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一年的時間像跳動的音符,轉(zhuǎn)眼間就演奏完畢。又到了辭舊迎新之際,新年音樂會是樂迷每到元旦春節(jié)時段必選的節(jié)目。聽一場水準上佳、驚喜連連的新年音樂會,不僅能讓人十分滿足地作別舊歲,也能幫助樂迷們帶著朝氣蓬勃的勁頭開啟新一年的工作、生活和聆聽之旅。
上海大劇院近五年來與上海歌劇院合作,在12月30日與12月31日奉獻兩場新年音樂會,一場歌劇選曲拼盤、一場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慣例,深受樂迷們認可,也形成了穩(wěn)定的新年音樂會品牌。指揮家莫斯特執(zhí)棒的2018新年音樂會曾經(jīng)掀起過一股旋風,觀眾們都很難忘,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的樂手們對那次合作也津津樂道。2019新年音樂會的節(jié)目安排新近公布并全面開票,同樣是亮點多多,值得期待。
新年音樂會最大的看點還是指揮。誰受邀來執(zhí)棒,誰的風格及其選曲就是上海大劇院新年音樂會演出魅力的主導(dǎo)。這次來擔綱兩場新年音樂會指揮的是八十一歲的指揮大師尼姆·雅爾維,他可是樂迷們非常熟悉的指揮家,承襲穆拉文斯基與伯恩斯坦兩脈遺風。這位縱橫樂壇、獨具風格的“雜家”,擅長駕馭的音樂風格極廣,從古典到現(xiàn)代來者不拒。他曾大力推廣阿沃·帕特的作品,還堅持發(fā)掘更多不知名作曲家的杰作。與他的兩個同為杰出指揮家的兒子帕沃、克里斯蒂安相比較,老雅爾維更具儒雅風度,經(jīng)驗豐富,總能最高效率地與樂團磨合出華美的音色。
我曾在2014年聆聽過尼姆·雅爾維指揮上海交響樂團的一場樂季音樂會,上半場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經(jīng)典之作《A小調(diào)鋼琴協(xié)奏曲》,擔任獨奏的是青年鋼琴家張昊辰。老少二位藝術(shù)家的合作十分默契,把這首深受樂迷喜愛的鋼琴協(xié)奏曲詮釋得晶瑩輕快。下半場的舒伯特《C大調(diào)第九交響曲(偉大)》則是黃鐘大呂,樂壇老將把這首浪漫時期的重量級交響曲詮釋得流暢完滿。
1999年,尼姆·雅爾維曾率瑞典哥德堡交響樂團來到上海大劇院登臺獻演。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他曾多次來滬,包括2009年指揮荷蘭海牙愛樂樂團在上海音樂廳舉行音樂會等,堪稱“上海樂迷的老朋友”。2017年他因故未能如約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由莊東杰頂替。老雅爾維失約上海的這兩年中,兩位小雅爾維照舊頻頻來滬亮相。2019新年之時,我們可又把他盼來了。
這次尼姆·雅爾維還帶來了愛沙尼亞女高音艾琳娜·娜莎耶娃(Elina Nechayeva),這位年輕的歌唱家也不容小覷。她在近幾年于歌劇和音樂會舞臺上嶄露頭角后,先后參加了多場歐洲重大歌唱比賽,在2018年歐洲歌唱大賽中獲得第八名,部分熱愛聲樂的中國網(wǎng)友追蹤了她的參賽表現(xiàn),認為她的聲音極富穿透力,未來可期。這位歌手將在2018年12月30日的第一場音樂會中亮相,第一首作品就是莫扎特歌劇《魔笛》中著名的“夜后詠嘆調(diào)”《復(fù)仇的火焰》,相信她的演唱將會為新年慶祝帶來一股激情的湍流。法國作曲家德利布的歌劇《拉克美》第二幕中的詠嘆調(diào)《鈴歌》,即《那印度少女何處去了?》也將給娜莎耶娃提供展示其輕松逾越高難度演唱技巧的機會。
第一場新年音樂會下半場將要上演的唱段是奧芬巴赫歌劇《霍夫曼的故事》中的《林中小鳥》、普契尼歌劇《賈尼·斯基基》中非常經(jīng)典的女高音唱段《哦!我親愛的爸爸》以及《波西米亞人》第二幕中的《穆塞塔圓舞曲》,這些曲目將會考驗女高音用聲音詮釋情感的能力,也會一步步將樂迷們的情緒調(diào)動起來。有趣的是,尼姆·雅爾維好像要用一場音樂會講一個故事似的,他選擇了以《培爾·金特》第一、第二組曲揭開音樂會的序幕,并用《阿萊城的姑娘》第一、第二組曲把音樂會推向高潮。這兩部作品都是樂迷們耳熟能詳?shù)模卜浅7现笓]家擅長的風格,用這樣的音樂來感受辭舊迎新的氣氛,可謂熱情有余,更添一分樂觀和積極。
12月31日的第二場新年音樂會是尼姆·雅爾維指揮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上海歌劇合唱團演釋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靶履曷犡惥拧痹谌毡臼亲钇毡?,也最具有群眾基礎(chǔ)的,近年來在中國也廣泛落地,得到了樂迷的認可。不過,這次演奏的是不一般的“貝九”。浪漫主義時期偉大的作曲家馬勒曾為很多名作改編配器,他曾“染指”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布魯克納、策姆林斯基等人的作品。其中,貝多芬的第三、五、七、九交響曲,馬勒都做了配器層面的改動。對熟悉“貝九”,同時也熟悉馬勒的樂迷們來說,哪些地方變了,一聽便知。起初也許并不特別明顯,但隨著音樂的進行,馬勒為本來就飽含熱情與希望的“貝九”帶來的“加成”就越明顯,其戲劇表現(xiàn)力更強,仿佛把人帶到了神話傳說中的樂園。馬勒并沒有寫過歌劇,但當我聽過克里斯蒂安·雅爾維指揮馬勒改編配器版“貝九”的錄音之后,卻似乎在腦海中聽到了那部包涵馬勒藝術(shù)巔峰的“不存在的歌劇”。相信尼姆·雅爾維與上海歌劇院的徐曉英、賈文璇、遲立明、張峰等幾位歌唱家及上海歌劇院合唱團的合作,能重現(xiàn)“站在巨人肩上”、希望與幸福都加倍豐滿的藝術(shù)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