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淑敏
(鐵法煤業(yè)集團總醫(yī)院神經內科,遼寧 鐵嶺 112700)
神經內科重癥患者往往伴有嚴重的意識障礙與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口部難以進食,會對營養(yǎng)物質的攝入與利用造成直接的影響。為了確保其正常機體功能與電解質的平衡,需要給予充分合理的營養(yǎng)支持改善患者的全身狀況,并降低并發(fā)癥率與病死率,因此臨床上對患者實施鼻飼法進食與藥物的輸注[1]。但受到胃管放置不合理、切開氣管以及嘔吐頻繁等有關因素的影響,極易引發(fā)患者出現反流或誤吸等情況。患者鼻飼管留置長度與固定方式等沒有合理操作,會對患者的咽喉部造成一定刺激,造成環(huán)狀括約肌受到損傷,產生顯著的功能障礙,導致出現誤吸的情況[2]。誤吸表現為呼吸道堵塞與劇烈嗆咳等癥狀,還可能導致窒息或死亡。因此,需要加強對神經內科昏迷患者護理干預,使誤吸發(fā)生率明顯降低[3]。為了探究護理干預對神經內科昏迷患者鼻飼反流誤吸的影響,本研究選取本院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72例神經內科昏迷患者,分為兩組,分別予以常規(guī)鼻飼護理與綜合護理干預,并對比兩組的護理效果,現進行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選取的72例神經內科昏迷患者,均來自于本院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這一期間,且都進行氣管切開鼻飼治療,并利用隨機對照的方式將全部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36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8例,年齡最小30歲,年齡最大50歲,平均年齡(37.0±9.0)歲;疾病類型:17例腦出血,12例腦梗死,7例蛛網膜下腔出血。觀察組36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7例,年齡最小31歲,年齡最大51歲,平均年齡(38.2±9.3)歲;疾病類型:16例腦出血,11例腦梗死,9例蛛網膜下腔出血。診斷均符合全國腦血管診斷要點(1995),病情危重伴吞咽困難,病前無代謝性、內分泌性疾病,無消化道出血,無重要臟器器質性疾病。兩組患者疾病類型等基本資料的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表示兩組可比較。
1.2 方法:對照組36例患者予以常規(guī)鼻飼護理,具體操作如下:鼻飼食物需要現配現用,食物主要包括米飯、饅頭、新鮮的蔬菜水果以及牛奶等,按照一定的比例予以合理調配,隨后攪拌成糊狀,不能混入顆粒狀食物,也不可以出現攪拌不均勻的情況,避免胃管出現堵塞。鼻飼以前應該對患者的口腔與鼻腔等位置的分泌物進行有效清除,確保呼吸道的順暢,鼻飼后半小時內禁止吸痰,確保鼻飼管道的順暢,鼻飼以前需要回抽少許胃液,在確定鼻飼導管在胃內后,再將食物注入。胃管常規(guī)采用16~18號,成人插胃管深度在45~55 cm。針對需要長時間鼻飼者,需對鼻飼體位予以適當調整,將床頭抬高30°~45°。
觀察組36例患者在對照組的前提下實施綜合護理干預,主要操作如下:①飲食配置與管理。鼻飼食物配置完成后,將其放置于冰箱內保存,放置時間不能>1 d,每次注入胃管的食物不能過量,通常保持在200~300 m L即可。鼻飼食物不能過快注入,太快極易引發(fā)患者產生惡心與腹脹等癥狀,通常保持在15~20 min內勻速注射完成即可;食物溫度需要保持在39~40 ℃。②對口腔與鼻腔的清潔護理。鼻飼前與鼻飼后需要利用溫熱開水20 m L進行沖管護理,鼻飼結束后應該將管道及時關閉,并利用干凈與清潔的紗布對鼻飼導管末端處妥善包扎,避免空氣進到導管內,產生腹脹情況。③鼻胃管的選擇及插入深度。最大程度的采用管腔內徑較小、較柔韌的鼻胃管,其不僅能夠使患者置管不適癥狀明顯減少,還能夠使患者反流與誤吸等發(fā)生率明顯降低。胃管插入胃內以后,在常規(guī)長度的前提下,需要適當增加10~15 cm,促使胃管的前段位置可以到達幽門位置,避免食物反流的出現。④對胃管妥善固定。首先選擇膠布固定胃管,隨后再利用棉線繩于胃管附近鼻翼處的位置打個活結,打結的松緊度保持可以伸進兩個手指即可。⑤鼻飼體位及吸痰護理干預。鼻飼以后患者需要保持半臥位,時間在
0.5 ~1 h,有助于食物的消化與吸收,避免由于頭部體位較低,食物出現反流與誤吸。鼻飼以前,將氣道與口咽位置的分泌物充分吸凈,對痰液中有無存在營養(yǎng)液成分認真觀察,鼻飼后60 min內不能翻身與叩背,盡可能不進行吸痰,避免產生發(fā)射性反流與嘔吐的情況,出現誤吸。吸痰的過程中應該注重技巧,確??臁?、穩(wěn),保證氣道的濕潤。⑥家屬指導與健康教育。指導家屬對患者實施適宜的腹部按摩,加快胃腸道的蠕動,對胃內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具有積極影響,避免食物胃內潴留,產生嘔吐與腹脹等情況。將胃管基本護理常識與可能產生的情況向患者與家屬講解,如果產生問題需要及時向醫(yī)務人員報告,有助于對其進行及時的處理。⑦氣管護理干預。研究中神經內科昏迷患者都實施氣管切開術,一些患者氣管切開位置較低,還可能手術切口較大,導致套管尖端處很容易對氣管隆突位置造成刺激,從而引發(fā)患者產生食物反流,并且長期留置胃管,也很容易導致食管位置炎性反應與逆蠕動情況的出現。
1.3 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誤吸、吸入性肺炎以及反流發(fā)生率予以統(tǒng)計。
1.4 統(tǒng)計學分析:予以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據,予以%表示吸入性肺炎等計數資料,通過χ2檢驗,P<0.05,對比數據之間的差異性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比兩組患者出現誤吸、吸入性肺炎與反流的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反流發(fā)生率、誤吸發(fā)生率以及吸入性肺炎發(fā)生率均比對照組的低(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出現誤吸、吸入性肺炎與反流的情況 [n(%)]
神經內科昏迷患者因為病情的恢復時間較長,臥床時間較長,通常實施氣管切開術治療,很難通過正常的途徑予以進食,因此,留置胃管鼻飼已經成為這類患者獲得營養(yǎng)的重要途徑[4]。但因為昏迷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出現明顯變化,導致氣管敏感部位反應性顯著下降,食物的清除功能產生異常,胃排空時間顯著延長。再加上由于氣管切開需要常常進行吸痰處理,一般會對患者的咽喉部造成刺激,從而出現食物反流與誤吸等情況[5]。
相關研究表明:綜合護理干預,可使神經內科昏迷患者的鼻飼反流與誤吸發(fā)生率顯著降低。本研究通過對神經內科昏迷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使鼻飼置管深度適當的延長,將鼻飼過程中的床頭適當抬高,并將鼻飼每次劑量合理減少,放緩食物的注入速度,使鼻飼時間顯著延長,進而使誤吸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有效降低[6]。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反流率、誤吸率以及吸入性肺炎發(fā)生率均比對照組的低,說明護理干預對神經內科昏迷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降低具有積極影響。
總而言之,護理干預在神經內科昏迷患者中的應用,可使患者的鼻飼誤吸與反流發(fā)生率明顯降低,使患者的生存質量顯著提高。
[1]章小蓉.昏迷患者鼻飼中存在的問題及護理對策[J].數理醫(yī)藥學雜志,2015,10(1):140-140.
[2]溫萍英,肖好霞,肖建文.降低重癥患者氣管切開鼻飼誤吸發(fā)生率的護理干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29):89-90.
[3]佟春宇.鼻飼反流誤吸的老年腦梗死吞咽困難的綜合干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20):93-95.
[4]王靜.預見性護理干預在預防特重型腦外傷患者鼻飼并發(fā)癥中的應用價值[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12):1648-1649.
[5]申艷霞.品管圈對降低顱腦損傷昏迷患者誤吸發(fā)生率的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14):135-136.
[6]趙斌.分析安全防范措施在神經內科鼻飼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6,14(1):165-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