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負載詞在不同翻譯策略指導下的完美闡釋不僅能夠忠實地呈現(xiàn)源語文化,又能讓目標語讀者廣為接受,喜聞樂見。本文以英文《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的文化負載詞為例,對蘇農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文譯本的翻譯進行分析,探索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的翻譯出這些文化負載詞的原汁原味。
一、引言
一個國家歷史文化的積淀,會為該國的語言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一些源語中的文化負載詞很難在譯入語中找到與之對應的詞。這種文化鴻溝使譯文和原文很難達到完全對等的狀態(tài),跨文化翻譯只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將其原始意義及特點呈現(xiàn)給譯入語讀者。
本論文通過對比英國著名奇幻小說家 J.K. 羅琳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英文原著與蘇農的中文譯本,結合文化負載詞翻譯策略分析文化負載詞在翻譯中的呈現(xiàn)。
二、文化負載詞的涵義
1.文化負載詞的定義?!拔幕撦d詞”指的是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語或習語,反應了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發(fā)展進程中逐步形成的區(qū)別于其他民族和文化的獨特的生活方式。
“文化負載詞”又被稱為詞匯空缺,指原文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目標語中沒有完全契合的表達。每種語言都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文化發(fā)展的結晶,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每個國家和民族也都有著其獨特的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地域風情、生態(tài)環(huán)境等, 因此每種語言中都有其他民族不具備的特定表達。
2. 翻譯文化負載詞的意義。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對于翻譯而言是一大難題,它直接影響著文化之間的有效傳遞。在不同的翻譯策略指導下進行的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意義也不同。對中華文化的“走出去”與對西方優(yōu)秀文化的“引進來”有著非凡意義。
三、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與技巧
1.音譯。音譯主要體現(xiàn)在人名與地名的翻譯,由于人文與地理因素,一些人名地名在譯入語中很難找到對等的譯法,或者對于易于讀者接受的民族文化特征較強的人名地名,歷史事件等,通常選擇音譯,例如經典的音譯 “Coca Cola” 譯為“可口可樂”。
2.直譯與意譯。直譯即將源語直接轉換成目標語從而將原文的意思完整表達出來,且不影響譯入語讀者的理解。例如,“Achilles Heel” 譯為“阿喀琉斯之踵”。“阿喀琉斯”為文化負載詞,是荷馬史詩中的英雄,此時我們選擇直譯,通常不會影響人們對其理解更能忠實原意。
意譯即通過表達或轉述原文的意義而達到譯入語讀者理解的目的。比如 “Jack of all trades” 直譯可以譯成“做過很多工作的杰克”,這樣就失去了原文的語言色彩,例子中 “Jack” 是英國的文化負載詞,相當于中國的 “小明”,為泛指,即“從事過很多職業(yè)的人”、“雜而不精的人”或者“萬事通”。
3. 零翻譯?!傲惴g”即不用目標語中固有的詞語翻譯源語中的詞語。也可以理解為絕對零翻譯。一方面指故意保留源語中的詞匯,如 IT、PK 等詞。另一方面指不用目標語中現(xiàn)成的詞語來翻譯源語中的詞匯。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一書中,筆者尚未找到該方法的應用,故不做探討。
四、《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文化負載詞的漢譯分析
1. 從讀者群體角度分析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由于哈利波特系列作品讀者群體多為兒童,在翻譯過程中,必須考慮到語言風格及特點,讓孩子們更易懂,更愛讀。
原文:Mrs. Dursley gossiped away happily as she wrestled a screaming Dudley into his high chair.
譯文:德斯禮太太高高興興,一直絮絮叨叨,把唧呱亂叫的達力塞到了兒童椅里。
分析:“gossip” 有“閑聊”、“八卦”的意思,此處譯文用“絮絮叨叨”四字詞語,加上“高高興興”,“唧呱亂叫”等詞,使行文更有畫面感,兒童讀者更感親切。
原文:You-Know-Who.
譯文:神秘人。
分析:“You - Know - Who” 是英文原版對伏地魔的稱呼,大家都知道他卻不敢提到他的名字,幾乎所有人都用 “You - Know - Who” 指代他。蘇農的譯本將其譯為“神秘人”,而臺灣版彭倩文的譯本將其譯為“那個人”。相比而言“那個人”更能體現(xiàn)出大家都知道他,且有不愿提及之意。
2.文化負載詞的音譯。
原文:Muggles.
譯文:麻瓜。
分析:在小說中,沒有巫師血統(tǒng),非魔法界的人被稱為 “Muggles”。譯本將其音譯為“麻瓜”,有麻木、傻瓜之意,與魔法界區(qū)分開來,生動形象傳神。
原文:Voldemort.
譯文:伏地魔。
分析:“Voldemort” 是小說中殺害哈利波特父母的大反派?!癡oldemort” 源自法語,是死亡、罪惡的象征。將其音譯為伏地魔形象生動的展示出了這一人物的本質,“伏”有漂浮不定的意思,像游魂,“地”指“地獄”,“魔”通常指“魔鬼”,是邪惡的代表,因此,此處的音譯不失原文風采,實為妙譯。
3.文化負載詞的意譯。
原文:Mr. Dursley sat frozen in his armchair.
譯文:德斯禮先生坐在扶手椅里驚呆了。
分析:“frozen” 的意思為凍僵了,此句中表示驚訝的狀態(tài)。譯文只根據(jù)語境采取意譯方式將其譯為“驚呆了”。而筆者認為,此處可以采取直譯,更能忠實原文,可譯為“德斯禮先生像是被凍在了扶手椅上,一動不動,嚇傻了?!?/p>
原文:Harry felt strangely as though he had entered a very strict library; he swallowed a lot of new questions which had just occurred to him and looked instead at the thousands of narrow boxes picked neatly right up to the ceiling.
譯文:哈利有一種奇怪的感覺,仿佛來到了一家嚴格的圖書館;它強壓住腦海里剛剛產生的許許多多的新問題,開始看幾乎碼到天花板的幾千個狹長的紙盒。
分析:“swallowed” 原意為將想到的問題咽了回去,然而這并不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因此譯者選用意譯的方式將其譯為“強壓住腦海里剛剛產生的許許多多的新問題”。
4.含有文化負載詞的比喻句的翻譯。
原文:“Hagrid can we have window open? Im boiling.”
譯文:“海格,我們能不能開個窗戶呢?我熱壞了。”
分析:原句中 “boiling” 一詞風趣又富有創(chuàng)意,哈利熱到極點,用煮開水的沸騰狀態(tài)來形容自己,但是譯文中只將其譯為“熱壞了”,原文中的比喻成分沒有呈現(xiàn)出來,筆者認為此處若將其譯為“像進了蒸籠似的”更貼近原文,呈現(xiàn)原有風采。
原文:Fear flooded him.
譯文:他突然停下了腳步,恐懼萬分。
分析:原文 “flood” 形容恐懼如洪水般涌來,德斯禮先生被洪水般的恐懼淹沒,“恐懼萬分”描繪出極致恐懼的狀態(tài),卻沒有傳遞出 “flood” 這一動態(tài),筆者認為可將其譯為 “恐懼淹沒了他”,既可以表現(xiàn)出恐懼,又可以傳遞出 “flood” 之意。
原文:Dursley stood rooted to the spot.
譯文:德斯禮先生定在了原地。
分析:“rooted” 有“生根”之意,就像扎根在土里一樣僵在那里,譯者將其譯為一個“定”字,十分簡潔,也形象的描繪出了德斯禮先生一動不動的形態(tài)。
五、 結束語
文化負載詞是各民族歷史和文化的縮影。在翻譯過程中,無論是采取音譯法,直譯或意譯,都是為了將更好的譯文呈現(xiàn)給讀者。要權衡好翻譯策略的選擇,關注好譯入語讀者群體以及語言風格的選擇,只要能更好的達到交流的目的,就不失為一份好的譯作。
就音譯人名而言,最好同時將原意更好地傳遞出來,展示出原有的人物性格特點。在直譯與意譯的選擇中,既要考慮最大程度的呈現(xiàn)原汁原味,又要考慮到譯入語讀者的理解能力。此外,修辭也是跨文化交際中文化負載詞翻譯不可忽視的部分,如果將源語語言特點及風格最大程度的呈現(xiàn)出來,則是讓譯入語讀者享受閱讀最好的禮物。
參考文獻:
[1]J.K.羅琳.哈利波特與魔法石[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2]于佳寧.從目的論看兒童文學翻譯:個案分析《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譯本對比[D].首都師范大學,2012.
[3]陳繼清.功能對等理論下《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的隱喻翻譯研究[D].天津大學,2010.
[4]J.K.ROWLING.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J].SCHOLASTICINC,1998(10).
【作者簡介】宮青雲,沈陽建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