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凡
摘 要:語言是人所特有的交際工具,言語則是人們掌握和使用語言的活動,充滿個性化,處于運動狀態(tài)。由此推及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用語必然是在符合語言規(guī)律下的、具有個性化特點的言語,其使用的言語形式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必然不同。
關鍵詞:語言 言語 言語形式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11(b)-0127-02
人們都知道語言的重要性,它是人們思想溝通、感情交流的載體,因而,語言的社會性顯而易見。但是,很少有人提語言的個體性,即個體化的言語,也不會想到語言和言語的區(qū)別。所以,在談到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言語形式時,必須先厘清語言和言語的內(nèi)容及其關系。
1 語言與言語的含義及區(qū)別
語言是人類社會所共有的交際工具,是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而形成的一套約定俗成的、有規(guī)律可循的符號系統(tǒng),因而具有社會性、穩(wěn)固性,且處于相對靜止狀態(tài)。
而言語則是“人們掌握和使用語言的活動[1]”是個人自由的運用語言這個工具進行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傳遞信息的過程和結(jié)果,是個人的意志和行為的展示,因而處于相對的運動狀態(tài)。惟其如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的言語活動所構(gòu)成的言語世界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它是語文教師淵博的知識、深厚的語言素養(yǎng)、良好的教學方法、感人且優(yōu)秀的表述方式的展現(xiàn)。
生活中只有言語,以個人化的言語符碼,傳達具有個人意志、個人思想情感來表現(xiàn)語言的系統(tǒng)化結(jié)構(gòu)。如,魯迅《秋夜》中“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既遵從了語言的規(guī)律,又表達出了只有魯迅先生才有的內(nèi)心世界,滿心的單調(diào)、孤寂。
茅盾的《白楊禮贊》也寫樹,但,他筆下的樹是:“你猛抬眼看見了前面遠遠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聳立,像哨兵似的樹木的話,那你的懨懨欲睡的情緒又將如何?我那時是驚奇地叫了一聲的。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泵┒芄P下的樹飽含了作者的驚奇、贊美之情,豪邁之心。這就是個性化的言語表現(xiàn)。
2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言語形式
言語和語言的不同之處就在于語言具有穩(wěn)固性,而言語卻在穩(wěn)固的語言規(guī)律下還具有當下性,瞬時性。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的不同的言語形式給予學生的感覺是不同的。俗語中的“一句良言三冬暖,半句冷語六月寒”,形象地說明了教師的言語形式和情感色彩極具沖擊力,對學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有很大影響。據(jù)調(diào)查顯示,語文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所欣然接受的教師的言語形式有以下幾方面。
2.1 啟發(fā)式言語
一般都把啟發(fā)式看做教學法,即啟發(fā)式教學法,稱為啟發(fā)式言語的還不多見。但是,想一想,啟發(fā)式教學法又何嘗不是由啟發(fā)式言語的動態(tài)發(fā)展而來的呢?調(diào)研實踐告訴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充當向?qū)Ш唾Y源角色,以啟發(fā)式言語引導學生學習,并且通過學生自己的摸索,研究,獲取應學的知識和技能。那么,啟發(fā)式的言語是怎樣的呢?
(1)問題啟示:以提問題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在《歐也妮·葛朗臺》一文中,老葛朗臺想占有女兒所保護的其堂兄的梳妝匣,父女倆圍繞梳妝匣搶了起來。教師問:這個“搶”字用的非常好,為什么呢?
有同學回答:搶,表現(xiàn)了葛朗臺對金錢的貪婪和占有欲,為了錢,可以泯滅人性,不顧父女之情,也塑造了歐也妮的性格——善良、軟弱,但堅決捍衛(wèi)信譽、尊嚴。
(2)想象啟示: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是知識進化的源泉”[2]。記得一位老師在教授莊子《秋水》時,有意的讓學生設想自己是河伯或者海神,自編對話與結(jié)局。同學們的設想很有意思:有的同學是復制原文,但是把河伯的前后狀態(tài)描寫的非常細致,表現(xiàn)了河伯的自我反思精神;有的同學天馬行空,在與河伯的對比中展現(xiàn)了海神不自矜、不夸耀、虛懷若谷的風格。無論哪一種想象,都揭示了一個哲理:客觀世界是無限的,人的認識是有限的,人必須不斷地探索,不斷進取,才會化有限為無限。
(3)討論啟示:所謂的討論,就是學生圍繞教師提出問題進行辯論,以期在討論中提升認識。教者與學生都參與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問題是討論什么,怎么討論。如《陳奐生上城》一課,老師設立一個討論題:尋找陳奐生回家時的心理描寫,分析陳奐生的性格,比較陳奐生和阿Q的異同點。
同學們非常認真地閱讀了心理描寫這一段,在發(fā)言中指出陳奐生的性格:老實、虛榮、狹隘,唯上是從,以受到吳楚書記照顧為榮,感恩戴德,認為這下子在人前可有說的了。從中可以看到他和阿Q相同之處——虛榮,好面子,具有阿Q精神勝利法特點。還有同學更進一步提出作家高曉聲繼承了魯迅鄉(xiāng)土文學精神,揭示了現(xiàn)階段農(nóng)民身上仍有著舊時代的國民性弱點。
啟發(fā)式言語是為了引導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這樣既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各抒己見,又鍛煉、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的能力。事實上這種討論的意義遠遠超出了討論本身,通過每個人發(fā)表自己的獨立見解,展示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和理念。
2.2 幽默式言語
幽默是外來語,是指某事物所具有的荒謬荒唐、出人意料的,在表現(xiàn)方式上具有含蓄或令人回味深長的特征。對于語文教師來說,幽默是其良好而豐富的語文素養(yǎng)的展示,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言語的豐富形象、幽默生動永遠比那呆板無趣的言語令人難忘。
于漪老師在教《黔至驢》時,發(fā)現(xiàn)學生總是把“慭慭然,莫相知”中的“慭”字寫得很亂。為了讓學生會寫這個字,她借助字形字義的特點,風趣幽默地說:“記住啊,來狗了,要小心![3]”學生則在歡笑中迅速記住了字形,理解了字意??梢姡哪哉Z能創(chuàng)造一個快樂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笑聲中得到知識,效果奇好。endprint
幽默式言語是潤滑劑,會使師生關系越過那道無形的、不可逾越的鴻溝,化僵化、對立為如沐春風,這是蘇聯(lián)生物學家格瓦列夫的故事告訴我們的。一次格瓦列夫講課,突然,一個學生在下面學雞叫,課堂上頓時一片哄笑。格瓦列夫鎮(zhèn)定自若地看了看手表,不緊不慢地說:“我這手表誤事了,沒想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凌晨,不過請同學們相信我的話,公雞報曉是低等動物的一種本能”。這種張冠李代式的幽默批評對學生起了警策作用,同學們大笑后看了惡作劇的學生一眼,又繼續(xù)聽課了[4]。幽默是智慧的表現(xiàn),更是自信的展示,它詮釋了教師的情感,再現(xiàn)了教師的言語藝術(shù),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得到的是知識和教育。
2.3 評價式言語
評價式言語是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狀態(tài)進行評價時所使用的言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行為評價時使用的言語極為重要,恰當而中肯的評價言語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力,提高學生課堂活動的參與度,營造一種快樂的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性。不過根據(jù)教師的評價式言語的有效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1)鼓勵式評價。
所謂鼓勵式評價就是鼓動、激勵,勉人向上。用在教育上,指借助教學評價給予學生比較適時而恰當?shù)募?,從而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例如,一名教師在教學《虞美人》時,讓學生鑒賞這首詞。有學生從作者的經(jīng)歷及心境來分析虞美人所蘊含詞人對故國江山熱愛,對自己身為俘虜?shù)幕诤薜那楦幸馓N,老師說:你們懂得了知人論世,說明你們已經(jīng)窺見欣賞的法門了;有學生則詩意地表達自己的分析:全詞是以宇宙與人生、自然與人生、物質(zhì)世界與人生的三重對比,表現(xiàn)了宇宙、自然、物質(zhì)世界的永恒而人生的無常,在這永恒與無常的對比中,再現(xiàn)了詞人此時的憂愁之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愁如一江春水,綿緲無盡”。老師深情地評價道:你們懂詩了,眼里有畫,心中有情,人、情、畫合一,直抒詩人之胸臆。這是鼓勵性評價的高境界,無疑引發(fā)了學生學習的情感、興趣,張揚了學生的學習個性,毫無疑問地將課堂教學推向高潮。
可見,鼓勵式評價是活躍課堂教學的興奮劑,是激活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誠如美國一著名教育家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除了鼓勵我不知道還有什么方法”。
(2)贊賞式評價。
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過,每個人都深切地渴望獲得他人的贊賞。課堂上,一句稱贊的話,一個鼓勵的眼神,都可能讓學生銘記于心。
特級教師竇桂梅的課堂評價言語就令人鼓舞:竇桂梅老師講授《晏子使楚》時,讓同學朗誦課文并回答問題時給予評價,師(翹起拇指):真是太精彩了。第一個掌聲送給你,是因為你讀人家的文章,讀人家的語言,能把別人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這就是一個運用語言的過程。第二個掌聲送給你,是因為你剛才長篇大論,說晏子委婉地指出楚王的要害[5]。老師的贊賞言語,讓學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激勵眾多同學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這證明了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內(nèi)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賞識”的正確性。
教師對學生恰當而真誠的表揚和贊賞,不僅使學生有一種成就感,更能調(diào)節(jié)課堂氣氛,促進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的互動中,提高了學習效率。
由此看來,教師課堂教學的言語形式必須是多樣化、有針對性和藝術(shù)性的,必須根據(jù)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現(xiàn)實需要進行科學的,富有情感的、充滿人文精神的設計,只有這樣才能極大地發(fā)揮教師言語的作用,才會使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所言的:“教師的語言素質(zhì),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得到真正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 言語[EB/OL].http://www.baike.com/wiki/%E8%A8%80%E8%AF%AD.
[2] 愛因斯坦.論科學·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284.
[3] 梁旭.于漪語文課堂教學語言藝術(shù)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6.
[4] 李英.談教師語言的幽默藝術(shù)[J].呼蘭師專學報,1999(1):78-79.
[5] 讓課堂因激勵而熠熠生輝[EB/OL].(2011-12-21).http://blog.sina.com.cn/s/blog_7a395c6c01012l5v.htm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