佑與許仲揆等6人赴美培訓。當年9月,完成U-2培訓的5人回到臺灣,并于1960年底正式成立了由“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蔣經國直接領導的國民黨空軍第35中隊,也就是后來為人所知的“黑貓中隊”。不巧,正當U-2項目緊鑼密鼓進行準備的時候,發(fā)生了U-2在蘇聯(lián)被擊落事件。其后的1961年3月19日,郄耀華夜航訓練降落失控起火,機毀人亡。雖然早在1961年1月U-2就進駐桃園機場,但一直拖到一年后才開始執(zhí)行對大陸的偵察任務。
1962年1月13日晨7時,陳懷駕駛U-2由桃園機場起飛,執(zhí)行編號GRC-100的首次大陸偵察任務。他爬升至20 000米后由福建進入大陸,途經浙江、安徽、河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內蒙古、青海、湖北、江西等省,最后由福建進入臺灣海峽返航??偤匠? 148千米,飛行時間8小時40分。飛機回到桃園機場時,蔣經國親自前往迎接。不巧的是,那天中國華東、華中大部分地區(qū)多云,陳懷一直到進入陜西省西部地面能見度才逐漸好轉。陳懷一直向西北飛到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西側,過弱水后南折,飛向下一個導航點。就在這段南行的200千米途中,裝在U-2上一直不停拍攝的B型相機第一次拍下了航線左側50多千米外的中國導彈試驗場,也就是今天中國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U-2駕駛艙內視野很差,飛行員主要靠儀表與裝在儀表板正中的一具光學下視儀輔助進行導航。飛行中的陳懷并不一定看得到50千米外的導彈試驗場,U-2航線也沒有轉向發(fā)射場方向。但機載B型照相機會把航路周邊包括導彈試驗場在內的地貌和設施拍攝下來。這次任務完成后,蔣介石親自接見了陳懷,并在數(shù)月后為其更名為陳懷生。但是,陳懷的好運也只維持了不到8個月。1962年9月9日上午,陳懷在第4次執(zhí)行大陸偵察任務時,被隱蔽伏臨在江西向塘的解放軍空軍地空導彈2營發(fā)射的一枚薩姆-2導彈擊落。陳懷受傷跳傘,落地后因失血過多身亡。
高空不太平
在對大陸實施偵察期間,U-2拍攝了大量中國內地高分辨率航空照片,獲取了大量中國軍事、經濟與民生的相關情報。值得注意的是,1962年6月20日至7月28日一個月時間里,U-2共有5次飛經江西。正是這樣的頻率讓解放軍空軍司令員劉亞樓下了決心,將駐防北京周邊的5個地空導彈營中的一個營機動部署到江西向塘,尋機殲敵,這一做法的直接結果就是當年9月9日擊落陳懷駕駛的U-2。
此后的1963年11月1日,曾經執(zhí)行過對北京地區(qū)偵察任務的葉常棣的U-2座機在江西上饒被導彈擊落,他本人成為第35中隊第一位被俘的飛行員。1982年底,他與此后被擊落生還的U-2飛行員張立義一同被釋放,并在1983年5月由中央情報局安排前往美國定居。1964年7月7日,第35中隊李南屏駕駛的U-2在福建漳州被擊落,他未能跳傘,墜落殞命。他的座機并不是第35中隊早期使用較多的U-2C型,而是專為美國海軍改裝,機身經過加固,可在航空母艦上降落的U-2G型。
中央情報局不僅要求國民黨空軍第35中隊對中國大陸進行偵察,還派遣他們執(zhí)行針對朝鮮和越南北方的偵察任務。陳懷被擊落后,35中隊恢復飛行的首次U-2任務華錫鈞執(zhí)飛。1962年12月6日,他由三八線以北東海進入朝鮮,航拍平壤后沿中朝邊境朝鮮一側飛行,然后南折,拍攝了朝鮮東海岸線一部后,由東南方向漢江口離境返航。華錫鈞在完成10次U-2任務后經蔣經國批準赴美深造。1964年,38歲的他進入普渡大學攻讀研究生。1968年博士畢業(yè)后他回臺籌建臺籌建航空工業(yè),先后主持了包括“經國號”IDF在內的一系列型號工程。最后以二級上將軍銜退役,2017年初在臺中去世,享年91歲。
進入1963年后,在繼續(xù)收集中國大陸軍事、經濟情報的同時,中央情報局逐漸把重點轉向迅速進步的中國原子能工業(yè)。雖然當時美國“鎖眼”系列偵察衛(wèi)星已經展開了針對中國核設施的密集偵察,但從軌道高度拍攝的照片分辨率仍無法媲美U-2。1963年至1964年間,35中隊的U-2對內蒙古包頭、甘肅蘭州等地進行了多次偵察。1964年11月26日凌晨,第35中隊飛行員王錫爵駕駛攜帶紅外相機的U-2首次夜航蘭州進行偵察。清晨5時10分,守候在蘭州附近的解放軍空軍地空導彈第2營發(fā)射了3枚導彈。王錫爵及時開啟機機載干擾系統(tǒng),導彈未能擊中。雖然躲過一劫,但導彈巨大戰(zhàn)斗部在晦暗天幕爆炸產生的強烈閃光讓王錫爵嚴重目眩,儀表板都難以看清,只能立即左轉180度返航,此次任務未能完成。2營移防后,王錫爵在一個多月后的1965年1月8日再次飛向西北,對蘭州進行了偵察。此次任務后僅兩天,張立義駕駛U-2再次偵察蘭州途中在包頭以東被解放軍地空導彈擊落,本人被俘。王錫爵是四川遂寧人,一口濃重的四川話,脾氣倔犟??箲?zhàn)期間14歲的他入讀空軍幼校,此后一直在國民黨空軍服役。在執(zhí)行過多次深入大陸內地的偵察任務后,王錫爵退役成為華航飛行員。2012年2月,他與當時駐甘肅上中堡,曾向他發(fā)射過導彈的2營指揮連原連長陳輝亭少將在北京相聚,共敘那段互為敵手的經歷。
不過,U-2從未飛臨中國羅布泊核試驗場區(qū)進行航拍偵察。原因之一是前往羅布泊試驗場接近U-2的最大航程,從航程最短的泰國起飛后可選的航路不多。1964年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之前,中國防空導彈部隊在關鍵導航點進行了部署,突破有很大危險。另外,1963年7月12日首次成功發(fā)射的“鎖眼”系列KH-7定點偵察衛(wèi)星到1964年已經漸趨成熟,分辨率開始接近U-2。中國原子彈試驗前夕,第35中隊飛行員張立義曾經在泰國塔克里(Takhli)美軍基地待命數(shù)周,但在最后時刻任務還是被取消。不過,中國第一次氫彈試驗前一個多月的1967年5月7日,第35中隊飛行員莊人亮曾飛往羅布泊地區(qū)執(zhí)行了一次代號為“塔巴斯科”(Tabasco)的特殊任務?!八退箍啤笔抢?U-2來投擲一對長3米多,直徑30厘米的筒狀容器,里面安裝了精密傳感器與無線電發(fā)射裝置,會自動測量核試驗關鍵參數(shù)并發(fā)送到預置于喜馬拉雅山脈高處的遙控轉發(fā)器上。晚7時20分,莊仁亮從泰國塔克里基地起飛,夜航4個多小時后抵達羅布泊,沒有遭遇攔截。他在幾分鐘內分別投下兩枚傳感器后返航,航程近6 100千米,飛行時間8小時54分。據稱,美國華盛頓國家航空航天館展出的就是他執(zhí)行這次任務飛過的那架U-2C。不過,這兩枚傳感器似乎沒能正常工作。中央情報局又安排35中隊飛行員張燮攜帶21~22千赫無線電收發(fā)裝置與拖曳天線再次趕往傳感器投擲區(qū)對設備進行激活。8月31日早7時,守衛(wèi)在青海格爾木3個地空導彈營中的兩個營先后向張燮的U-2 發(fā)射了6枚導彈未果,張燮得以繼續(xù)飛向羅布泊并最終返航。中央情報局對于這兩枚“塔巴斯科”傳感器最終是否完成了偵測任務深藏若虛,其結果目前不得而知。張燮的好運氣維持到于1969年1月5日,當天他在在基隆東北外海執(zhí)行任務時因U-2失事身亡。endprint
躍升攻擊!
U-2對大陸進行偵察飛行期間,地空導彈并不是解放軍空軍唯一的對抗手段。U-2執(zhí)行的大多數(shù)任務中,解放軍空軍都曾派出多型戰(zhàn)斗機沿航線追蹤攔截。不過,由于當時戰(zhàn)斗機升限的限制,戰(zhàn)斗機攔截一直沒有能取得戰(zhàn)果。1964年越南形勢緊張,U-2與美國空軍的“火峰”無人機等經常光顧廣西、云南、海南島一帶進行偵察。解放軍空軍于是派遣裝備有進口米格-21F-13戰(zhàn)斗機的空3師9團進駐廣西與云南,并研究出利用動力躍升戰(zhàn)術突破米格-21F-13的19 000米升限,以實現(xiàn)對20 000米目標的截擊。不過,進行動力躍升的戰(zhàn)斗機需要地面雷達引導,在目標后幾千米外就進行瞄準,高速俯沖再以20到30度角拉起接近目標。升限以上高度上飛行員對飛機狀態(tài)控制困難,很難保持高度,同時還受到遠距離上瞄準精度的限制。1964年11月至1965年9月間,解放軍空軍使用米格-21F-13對U-2實施攻擊29次,期間發(fā)射過兩枚K-13空對空導彈,均未獲得戰(zhàn)果。1969年10月16日(亦有為1970年10月21日的記載),臺灣第35中隊沈宗李駕駛新型U-2R執(zhí)行沿海擦邊照相與電子偵察任務,飛行至青島外海遭遇解放軍空軍一架國產殲7動力躍升戰(zhàn)術攻擊。不過,U-2R上安裝的20系統(tǒng)對來自后方的攻擊提前報警,沈宗李左轉后改為平飛。這時后面的殲7從U-2R機右下趕了上來,最近距離只有150米,看得到對方頭盔。但由于沈宗李的機動飛行,殲7沒能對U-2R實施有效攻擊,達到最高點后也無法維持高度。2011年10月,沈宗李與當年駕駛這架殲7的解放軍空軍飛行員蔣德秋在北京相逢。
1967年9月8日黃榮北駕駛的U-2在浙江被擊落后,國民黨空軍停止了第35中隊深入中國大陸的偵察飛行。一方面國產導彈的量產使得大陸導彈防御網日趨完善,突防損失太大;另外一方面?zhèn)刹煨l(wèi)星作為戰(zhàn)略圖像收集手段其分辨率已經接近并開始超越U-2。1968年1月開始,U-2對大陸的偵察飛行僅限于沿海擦邊,執(zhí)行側向圖像收集與電子偵察任務。1974年5月24日,邱松州執(zhí)行了最后一次沿海飛行。不久后中央情報局終止了與國民黨空軍的U-2偵察合作,第35中隊也隨之解散。至此第35中隊共執(zhí)行了大約220次偵察任務,其中大約100次深入中國大陸、朝鮮與越南北方腹地。
50年后的今天,美國空軍仍然有三十余架U-2在役。2017年5月,美軍宣布短期內不會讓U-2退役。洛克希德公司甚至在大修U-2時把退役時間估算為2050年。與各種無人機相比,U-2在攜帶傳感器數(shù)量、航程、偵察范圍等方面仍有優(yōu)勢,這一黑色幽靈仍然會在某些時刻逡巡在世界某些熱點的上空。
責任編輯:武瑾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