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覺彥 田玉紅 張莉
(玉門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甘肅 玉門 735211)
翼狀胬肉是眼科常見結膜變性增生性疾病。發(fā)生于結膜暴露區(qū),一般認為在多種因素作用下,結膜變性增生,突破角膜緣限制,增生組織侵入角膜,從而導致該病的發(fā)生。嚴重病例可導致角膜屈光改變或侵入瞳孔區(qū),直接遮擋視線,造成明顯視力障礙。本病早期一般予藥物對癥治療,可緩解炎癥反應,減輕不適感,但是藥物不能完全阻滯病變發(fā)展。
原發(fā)性翼狀胬肉患者63例63眼,結膜變性增生組織長入均角膜大于等于2mm,最大達5.5mm。年齡36至65歲,病例選擇有手術要求及手術指征無手術禁忌癥者。手術有同一醫(yī)師在手術顯微鏡下完成,縫線為10-0眼科顯微縫線。
(1)手術方法
術前排除慢性淚囊炎及急性結膜炎,胬肉充血及炎癥反應明顯者待炎癥消退后手術,無其他手術禁忌癥。采用表面麻醉加利多卡因注射液0.5ml內眥球結膜下浸潤麻醉,用虹膜恢復器于角膜緣貼角膜表面鈍性穿過胬肉達對側穿通結膜,虹膜恢復器沿角膜面鈍性分離胬肉頭部,鉗夾胬肉頭部,沿鞏膜面鈍性分離達內眥鄒壁對應處,剪除胬肉頭頸及部分體部,距角膜緣約4至5mm,剪除部分結膜下變性組織,沿創(chuàng)緣分離結膜與筋脈,于組織切除區(qū)上下邊緣角膜緣開始,沿角膜緣剪開結膜約2mm,轉向穹窿平行創(chuàng)緣剪開約4到5mm,形成倆個2×4mm結膜瓣,向鞏膜裸露區(qū)轉位,結膜瓣末端對位顯微縫線縫合2針,縫合時帶淺層鞏膜,結膜瓣距角膜緣約2至3mm,鼻側結膜切除邊緣同轉位結膜瓣對位縫合2針,帶淺層鞏膜。鞏膜面出血一般不做燒灼止血,清除角膜及角膜緣殘留胬肉組織,結膜下注射地塞米松1mg,金霉素眼膏涂結膜囊,包術眼。
(2)術后處理
術后每日金霉素眼膏換藥,連續(xù)3天。后開放點眼,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每日3次點眼。術后當天地塞米松5mg,靜脈輸液,每日減1mg,連續(xù)三天。7天拆除結膜縫線。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點眼3周,每周減1次。
術后觀察12到18個月。復發(fā):翼狀胬肉切除區(qū)結膜組織增生纖維血管組織侵入角膜組織。痊愈:手術區(qū)光滑,結膜平整,角膜覆蓋光滑,無新生血管及翼狀胬肉組織增生。
手術63例63眼,復發(fā)6眼,治愈57眼,復發(fā)率9.52%。
翼狀胬肉是眼表常見疾病?,F代研究發(fā)現,翼狀胬肉發(fā)病與以下多種因素有關:年齡、干眼癥、紫外線、粉塵、乳頭狀病毒、基因等[1]。外界刺激因素如眼部長期受風沙、煙塵、熱、日光、花粉等過度刺激,在以上因素的刺激下使角膜緣部結膜血管或結膜上皮組織發(fā)生非感染慢性炎癥,組織增生、纖維母細胞增殖、淋巴細胞侵潤,導致翼狀胬肉形成[2]。
雙結膜瓣轉位治療翼狀胬肉復發(fā)率降低,我們分析與以下因素相關。
(1)結膜瓣轉位后健康結膜包圍手術創(chuàng)面,使鞏膜裸露區(qū)結膜及角膜上皮及時修復,抑制阻擋了變性組織的增生。
(2)創(chuàng)面的及時修復減少了創(chuàng)傷炎癥反應時間,減輕了炎癥因素導致的增生。
(3)顯微手術使操作損傷減輕,同時減少不必要的操作,如鞏膜燒灼止血,角膜上組織采用撕除不破壞基質層。
(4)術后糖皮質激素應用減輕炎癥反應。
(5)及時拆線可減輕術后炎癥反應強度及時間[3]。
雙結膜瓣轉位治療翼狀胬肉復發(fā)率明顯較低,術式操作易于掌握,無需手術區(qū)以外取移植組織,術中無需應用抗代謝藥物,避免了有關并發(fā)癥,可以作為翼狀胬肉常規(guī)手術方式一種選擇,特別是適合基層醫(yī)院。由于我們受手術量限制,本次采用樣本較少,還有待大量樣本的分析統(tǒng)計結果支持。
[1]忽俊.翼狀胬肉的診治[m].上海: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8.12-14.85-87.
[2]李鳳鳴.眼科全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1319.
[3]張麗萍.翼狀胬肉100例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4,32,9: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