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璐瑤
摘 要:國畫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統(tǒng)稱,包括山水畫、彩墨畫、工筆畫等等。近些年來,國畫山水寫生在千百年的文化環(huán)境發(fā)展中,呈現(xiàn)出了多種派別。人們圍繞國畫山水寫生中的造型與造景進行了大量的探索。本文針對國畫山水寫生中的造型與造景的美學價值、表現(xiàn)特點及具體措施進行探究,供大家借鑒參考。
關鍵詞:國畫;山水寫生;造型;造景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2-0157-01
在國畫山水寫生中,造型指的是由視覺元素所構成的具有某種意味的空間形態(tài)。造景元素的分類可以分為水體、建筑、小品、地形 、植物等類別。而不管是造型還是造景,繪畫者都需要具備深厚的藝術素養(yǎng),結合不一樣的山水景致,進行藝術化的歸納和分類。
一、國畫山水寫生中的造型與造景的價值含義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說道:“有造境,寫境,此理想與寫實派之所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要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在造型中,畫家只有按照自己的理想,描繪出理想的生活圖景,才能夠創(chuàng)造出一幅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造型與造景的區(qū)別,可以通過寫生創(chuàng)造這一過程體現(xiàn)出來。主要分為寫景、寫實、寫意這三個部分。南朝謝赫在六法論中提到“傳移模寫”即是向傳統(tǒng)、經(jīng)典學習。在學習中國畫的過程中強調臨摹的實踐意義。而通過寫生,畫家能夠借助于實物臨摹的形式,在畫面中融入更多的繪畫技法。通過對繪畫對象的深入觀察,吸收山水寫生的創(chuàng)造源泉。通過對真實景物的實景創(chuàng)造,加深鍛煉繪畫者描繪實物的能力和方法。第二步,要在掌握第一步寫實寫實的基層上,對景物不做如實的描摹,而是結合繪畫者的創(chuàng)造技法和精神本質,創(chuàng)造出“寫意不寫實”的山水創(chuàng)作。第三步,要進行更高層次的實踐,要在具體的實踐中融入畫家本人對山水繪畫的切身感受和深刻體會。
二、如何增進國畫山水寫生中的造型與造景
1.造型與造景的形式美感。林風眠在《東西藝術之前途》中指出:“東方藝術形式傾向于主觀的一面,其形式藝術具備相當?shù)膬r值”。在國畫山水寫生中,造型與造景也應該具備深刻的形式藝術。筆者認為要想研究造型與造景的美感,繪畫者首先要從宋朝的理法、志趣上進行研究,從宋代小幅的扇面、頁冊開始臨摹練習。要在構圖形式上,體現(xiàn)全局性和整體性的特點。宋代山水國畫講究“格物”,因此畫家就要針對畫面中的承轉結合,體現(xiàn)山水繪畫豐富的氣韻和意境。在繪畫的過程中,繪畫要結合自身的經(jīng)驗,保持中國山水畫的繪畫精髓。其次,要在山水繪畫的研究過程中,保持深厚的哲學思想。要在作品中傳遞有深刻的意境。要結合《芥子園畫譜》《山水基礎技法》《百石圖譜》等入門書籍,清晰深刻的分析各家山水畫的構成特點,從山水繪畫技法、構圖、筆法、墨法、色彩等形式,實現(xiàn)從遠到近、從主到次的造型。
2.山水國畫中的顏色造型。清朝劉松年在《頤園畫論》中寫道:“作畫應該從水墨起手,如墨能分五色,賦色制作更加容易”。在造型、造景的構建下,傳統(tǒng)國畫中畫色的豐富、協(xié)調會使山水國畫的藝術風格更加鮮明。例如,在山水國畫上,一棵樹、一塊石頭、一條水文,其顏色都應該符合“黑白灰”的顏色協(xié)調美感,對于有把握的地方可以直接采用重墨,顏色更加濃烈厚重。反復多遍加深墨色的濃烈程度。作者應該根據(jù)畫面的實施效果,決定具體的墨法和顏色。如攢三聚五法、介子點、菊花點等等。要根據(jù)輸液的疏密、色彩、陰陽,從而記錄出更加奇特的山石樹木。在顏色和光影的構成下,加強顏色造型的實施力度,從體現(xiàn)繪畫的寫實,構建完善和諧的山水繪畫形式。要將墨與色高度統(tǒng)一起來,體現(xiàn)出更加濃郁的繪畫個性。使顏色和國畫中的一山一水相互依托,使畫面體現(xiàn)“以色助墨光,以墨顯色彩”。正確處理顏色、墨色之間的虛實關系,增加了山水墨色的韻味性。要從臨摹中學到的經(jīng)驗,擴大到山水形狀、紋理結構,并結合景物的角色位置、比例關系,構建一個具備深厚審美價值的造型與造景法則。使山石的脈絡、樹木的形狀、景物的布置更加符合畫面的效果。
3.山水寫生中的造型與造景。潘天壽曾經(jīng)說過:“吾國繪畫以線為基礎”。在山水寫生中的造型與造景藝術上,線是中國繪畫的靈魂,也是最基礎的語言構成形式。線的出現(xiàn)即是畫家的主觀創(chuàng)造,而是對形體不同質線條感的具體體現(xiàn)。通過不同層次的線條皴法,能夠表現(xiàn)出山水造型與造景所體現(xiàn)出來的氣質、神態(tài)。通過采取散點透視等形式,構建多視點的二維空間。重在寫意傳神,并且不拘泥于具體物象的形勢。而是要以情造景、隱因心造景,創(chuàng)造出一個“移生動質,變態(tài)不窮”的藝術空間,例如,宋代畫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卷》,作者通過對千山萬壑、層巒疊嶂、煙波浩渺的造型歸納,融入了“均衡性性”“三角形”“對比性”等構圖概念,使這幅山水作品呈現(xiàn)出和諧統(tǒng)一的藝術美感。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國畫山水寫生中,繪畫者要通過明暗、透視、色彩等不同的構成方法,理解山石形態(tài)、樹木規(guī)律,掌握國畫山水筆墨造型、造景的表現(xiàn)方法。增強繪畫者自身的藝術能力。尤其是要結合國畫山水臨摹、寫生、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深刻了解國畫山水寫生中造型與造景的價值深度,著重梳理中國山水畫的歷史脈絡,了解和掌握各朝各代的主要特點和風格、流派。通過造型與造景的相互融合,使畫面中的石體、水體、植物以更加優(yōu)美的表現(xiàn)形式浮于畫面之上。
參考文獻:
[1]袁躍奇.筆墨造型論[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1(07)
[2]陳輝.筆墨當隨造型[J].美術觀察,2009(02).
[3]馬援.造型 境界 筆墨談[J].美術報,2008(02).
[4]王雪峰.山水畫臨摹與寫生創(chuàng)作[M].上海:美術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