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凱慧
摘 要:縱觀文學體裁的發(fā)展,似乎總是在朝代的更替之下發(fā)生著轉變。無論是先秦的詩歌興起,還是唐詩、宋詞、元曲的相繼出現并迅速形成一股明顯的創(chuàng)作潮流,除去時代因素,筆者認為與作者、讀者與作品本身也有著一定的對應承接關系??梢哉f,正是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紛繁多彩的文體薈萃。
關鍵詞:文學體裁;時代;作者;讀者;作品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2-0004-02
縱觀中國古代文學史,我們不難發(fā)現在歷朝歷代的文學載體方面有著一個不約而同又鮮明的規(guī)律——文體與朝代的對應驚人的整齊。先秦的諸子百家,秦漢的辭賦,魏晉南北朝的駢文,唐朝的詩,宋朝的詞,元朝的曲及話本,明代的戲曲和小說,清朝各種文體皆有流行,文學作品種類浩繁。文體與朝代如此規(guī)整地對應在世界歷史中似乎也實為罕見。這種規(guī)律的出現并非偶然,其背后定是與古代社會的進步與變遷等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艾布拉姆斯認為,文學活動不僅僅由某個單一要素構成,也不是某幾個要素的簡單的排列組合,而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讀者四個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四個要素在文學活動整體中不是彼此孤立或靜止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存在的,它們可以說構成了一個渾然一體的系統(tǒng).文學活動正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讀者構成的一個螺旋式的循環(huán)結構。
一、文學體裁的時代進階
如果從歷史的線性發(fā)展來看,社會制度的變化、王朝的更替、生產力的變遷都是文學活動產生的時代背景,如早期的詩歌即是從當時占卜活動中的卜辭以及耕作、祭祀活動中提煉出來的。由于生產力的落后,素材資源的匱乏以及信息傳播速度的緩慢都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流行文體的篇幅。這個時代的文學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先秦時代社會的歷史和現實,內容生活化,感情真摯,風格淳樸,為我國詩歌優(yōu)秀的現實主義傳統(tǒng)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伴隨著詩歌的逐漸規(guī)范化,也標志著先秦詩歌從口頭到書面、從民間到宮廷的完成,同時也實現了先秦詩歌從集體創(chuàng)作到個人創(chuàng)作的過渡。發(fā)展至秦漢時期,辭賦與秦漢時大一統(tǒng)的政治局面相適應,以大為美,揚厲鋪張一時間成為風尚。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相適應,使得秦漢文學失去了先秦文學的生動活潑與多姿多彩,而形成格式化的,凝重呆板的風格。注重形式美,大量運用鋪敘手法,排比林立,韻散結合,更加烘托出大一統(tǒng)的政治環(huán)境。
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局面又出現了明顯的轉變。朝代頻繁的更替使得士人紛紛走上政治舞臺,九品中正制的建立使得門閥、士人成為社會的主人。由于擺脫了強有力的文化政策束縛,文學文體發(fā)展也變得相對自由。加之文人個體人格精神的自我覺醒也孕育了文壇的絢麗多彩。他們將諸多情感轉化為文學的形式加以呈現,因此帶來題材與風格的多姿多彩,形成了駢散化的文體形式。 唐代接著在魏晉南北朝駢賦詩化的方向發(fā)展,因而詩歌也不斷成熟,隋唐的再次大一統(tǒng)造就了安定的社會條件,隨著科舉制的出現,士人壟斷知識的情況得到了改變,大量寒門弟子有了讀書學習的機會,使得創(chuàng)造范圍進一步擴大,詩歌之風興起。進入宋代之后,由于統(tǒng)治者對士人的優(yōu)渥,再加上市民經濟的發(fā)展,各種商業(yè)娛樂活動興起,唱詞作為一種平日的消遣也快速興起,外加唐詩的鼎盛出奇使宋人在此基礎上發(fā)揚創(chuàng)新的空間變得非常局限,因而詞被越來越多的文人所關注。宋詞的創(chuàng)作風格呈現出的自由化,也體現出了當時的高度繁榮的社會經濟形勢。
在詞曲藝術的發(fā)展基礎上,流行的文學形式不斷變得通俗,有趣,文化不斷下移。元代少數民族統(tǒng)治者實行高壓統(tǒng)治,不重視科舉,南宋遺民受到歧視,文人入仕的機會很少,就更加把注意力放在了下層,所以元曲話本等藝術形式流行了起來。這個時期的文學形式變成了文人的消遣以及文人社會地位的體現。明朝以降,科舉的八股制度嚴格限制了散文的創(chuàng)作,文人寫作不僅從形式上,而且在內容上受到了限制,因而在元代話本基礎的拓展之上,小說文體開始得以興盛,語言更加靈活通俗,同時也表現出了平民化走向。此外,明朝作為早期資本主義的萌芽時期,小說被轉化為商業(yè)產品,利益的驅動也使其更加流行,因此廣泛傳播的話本、小說成為這個時期的主要文學形式。 發(fā)展至清朝,統(tǒng)治者推崇儒家思想,程朱理學成為當時主要的思想形態(tài),同時大興文字獄,大量存書被燒毀。在如此高壓的文化氛圍下,學者無法自由創(chuàng)作,紛紛掉頭轉向典籍文獻研究等相對安全的學問。與此同時民間復古思潮和維新思潮相互交替,所以各種文學形式都爭相出現,甚至清詞(納蘭詞代表)也出現了詞的中興。小說發(fā)展也日臻成熟,《紅樓夢》的經久不衰就是最為明顯的例證。
二、作者與文體的演變
若從作者自身來考量,作家群體的身份由于受時代影響,士人多喜歡寫散文駢文來上書君主,稱述政見;士子、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必然會熱衷于科舉所推崇的文體形式;而以寫作謀生的文人則會傾向于娛樂大眾的小說,話本等。同時身份不同,題材也不同,適合表現題材的文學形式也會受到選擇。
先秦時期作家群體非常廣泛,這個時期文學創(chuàng)作者主要是各行各業(yè)中的勞動人民,創(chuàng)作手法較為多樣。到了秦漢時期文學的創(chuàng)作者在大一統(tǒng)政治的影響下變?yōu)榱松鐣木?,完成了集體創(chuàng)作向個人創(chuàng)作的轉變。作家群體開始為統(tǒng)治者服務,散文的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評論時政,風格樸實峻拔,議論酣暢,無論是李斯的《諫逐客書》、賈誼的《過秦論》無不大氣磅礴,氣勢恢宏,即便是以感情細膩的司馬相如的《長門賦》也是從內而外散發(fā)著一份宏大。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是典型的亂世文學,作家們既要適應戰(zhàn)亂,又要適應改朝換代,一人前后屬于兩個朝代甚至三個朝代的情況很多見。敏感的作家們在戰(zhàn)亂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運的難卜,禍福的無常,以及個人的無能為力,從而形成文學的悲劇性基調,以及作為悲劇性基調之補償的放達,后者往往表現為及時行樂或沉迷聲色。這種悲劇性的基調又因文人的政治處境而帶上了政治的色彩。許多文人也會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斗爭而遭到殺戮,如孔融、楊修等;還有一些死于西晉末年的戰(zhàn)亂之中,如杜育、摯虞、等。在這種情況下,文學創(chuàng)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題,這就是生死主題、游仙主題、隱逸主題。endprint
隋唐時期科舉制度建立,作家的隊伍得以擴大,許多作家都來自中下層地主階級,生活上都經歷過不同程度的磨煉,因此他們對社會情況、人民生活都比魏晉六朝那些上層文人更為熟悉,思想感情、精神面貌也比他們更加充沛深厚?!氨橛^百家”、“好語王霸大略”、“喜縱橫任俠”成為唐代許多文人共同的風尚,儒家的仁政思想,對杜甫、白居易等現實主義詩人的創(chuàng)作有明顯的好影響,道家蔑視禮法,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思想,在李白等浪漫主義詩人的作品里也煥發(fā)了光彩。此外佛教的流傳,除對王維等作家的思想有影響外,對駢文及其他講唱文體也有很大的作用。
三、讀者與作品的雙重變奏
除此之外,從讀者角度來看,讀者是誰,文學內容就偏向誰,而更適合表現該內容的文體就相對流行。先秦時期,原始文學呈現大眾化集體化的受眾,這個時期的文學更加樸實。唐宋詩詞作為文人之間娛樂消遣的作品,他們的取材更加自由,題材更加廣泛。明清時期,這個時期市民階層遠超前代,作品面向大眾,因此小說話本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從作品自身來看,一個時期的作品本身也會影響該時期的流行趨勢,以唐詩為例,好的作品層出不窮,在意境、取材上前人沒有充分發(fā)展,唐詩發(fā)揮空間大,他們在前人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出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從而更加帶動了人們去品鑒追逐。而到了宋朝由于創(chuàng)新空間小,宋詩的優(yōu)秀作品沒有像唐詩那樣大放光彩,因而人們將視野轉向了新的文體,進而產生了宋詞。同樣元曲也是在唐詩宋詞沒有了創(chuàng)新空間的情況下產生的。同時,文學自身的發(fā)展也存在一個發(fā)展周期。文字語言的成熟需要有一個過程,因而文體的發(fā)展也需要一個過程,文,詩,小說等的出現都有前人的鋪墊,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出現駢文散文詩化,五七言詩體也開始流行,但是尚處于在孕育時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到唐朝發(fā)展成熟,便使唐詩這個成果凸顯。這個過程像一個拋物線,有高峰也有低谷,在適當的條件下,這種高峰出現,也就造就了一個時代文學的輝煌。正是因為文體的不斷推演所造就出的一批批寶貴財富,才使得中國文學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態(tài)勢,同時也為中國當代文學匯入世界文學大潮奠定了基石。
參考文獻:
[1](美)M.H.艾布拉姆斯.鏡與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陳劍暉.中國文體研究的演變、特征與方法論問題[J].福建論壇,2012(10).
[4]張慕華.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J].文史哲,2013(10).
[5]何鎮(zhèn)邦.文體學與中國當代文體學的建設[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0(03).
[6]熊江梅.六朝文體思想研究[J].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