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春梅
民間文化,是知識的百科全書,是民俗事象的貯存庫,是民族文化的根。為了 “讓民間文化浸潤學生心田”,我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特色德育活動,創(chuàng)編了校本教材《黃葛樹下是我家》,讓民間文化走進了課堂。在這一過程,不僅孩子們受到了民間文化的熏陶,我校也達到了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潤物無聲的效果,有效地推動了學校德育特色的發(fā)展。
一、采風——春雨潤物細無聲
早在2000年,我們就帶領著學生深入田間地壩開展采風活動。無數(shù)動人的故事、動聽的山歌民謠、朗朗上口的民間諺語等從走馬的田野、鄉(xiāng)間匯集到了一起。從此,民族文化的種子便悄悄扎根于孩子們的心田。這樣的直觀體驗,加深了孩子們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對家鄉(xiāng)勞動人民油然而生地敬意。這樣的德育是多么可遇而不可求啊!正如春夜的細雨,就這么悄無聲息滋養(yǎng)了大地。
二、故事——千樹萬樹梨花開
眾所周知,道理的直接告知往往不易被學生所接受,而民間故事幽默、詼諧又發(fā)人深思的引領卻會水到渠成,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狗為啥見不得羊》讓孩子們在痛快、酣暢的笑聲中明白了做人要誠實守信的道理;《殺雞斷案》讓孩子們看到了一個充滿智慧又公正廉明的父母官形象,是廉政教育的好材料,同時又讓孩子們明白做人不能強取豪奪的道理。自從民間文化進入校本課程以后,學生們就愛上了這一堂既生動又有趣的課程,他們在聽故事,講故事的同時不僅傳承了家鄉(xiāng)的民間故事,還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思想道德的良好教育。民間故事就如那千樹萬樹的梨花一般,不知不覺地開到了孩子們的心里,開遍了整個校園。
三、民歌民謠——點點滴滴潤心田
民歌民謠無論是唱起來還是念起來不僅上口,還同樣蘊含了育人的哲理。我校將適合孩子的民歌民謠采錄進了校本教材之中。這些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新時代的孩子們迫切需要的道德教育,它就這樣在孩童們或邊走邊唱,或邊玩邊念的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讓心靈得到了點點滴滴的浸潤,從而達到了育人的目的。
四、民間諺語——世世代代傳箴言
諺語多數(shù)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jīng)驗。在走馬也流傳了許多祖輩們總結的農(nóng)業(yè)諺語、氣象諺語等。這些諺語語言精練,學生在念誦中不知不覺就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生產(chǎn)經(jīng)驗。因此,我們將這些有百利而無一害的諺語精選進校本教材,讓祖輩們留下來的箴言繼續(xù)傳承下去。
五、民間游戲——玩樂之中有收獲
民間游戲是學生最喜歡的校本課程內(nèi)容之一。也許有人會說:玩物喪志。其實不然,“玩物啟智”才是我們將民間游戲收錄進校本教材的原因。校本教材,讓學生在游戲中得到人性和人格的健康發(fā)展。例如:民間游戲《攻城》,不僅能鍛煉孩子的協(xié)調(diào)能力,更能培養(yǎng)其團隊意識和協(xié)作意識,這難道不是新世紀人才最需要的能力么?
咱們走馬小學的師生,就是從學校去到了鄉(xiāng)間,細細感受著最淳樸、最真實、最厚重的民間文化,又從鄉(xiāng)間帶回了無數(shù)的收獲,最終編寫出《黃葛樹下是我家》這樣一套富有地方特色、校園特色的鄉(xiāng)土教材,但她卻于鄉(xiāng)土中透出了智慧,透出了德育的光輝,她就像春夜的雨滴般“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就讓民間文化浸潤學生健康成長,讓民族文化普照學生心田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