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陳介祺(1813—1884),字壽卿,號簠齋,晚號海濱病史、齊東匋父等。清代收藏家、金石學(xué)家和書法家。山東濰縣(今山東濰坊)人。其在書法上也有較高的造詣,在京都八年翰林院編修,專心研究程朱理學(xué);在整理和考證古文字的過程中,深得古文字之精髓,形成獨特的風(fēng)格。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所書的《習(xí)字訣》乃為其長孫陳阜學(xué)書而作。對筆法、墨法、羊毫筆的推崇等均有闡述,其中多是自己的心得之言。當(dāng)然,陳介祺的審美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自己所收藏的鐘鼎文字的影響。
關(guān)鍵詞:陳介祺;吉金文字;筆法
一
關(guān)于“運腕”,陳介祺多次強調(diào)不動指,只是運腕,在《習(xí)字訣》中談:“運腕之要,全在指不動”,“凡用手者,皆運腕乃得法”;“說運腕,腕似拙而難運,求而得之,甚不拙矣,不肯用心,何能解此”;具體到運腕的妙處,則進一步闡述道:“運腕之秒。畫家筆端有‘金剛杵之喻最精,然須正正當(dāng)當(dāng),卓爾直落,筆尖落處,又極分明,不懵懂”。[1]在致友人吳云[2]書中,也多次闡述自己的這一主張:“由篆變隸而隸法失,隸之佳者,其猶有篆法者也。由隸變楷而楷法失,楷之佳者,其猶有隸法者也。法全在下筆處,全在指不動。凡用手者,皆不可動指也。書畫品格之分,全在有筆無筆,先求片段,必不成家教”[3];“凡用手之事,皆以指不動為法,此近年所得也?!盵4]在他的書法中踐行著他的書法理論主張,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瑫泻须`法(圖1)。他的書法中,以顏書筆意出入金文,結(jié)體摻雜。(圖2)中的楷書中,能看出受過歐體的影響。
二
清代晚期篆書成就表現(xiàn)在大篆上,直接原因有二:一為“地不愛寶”,古文物大量出土,碑學(xué)以極快的速度風(fēng)行全國,對金石碑刻的廣泛搜集、收藏及研究,為書法的發(fā)展提供了社會基礎(chǔ)和學(xué)術(shù)支持。這與當(dāng)時的政治環(huán)境和社會氛圍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而且這一因素對人們審美觀的改變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侯開嘉先生認為:“國家政治上的軟弱必然會導(dǎo)致人民要求強盛的心理。這個心理的改變,促成了人們審美觀的改變?!盵5]一為得益于學(xué)習(xí)金文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即西方照相術(shù)的傳入。清人葉昌熾記載:“惟近時歐洲電光攝影之法,可大可小,雖剝泐皴染、筆墨不到之處,亦無不傳神阿堵,此為古人續(xù)命第一妙方。垂燼之鐙,火傳不絕,真翰墨林中無量功德也?!盵6]可見照相術(shù)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金文的傳播,這也符合陳介祺的傳古思想。起初,吉金字小而細淺,借助顯微鏡;陳介祺早在同治十三年致潘祖蔭的信里就有提過“作圖用洋照而勿令其傳印,收版自存之”;[7]光緒元年又囑托表弟譚雨帆,拍攝吉金圖,可以稱得上緊跟時代步伐的潮人哩!但另一方面,他又能清楚的認識到,雖然,照相術(shù)的運用,能補古文字不能久存之憾,但只是形似,缺少神采。形工而神拙,具物而已,西法在這一點上不如按照古法——傳拓,更為精彩傳神。他癡迷文字,尤其重視三代文字,并不僅僅局限于自己的興趣,更為迫切的一個原因在于古器物出土,終有毀壞的時候,愛文字之心勝于愛器物之念。在書法上取法鐘鼎篆隸,對于六朝書法,則吸收其含篆隸筆法的佳書,若想要通古文字,非多見真鐘鼎古器文字不可。金文講求篆法,“一畫之兩端是法,一畫之中是力,力足則在下筆時”。[8]
三
趙孟頫提出“用筆千古不易”,說的是用筆的方法永遠不會改變,陳介祺在《習(xí)字訣》中提出“筆法千古不易”,認為一筆有一筆法,得古人一筆,便多得一法;結(jié)體也要用功,多看樣式,配合間架,取勢取神。需要注意的是,兩人的觀點看似相同,實則背道而馳。趙孟頫所說的即是二王筆法,斜執(zhí)筆,但自己并未真正運用此筆法;陳介祺則追求的是更高古的篆隸筆法,這也貫穿于他的思想中。關(guān)于“懸肘”,元人普遍不能懸肘,元、明兩代對于筆法上處于保守的狀態(tài),直到清代才掀起探索筆法之浪潮。清初楊賓在《大瓢偶筆》中記載:“福州高斯億,憤世人皆習(xí)趙、董,乃懸臂實指,學(xué)晉唐以救之”,[9]自己也是大小字皆懸肘書之。王鴻緒也摸索出秘不示人的懸肘執(zhí)筆法,結(jié)果被外甥張照偷學(xué),他們都走在探索筆法的道路上。到清中期,出現(xiàn)一大批筆法的探索者。主張懸肘的書家,譬如何紹基,受到漢李廣猨臂彎弓善射的啟發(fā),創(chuàng)“回腕法”,他在跋魏《張黑女》墓志拓本中說自己:每一臨寫,必回腕高懸。陳介祺的書學(xué)理論在某種程度上受包世臣《藝舟雙楫》的影響,朱昂之主張‘作書須筆筆斷而后起,吾子書環(huán)轉(zhuǎn)處頗無斷勢,陳介祺主張‘轉(zhuǎn)折即同另起一筆,不是斷開,只是換法。說得便是調(diào)鋒,中鋒用力。
四
以鐘鼎篆隸為師,陳介祺的好古以文字為主,認為古文字義理第一,文法第二,書法第三,僅論用筆結(jié)體,終究藝事。書能毫發(fā)不失而有力便是佳刻,方可傳古。至于自己為何如此狂熱的喜歡吉金文字,在給友人鮑康的書信中,吐露了自己的心聲:“偶于吉金文中可通經(jīng)書文理者則喜求之,輒苦不博,其好古之篤,亦由于此”。[10]陳介祺對于后人的影響有三:一為傳古,使三千年上文字在瓦礫者,衰而傳之。這要歸功于晚年歸里積數(shù)十年之力,從此齊魯人人心中知有此事,則古文字所保全多矣。二為鑒古,在傳拓上給世人留下寶貴的經(jīng)驗,在辨別古器的真?zhèn)紊?,則講求古人作篆用筆之法與筆力別之;在拓器物上,強調(diào)挑擇的紙墨與其他工具的選擇,及拓手對傳拓的重要性;在傳拓方法上,當(dāng)時葉昌熾評價為“古今第一”,齊魯之間皆傳其法,他的全形拓多采用分紙拓法,如著名的毛公鼎拓(圖3),墨淡而有神韻,不失古人筆意。當(dāng)時甚至在繪畫上掀起一陣潮流,如吳昌碩的金石畫,(圖4),三為著書立說極為豐富,在他收藏中,關(guān)于陶文的著作就有《陶文考釋》一書,關(guān)于封泥的著作就有《封泥考略》(與吳式芬合輯)一書。對于自己多年傳拓技藝的新得,著有《簠齋傳古別錄》,專門介紹拓片技法。主要有《簠齋藏古冊目并題記》《簠齋藏鏡全目鈔本》《簠齋吉金錄》《十鐘山房印舉》《簠齋藏古玉印譜》等。還有后人將他的書信或拓片整理而成的著作,如:《簠齋尺牘》《秦前文字之語》《簠齋藏古目》等。
五、結(jié)語
處于一個探索筆法的時代,縱觀陳介祺的書法,以鐘鼎文字化為己用,書法糅合篆、隸、楷諸體筆意,結(jié)構(gòu)參以金文妙趣,因而具有面目奇特、天機清妙的特色??酌铣讨鞛樽冢云涠ɡ??!爸袖h用筆”“懸肘”“指不動”貫穿于他的書法當(dāng)中。在收藏與傳拓器物方面的成就豐碩,在當(dāng)時備受推崇,直至今日,他的影響也是不可磨滅的??傊?,由于陳介祺對碑版石刻等傳拓的重視和實踐,側(cè)面上也為研究書法風(fēng)格以及創(chuàng)作探索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
【注釋】
[1]崔爾平選編點校.明清書論集·下[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206.
[2]吳云,字平齋,晚年改號退樓,又曰愉庭,精于鑒賞。與陳介祺書信往來于同治十一年起頗多。
[3]陳介祺著,陳繼揆整理.秦前文字之語[M].濟南:齊魯書社,1991(04):218.
[4]陳介祺著,陳繼揆整理.秦前文字之語[M].濟南:齊魯書社,1991(04):247.
[5]侯開嘉.中國書法史新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08):119.
[6]葉昌熾撰,王其祎校點.語石[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12):263.
[7]陳介祺著,陳繼揆整理.秦前文字之語[M].濟南:齊魯書社,1991(04):42.
[8]張小莊.清代筆記、日記中的書法史料整理與研究·下[M].杭州: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出版社,2012(10):643.
[9]楊賓.大瓢偶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1):180.
[10]陳介祺著,陳繼揆整理.秦前文字之語[M].濟南:齊魯書社,1991(04):170-171.
作者簡介:李莉,四川大學(xué)本科2014級書法專業(y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