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信
地籍圖是一種表示土地權屬界線、面積和利用狀況等要素的地籍管理專業(yè)用圖。中國地籍圖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周禮·地官司徒》載:“小司徒之職……凡民訟以地比正之,地訟以圖正之?!边@說明,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就已經有了調解土地糾紛的地籍圖。
中國古老的地籍圖品種雖有近3000年歷史,但保存下來者寥寥無幾。而災后地籍圖,更是極其稀有?,F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大比例尺平面圖《三界圖》(又名《潼關圖》),就是一幅內容完善、幅面較大、尺寸準確、注記詳細的災后地籍圖。
《三界圖》表示的地區(qū)位于陜、晉、豫三省交界的潼關城近郊,東接滾滾黃河,北臨緩緩渭河,南依峰巒聳削、壁立千仞的五岳華山。關中第一大河渭河,在潼關匯入由北奔騰而來的黃河,黃河由此再折東而入河南。該地區(qū)地勢低洼陰濕,遭遇水災淹沒后,時常發(fā)生土地糾紛。為避免災后耕地地界混淆,繪圖刊石,以此為憑,并制定社規(guī),共同遵守。這就是《三界圖》制作的起因。
《三界圖》右上方有400多文字記載,詳細說明了黃河泛濫時間及水淹災情:“道光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九日,黃河西浸,崩塌我村堡寨、村莊,共九處;水田、井園、旱地、沙灘地畝共五百余頃。不數年間,胥移河東,欲渡河耕種,豈知新灘陰濕過盛,萌芽難生。緩待數載,恐其與鄰村地界混迷,隨鳴鐘集眾,謫議將所傷之地畝、村莊形式,并各阡長闊數目,著冊、繪圖、刊石,以防異日之用耳,當此時也?!币灿浭隽水敃r人民流離失所的悲慘景象:“三社人民千有余戶,地無錐劄,居無枝棲。使我村之人,四散逃外者不計其數;所留者不過三百戶。暫居桃林寨、並公莊、吊橋等處。更有窮民借居廟宇者甚多,遮席藏身者亦不少矣。人皆舉首蹙頞,彼此相告曰:田畝全無,大糧尚存,將何以求生?”
《三界圖》著冊繪圖、刻石年代在黃河水災兩年之后,即清朝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二月二十五日。發(fā)起者為首事人王殿魁、王廷輔、柳若金,執(zhí)筆者為鐵筆趙廷兵。此碑圖高68厘米,寬120厘米,表示了潼關城以西,東接黃河、北靠渭河一帶的村莊地籍詳情,圖上耕地約有50塊,面積不同,形狀多為長方形。全圖覆蓋面積約有60平方公里,涉及實地耕地面積,約有30平方公里。
圖幅四邊分別注有東、西、南、北方位數字,定向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圖上雖未注明比例尺,但可進行推算。以“教場南阡”一塊耕地為例,圖上長度為16厘米,實地長度說明為960步,按舊制以營造尺,五尺為步,等于4800尺,折合為1600米。按計算公式,可求得該圖比例尺約為1 ∶ 10000,屬于大比例尺地籍專題平面圖。
圖上地界以單實線表示了范圍,地界之中土地均注明了詳細地籍名稱及阡長、闊尺寸,以“步”“尺”為單位。長闊數字具體明確,是通過丈量后注出的,以便日后備查,此項要素是古地籍圖的主體內容。此圖還對遠距離主要界點注明距離尺寸數字。如“自大斜阡中行至教場灘東界共五千七百七十八步三尺”“自教場灘南界至河邊闊一千三百步”等。
此圖表示的較大地名有潼關城,圖上標注了大量村莊名稱,有演武亭、田家莊、新城莊、長興堡等。每塊地界之間均注有地界名,如:南寨子、東灘地、郭家壕、蘆葦灘、梁家坊、街頭阡、咸水井等,載負量頗大。
水系方面,圖中以雙線繪出波浪滔滔的黃河,由北而來再折東流去。渭河由西向東、洛河由北向南,在葫蘆灘一帶注入黃河,并注有注記:渭河口、洛河口。水渠以雙線繪出,沙灘采用點狀符號表示,外圍繪有范圍線。圖上有一處泉水注記:黃家泉,一處橋梁注記:吊橋。
此圖還繪有南北向、東西向的北大路和南街。圖上路口表示甚詳,注有專有名稱,如:小河口、南路口、小路口等。圖中一些符號形狀及表示方法大體與現代地圖類似。
《三界圖》詳細記載了潼關西郊一帶村落地籍內容,地界間距準確、長闊數字詳盡、名稱注記齊備、內容要素豐富、載負量大、范圍廣泛,充分反映了地籍專題特色,是研究清代潼關附近地籍測量的地圖珍品和地籍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