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群鳳 梁揚鄧
[摘要]文言文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文言語言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教學有其固有規(guī)律。文言文教學要做到“文”“言”融合,需重視文本理解,回歸文言文教學的本真;重視文言積累,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能力;重視人文探討,彰顯文言文人文的光芒。
[關鍵詞]文言文;文本理解;文言積累;人文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7)31000802
從教二十多年,輾轉幾所學校,筆者仍在農(nóng)村中學工作。新課程改革以來,文言文教學發(fā)生了可喜變化,但筆者仍深感困惑:
據(jù)筆者調查發(fā)現(xiàn),農(nóng)村中學大多數(shù)學生沒信心學習文言文,更談不上喜歡了。不少學生質疑“科代表整天叫我們讀文言文,學習文言文有什么用呢?將來我們又不做考古學家”。
是什么讓越來越多的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產(chǎn)生厭惡感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與許多教師的文言文教學有關。一方面多數(shù)教師的教學模式僵化或方法陳舊——首先介紹作品、作者等文學常識,不管與課文內容相關與否;然后齊讀文本后正音、斷句,落實字詞,串解文意;接著概括思想內容、寫作特色;最后講解練習。另一方面少部分教師則走向極端,拋棄文本語言,架空分析文章,探討文化價值,學生云里霧里。長此以往,充滿藝術魅力的入選教材的經(jīng)典文言作品,也吸引不了學生的興趣。
文言文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文言語言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教學有其固有規(guī)律。有“言”無“文”、有“文”無“言”和“言”“文”割裂的教學現(xiàn)象都是違背規(guī)律的做法。那么,文言文教學怎樣做到“文”“言”融合呢?下面,筆者就自己的聽課、議課實踐談談看法。
一、重視文本理解,回歸文言文教學的本真
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詞句的任意堆砌。故其教學首先要把它當文章來讀,否則,入選教材的許多文質優(yōu)美的經(jīng)典文言作品就會被拆散,其藝術魅力就會無形流失,既談不上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也不能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又怎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呢?
文言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文本理解,但重視文本理解不是要求教師句句落實地串講。在一次教研課上,我校龐老師授課《燭之武退秦師》的流程為:簡介作者作品(詳講史書體例,學生資料有解說);介紹背景(扯得太遠);解題;快速閱讀后注音及糾正;全班齊讀文本之后,據(jù)資料落實字詞和串講。一節(jié)課還沒進入文本理解就下課了。這明顯是“目中無人”的做法,這分明是有“言”無“文”或者“言”“文”割裂的課型。授課者總想把自己認為重要的全講給學生聽,違背了學生主體的理念,把文言文的魅力和學生的興趣都講沒了。
筆者認為,作為千古流傳的敘事名篇《燭之武退秦師》,授課時應考慮三個內容:領略燭之武臨危受命紓國難、動情曉理退雄兵的誠臣形象——忠義品德和外交才華;通過反復誦讀,欣賞和借鑒敘事藝術的簡潔之美;培養(yǎng)學生提要鉤玄的閱讀方法。
從重視文本理解角度來說,不妨設計下列問題:
1.燭之武為什么要退秦師?(秦晉圍鄭)他是何許人也?(鄭國百姓)
2.晉、秦兩國為什么圍攻鄭國?(“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3.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的?(“吾不能早用子……子亦有不利焉”)
4.燭之武是用哪些事實和事理說服秦伯退兵的?(燭之武勸說秦穆公的一段話)其中哪一點最關鍵?(“闕秦以利晉”)
5.晉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以亂易整,不武”)
引導學生逐個問題探討時,讓學生回歸文本尋找相應的關鍵詞句來整合、佐證;玩味關鍵詞句時,遇到閱讀理解的語言障礙,可通過個別讀、齊讀或范讀等反復誦讀涵詠,還可通過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的形式,適時反問和點撥,將問題一個個地解決。比如第1個問題,在揭示中心事件的同時,既可落實“退、師”實詞,又可以復習舊知(曹劌形象)遷移新知的對比方法,引導學生初步感知燭之武的愛國形象;第2個問題,可落實“以、其、貳”實虛詞及狀語后置的句式,又可以滲透有關歷史背景——背景沒必要千篇一律放前面來講;第3個問題,既可落實“是、之、然”,又能進一步深入理解燭之武這個人物形象臨危受命的愛國精神……
這樣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其實就是以“文”帶“言”、“文”“言”融合的過程——不僅完成了文本理解的任務,而且對“言”的處理也取得逐個擊破、化整為零的教學效果。如此才還原了文言文教學的本真。
二、重視文言積累,培養(yǎng)文言文閱讀的能力
重視文本理解,并不否認重視文言積累,但是重視文本理解不等于文章架空分析,重視文言積累也不等于孤立的字詞訓練,更不是古漢語知識的系統(tǒng)學習,培養(yǎng)學生掌握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才是文言文教學的主要目的。
又在一次教研課上,我校徐老師上《寡人之于國也》的流程為:(一)解讀題意引入新課;(二)簡介孟子及文體;(三)檢查預習——讀準字音、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四)朗讀課文完成思考題——梁惠王提出什么問題(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是怎樣分析此問題的(五十步笑百步),孟子是如何解決此問題的(養(yǎng)民教民),教師總結“行王道,施仁政”;(五)孟子是如何勸說梁惠王接受自己的主張的,請從修辭入手分析(比喻說理:五十步笑百步,形象生動。層層鋪敘,排比說理:“不違農(nóng)時……材木不可勝用也”,氣勢磅礴);(六)孟子的性格:
聰明機智、愛國重民、肩擔天下的政治家和論辯家。
徐老師的課,在處理“言”與“文”的關系時,簡單地“言”加“文”,將兩者割裂開來,存在著僵化現(xiàn)象:第三步屬文言積累層面,但為孤立的字詞訓練,因為她只按學生資料《新課程學習與測評》的知識點去講解;第四步屬文本理解層面,但為文本的架空分析,因為她不讓學生回歸文本,只按照自己事先備課的思路授課。這樣,“言”的積累就顯得枯燥無味,學生也沒興趣,因為它脫離了具體語境。另外,沒有了“言”的基礎,沒有了文言的語感,“文”的解讀就顯得步履維艱。
因此,文言積累一定要遵循從“文”的語境中來解決“言”的問題的規(guī)律,要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文”的語境去理解“言”的能力。另外,作為文本理解的“文”也不是強加到“言”上去的,而應該從“言”內體現(xiàn)出來,不能如此地架空分析。在整體閱讀中積累,在文本理解的過程中積累,才是文言文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教師要按照第一點的做法著力培養(yǎng)學生這種文言文閱讀的能力。
三、重視人文探討,彰顯文言文人文的光芒
重視人文探討是新課改要求,但它不是架空的文章分析,而是文言、文章、文學和文化四者的融合和統(tǒng)一?!八奈摹比诤希梢詮淖衷~入手,可以從誦讀入手,可以從關鍵詞句的理解切入,可以從文本的語言特點切入,也可以通過豐富的學習活動達到四者的統(tǒng)一。如:
學習蒲松齡的《狼》,可以抓住關鍵句子“狼亦黠矣”“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及其中的重點詞語“亦”“耳”來玩味小說的主旨和狼的形象。作者能恥笑狼狡詐,源于其贊賞屠夫敢于、善于斗爭。你如果詳細了解蒲松齡的生平經(jīng)歷,那么也許能體會到作者其實笑得并不輕松——無法改變現(xiàn)實的他,不得不讓屠夫來實現(xiàn)自己美好的愿望罷了;一“笑”之字,寄寓了太多的愛恨悲喜呀!
學習《觸龍說趙太后》,為了讓學生對申明大義、堪稱女中豪杰的趙太后形象有更豐滿的認識,可引入她曾說過“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的這句至理名言,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趙太后不僅是一個掌權者,更是一個母親。
通過人文探討,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到古人的命運遭際、心理情感和靈魂世界,讓學生得到精神的熏陶和人文的教育,發(fā)揮語文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審美與探究能力的發(fā)展。
總的說來,“以文帶言”和“以言帶文”都是“四文”融合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的處理方式,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風格,在不同的時段,面對不同的學生,針對不同的內容,靈活采取不同的方法,但最終都要服從教學內容和學生主體。其實,積累文言知識,重視文本理解,借鑒寫作方法,提高文學素養(yǎng),獲得文化熏陶都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內容,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是文言文教學的根本追求。
(責任編輯陳劍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