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友
(四川省樂至縣人民醫(yī)院急診科,四川 資陽 641500)
快速型心律失常是以室性心動過速、心房顫動或室上性心動過速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類心臟病,在急診科中較為常見[1];一旦被確診后,應立即予以復律治療,以免病情加重導致心源性猝死。為探尋有效的治療方案,我院對部分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療,效果較令人滿意;現(xiàn)將治療過程及結(jié)果匯報如下。
選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急診患者94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4例,女50例,年齡39~75歲,平均(60.2±4.8)歲,室上性心動過速38例,快速型房顫31例,室性前期收縮25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各47例,二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排除標準:將竇性心動過緩者、高度房室傳導阻滯者、病竇綜合征者、伴有肝腎功能不全或甲狀腺異常者予以排除。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吸氧、鎮(zhèn)痛、鎮(zhèn)靜等常規(guī)治療。
1.2.1實驗組患者所用藥物為胺碘酮注射液(山東方明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4923),取150 mg藥物與20 mL葡萄糖注射液(5%)混合,為患者靜脈推注,時間控制在10 min內(nèi);而后以0.3~1.0 mg/min的速度為患者靜脈滴注,如半小時后未見明顯效果,可再次推注150 mg胺碘酮,最多推注3次,24 h內(nèi)的用藥量不可超過900 mg。
1.2.2參照組患者所用藥物為普羅帕酮注射液(上海信誼金朱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2214),取70 mg藥物與20 mL葡萄糖注射液(5%)混合,為患者靜脈推注,時間控制在10 min內(nèi);而后以0.5~1.0 mg/min的速度為患者靜脈滴注,半小時后未見明顯效果,可再次推注70 mg普羅帕酮。
治療1~3 h后,患者的體征基本恢復,心率降至60~100次/min,心電圖檢查結(jié)果基本恢復正常,則為顯效;患者的癥狀、體征有明顯好轉(zhuǎn),心率與治療前比較下降20%及以上,心電圖檢查結(jié)果有所改善,則為有效;患者的癥狀、體征、心率、心電圖等未見明顯變化,或加重,則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中,治療顯效32例,有效1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74%(45/47);參照組患者中,治療顯效20例,有效17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78.72%(37/47);實驗組顯著高于參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用藥期間,實驗組出現(xiàn)胃腸道反應1例,低血壓1例,心動過緩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8.51%(4/47);參照組出現(xiàn)胃腸道反應5例,低血壓2例,心動過緩2例,靜脈炎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1.28%(10/47);實驗組顯著低于參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所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經(jīng)對癥處理后均得到有效緩解。
為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使用胺碘酮,可有效阻滯心肌細胞膜上的K+通道并限制K+外流,從而延長動作電位時間及不應期,最終達到終止各種返折、抗心律失常的效果。該藥物在減慢心率、防止心臟顫動方面具有良好效果,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猝死風險;同時還可擴張冠脈血管、增加冠脈血流量,且無負性肌力作用。普羅帕酮是一種較為常用的膜抑制性抗心律失常藥物,在由高血壓、冠心病導致的心律失常中有著廣泛性應用。此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參照組,,組間比較P<0.05;這一結(jié)果也凸顯出開了胺碘酮治療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綜上所述,在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急診治療中予以胺碘酮治療可獲得確切療效,且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