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研
荒草地上,狼蛛在它的洞穴里等待獵物,蝗蟲蹦跶著、跳躍著,大孔雀蝶翩翩起舞,追尋著自己心儀的姑娘。
一位老人,在這片荒地上尋找了整整三十年。
他就是法布爾。
在野外,如果你遇到了一只大孔雀蝶,你會怎么做?把它捉住,甚至殺死再收藏它的翅膀向同學們炫耀?但法布爾不是這樣,他會探究,諸如大孔雀蝶為何會被雌性從遙遠的地方吸引到此?他一定會刨根問底,并將事情的來龍去脈查個水落石出。
就拿觀察蝎子這件事情來說吧,為了觀察蝎子們的婚姻,他不辭辛苦,深夜還在觀察蝎子情侶們散步,觀察多次才肯下一個極為嚴謹、準確的定論。為了便于觀察,他甚至還專門研究了蝎子們的習性,并為它們量身定做了一個巢穴供它們棲息。
這是什么精神呀?
對,探究,為了科學而執(zhí)著的探究精神。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我想,法布爾應該就是一位仁者吧。他為了學習,博覽群書,但遇到某個不懂的問題時,他能向一般人甚至三尺孩童求教,其探究精神可見一斑。
回想現(xiàn)在學校里的我們,到底有多少次懷揣著敢于探究的精神去解題呢?
一次都沒有!
我們總是為了成績而提前學習各類各樣的東西,數(shù)學的代數(shù)、幾何、數(shù)論;語文的閱讀、作文;科學的光、電、力……
我們的學習目的變得畸形,為了名利,為了自己將來吃好喝好混好而學習。那些所謂的懷揣目標上某某名校、為諸多家長們所夸耀的人,實際上只是想自己將來混得錦衣玉食,這樣的人長大了也是個自私鬼,是應試教育的病態(tài)產(chǎn)兒。我們這樣的學習,怎么能算是真探究呢?
我不由地想起王守仁,他的父親王華要求他進士及第,以便將來在官場混得如魚得水。但王守仁卻違背了父親的意志,他有自己的理想,一生都在探究哲學,最后成為心學創(chuàng)始人,與孔子并列于中國史書。正是因為對真知的追求,他才能有如此高的成就。提到心學,后人就能夠想起他。
縱觀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者,都有一顆探究之心。對世界充滿好奇,提出自己的疑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刨根問底,最終在自己的領域闖出一片明亮的天地。沒有探究,就沒有新的發(fā)現(xiàn);沒有探究,也就沒有令人驚喜的成就。
每每看到教室里明晃晃的燈光下奮筆疾書的同學們,我常常想:我們這樣一遍遍地重復著做過的題目,斷然不可能從白紙黑字中有新的發(fā)現(xiàn)的,我們最多只能做機械題目的搬運工罷了。
是呀,學習需要探究,發(fā)現(xiàn)需要探究,開創(chuàng)美好的未來也需要探究。讓我們從真正的探究開始,做一個真正的學習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