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永斌
蘭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骨科,甘肅蘭州 730000
后外側斜形骨折(HaraguchiⅠ型)是臨床三踝骨折中常見的骨折類型,常規(guī)治療中醫(yī)師均以后踝骨折塊面積與占據前后位關節(jié)面的比例作為治療指征參考,如踝骨折塊≥25%關節(jié)面時,便直接給予手術治療,但隨著近年來生物力學研究與臨床對此癥狀的不斷深入認識,對此觀點逐漸報以質疑態(tài)度[2]?,F報道中對后踝骨折手術適應證研究居多,但使用固定方式進行治療的研究報道較少,該次研究將對2015年1月—2017年2月該院收治的51例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側重于探討鋼板與空心釘治療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對2015年1月—2017年2月該院收治的51例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排除病理性骨折患者、Pilon骨折患者、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伴有嚴重精神疾病患者、認知障礙者等。將其中采用鋼板內固定治療的25例分為試驗組,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齡20~75歲,平均年齡(42.3±4.7)歲,高處墜落致傷者8例,重物砸傷者7例,車禍事故致傷者10例。左踝受傷者12例,右踝受傷者13例。將其中采用空心釘固定治療的26例分為對照組,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齡20~75歲,平均年齡(43.5±5.4)歲,高處墜落致傷者10例,重物砸傷者7例,車禍事故致傷者9例。左踝受傷者13例,右踝受傷者1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
試驗組給予鋼板內固定治療,具體內容為:患者取俯臥位,給予持續(xù)性硬膜外麻醉,依據外踝、后踝、內踝順序進行實施手術,于外側脛骨與腓骨間隙入路,保護腓腸神經與下脛腓韌帶,之后將跟腱、拇長屈肌、腓骨肌進行牽引暴露骨折塊至腓骨遠端,隨后給予復位處理,在外踝復位后進行檢查復位情況,最后在保護腓神經的基礎上置放解剖鋼板固定骨折塊,于骨折處給予2顆左右金屬拉力螺釘進行固定。對照組給予空心釘固定治療,具體內容為:患者取仰臥位,依據外踝、內踝、后踝順序進行手法復位固定,若效果不佳直接給予克氏針撬拔復位,待復位效果滿意后采用巾鉗固定骨折塊,同時于X線透視下前踝關節(jié)面處置入2枚左右導針,保護患處周邊軟組織,同時給予長短合適的空心螺釘固定,最后進行縫合。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小腿長石膏脫固定,為期6周左右,待術后切口愈合后給予關節(jié)活動度鍛煉,根據患者骨折愈合情況酌情取出固定物。
術后均行X線片復查,通過影像學信息回饋對兩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與效果進行評估。通過術后3、12、18個月隨訪,依據美國足踝外科醫(yī)師協會(AOFAS)踝或后足功能評分系統(tǒng),觀察并記錄患者恢復情況,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則表示關節(jié)功能越好。
將所有采集數據通過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采用(±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則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采用P<0.05表示。
經治療后試驗組平均骨折愈合時間 (9.3±1.9)個月少于對照組(12.4±2.1)個月,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3.71,0.01);經術后隨訪后,試驗組于術后 3、12、18個月中AOFAS評分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細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比較(±s)
組別 治療后3個月 治療后12個月 治療后18個月試驗組(n=25)對照組(n=26)t P 69.70±7.0 75.8±5.9-3.002<0.05 54.9±8.4 77.7±6.8 3.124<0.05 92.5±9.6 82.3±7.2 4.753<0.01
見圖 1、圖 2。
圖1 :女;41歲;墜落致傷;a與b術前X線與CT三維重建顯示為三踝骨折癥狀,后踝骨折為HaraguchiⅠ型;e與f踝關節(jié)正側位X線顯示骨折復位良好,其中后踝使用空心釘固定1枚,三皮質固定下脛腓關節(jié);g與h為內固定取出后復查情況,X線片下顯示骨折愈合效果良好。
圖2 :男;37歲;車禍事故致傷;a與b顯示外踝遮擋,X線片無法明確后踝處骨折情況;e與d經CT三維重建明確為三踝骨折,后踝骨折為HaraguchiⅠ型;e與f踝關節(jié)正側位X線,顯示骨折復位良好,其中后踝使用鋼板固定1枚,三皮質固定下脛腓關節(jié);g與h為內固定取出后復查經X線顯示骨折愈合良好。
踝關節(jié)主要可分為AO型、Lauge-Hansen型、Haraguchi型3種,其中AO型主要是在腓骨骨折的基礎上,以腓骨與下脛腓聯合對于踝關節(jié)穩(wěn)定起到協調作用,而Lauge-Hansen型則是依據受傷踝關節(jié)的位置與外力的方向,此兩種均缺乏于后踝骨折的針對性[3]。Haraguchi型則需借助于CT檢測,從后踝骨折線走向情況具有Ⅰ型、Ⅱ型、Ⅲ型之分,但其中Ⅰ型骨折占據約57.6%左右。在HaraguchiⅠ型治療中,通常采用后外側入路手術治療,使其骨折斷端暴露,在解剖復位的同時給予固定外踝。鋼板內固定其治療優(yōu)勢在于可經直視下進行解剖、復位骨折舉哀,更利于清除斷端軟組織,此外在進行復位的同時,可對下脛腓韌帶、骨間膜韌帶等進行修復,對于踝關節(jié)的重建穩(wěn)定性提供了重要條件??招尼攦裙潭▋?yōu)勢則更多表現于創(chuàng)傷小、無需剝離骨折處軟組織,但對于后踝骨折塊較小時,空心釘固定則無法發(fā)揮效果。從該次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經術后隨訪后,試驗組于術后3、12、18個月中AOFAS評分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由此提示對于HaraguchiⅠ型骨折使用鋼板內固定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與空心釘內固定治療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的效果相比,鋼板內固定治療后,固定更加牢靠,患者骨折處功能恢復更快,具有應用與推廣價值。
[1]楊國躍,江漢,劉智,等.后踝骨折手術入路選擇探討[J].天津醫(yī)藥,2017,2(7):205-209.
[2]趙劍波,趙薪淇.鋼板與空心釘內固定手術治療后踝骨折的效果對比[J].中國處方藥,2016,2(4):129-130.
[3]陳長青,王成,王耀生,等.鋼板與空心釘治療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的療效比較[J].骨科,2016,5(12):33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