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軍 高飛 韓建軍 賈霖 易光明
(綿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腫瘤科(四川省精神衛(wèi)生中心)四川 綿陽 621000)
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是肺癌的一種,屬于非小細胞癌[1]。不同于鱗狀細胞肺癌,肺腺癌較容易發(fā)生于女性及不抽煙者。起源于支氣管粘膜上皮,少數(shù)起源于大支氣管的粘液腺。發(fā)病率比鱗癌和未分化癌低,發(fā)病年齡較小,女性相對多見。多數(shù)腺癌起源于較小的支氣管,為周圍型肺癌[1]。在肺癌中,該類型存在較高的發(fā)病率[2]。現(xiàn)階段,臨床開始運用同期放化療方式對患者進行有效治療,其存在一定的臨床價值。本文主要討論培美曲塞、紫杉醇同期放化療對老年局部晚期肺腺癌的治療價值分析,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在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老年局部晚期肺腺癌患兒,分為對照組(40人)和實驗組(40人),均按照隨機分組原則劃分。其中,22:18為實驗組男女患者比例,年齡在52歲至82歲范圍內,(67.18±1.62)歲為平均年齡;19:21為對照組男女比例,年齡在55歲至73歲范圍內,(64.27±1.49)歲為平均年齡。兩組不存在影響組間對比的差異,P>0.05,能夠實施對比統(tǒng)計。
1.2 方法
1.2.1 放療方法 兩組均進行三維適形放療,主要方法為:首先將靶區(qū)確定,對患者實施腹部CT掃描,層厚為5mm,使放射靶區(qū)有效確定。通過3D-CRT系統(tǒng)計算,放射治療運用多葉光柵技術,對患者實施PTV治療,其劑量為每天2Gy/次,DT60至70Gy為維持的處方劑量范圍,一周治療次數(shù)為5次,持續(xù)進行6至7周的治療。
1.2.2 化療方法 對照組實施紫杉醇同期放化療,在開始化療前的半小時時間內,對患者靜脈推注西咪替丁400mg和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并肌肉注射異丙嗪注射液25mg。在化療期間有效預防藥物過敏反應的發(fā)生。靜脈滴注化療藥物紫杉醇,該品用藥劑量為50mg/m2,一周治療1次,持續(xù)進行6至7周的治療。
實驗組使用培美曲塞同期放化療,在開始化療前的1周時間內,對患者口服維生素B12片,每天1000ug;口服葉酸片,每天400ug。在化療期間為有效預防藥物過敏反應的發(fā)生,對患者進行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靜脈推注治療。靜脈滴注化療藥物培美曲塞,該品用藥劑量為每天500mg/m2,一個周期為3至4周,持續(xù)治療2個周期。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選擇SPSS22.0系統(tǒng)軟件,(均數(shù)±方差)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n(%)]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用P<0.05表示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實驗組40例患者中1年存活例數(shù)有37例,對照組40例患者中1年存活例數(shù)有31例,實驗組存活率92.5%(37/40)高于對照組存活率77.5%(31/40),(P<0.05)。
2.2 實驗組和對照組客觀緩解例數(shù)分別為38例、33例,實驗組客觀緩解95.0%(38/40)明顯高于對照組82.5%(33/40),(P<0.05)。
2.3 實驗組的無進展生存率67.5%(27/40),生存率82.5%(33/40)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無進展生存率47.5%(19/40),生存率62.5%(25/40),(P<0.05)。
2.4 實驗組的白細胞計數(shù)、粒細胞計數(shù)減少例數(shù)分別為1例、1例,對照組分別為3例、4例,實驗組白細胞計數(shù)、粒細胞計數(shù)減少率5.0%(2/40)明顯低于對照組17.5%(7/40),(P<0.05)。
現(xiàn)階段,局部晚期老年肺腺癌的主要治療方案為放化療,紫杉醇對微管網動力學重組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癌癥細胞在增殖、分裂過程中,微管網重組是其一項重要基礎,對癌細胞復制具有抑制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4]。但在不斷擴大應用范圍和頻率的影響下,紫杉醇的不良反應逐漸暴露出來,使得放化療效果明顯降低。培美曲塞屬于葉酸拮抗劑,在人體內能夠將有效成分迅速釋放,使多種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促進葉酸代謝過程降低,同時在患者體內不能將核苷酸正常合成,使癌細胞的增殖和生長受到抑制[5]。
本文通過討論培美曲塞、紫杉醇同期放化療對老年局部晚期肺腺癌的治療價值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組1年生存率、客觀緩解率、無進展生存率及生存率均高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相比于紫杉醇同期放化療,老年局部晚期肺腺癌患者運用培美曲塞同期放化療,能夠促進患者生存率有效提高,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其臨床價值十分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