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詩瀾
《澄觀樓法帖》研究(上)
盛詩瀾
一段令人羨慕的文化交流史。
《澄觀樓法帖》共四卷,系清代無錫蕩口華氏所刻家族私帖。帖中主角為明代無錫華氏通四支第十六世華世禎(1482—1566),字善卿,號西樓,人稱湖橋生。少從王鏊學經(jīng),補博士弟子,以才藻見推??烫褮垞p不全,現(xiàn)藏無錫蕩口華氏老義莊。無錫博物院藏《澄觀樓法帖》拓本四冊,為周道振先生1987年所捐獻。根據(jù)第一冊所存原帖第一、二卷目錄,與拓本中的實際內(nèi)容微有不同,說明此帖曾經(jīng)散失,現(xiàn)存四卷已不完整。
《澄觀樓法帖》并非由一人一時刻成,而是華氏幾代人共同輯刻的成果。清康熙年間,華氏通四支第十九世華慶遠將其先祖華世禎所得吳中文人學士題贈《群賢余韻》及華世禎手抄《湖橋題詠》兩卷摹刻上石。卷后有嚴繩孫書于康熙五年(1666)的跋,以此推斷,華慶遠刻此二卷也當在是年。后來華慶遠又搜集到文徵明父子寫給華世禎的手札數(shù)通,附刻于第二卷后。清乾隆戊申五十三年(1788),華氏后人華瑞清又集得文徵明父子數(shù)札,與華慶遠所刻手札并成第三卷;另刻蘇東坡詩成第四卷,集成《澄觀樓法帖》??坦閰强ぷT芳洲。該帖《叢帖目》《中國書法大辭典》均未收錄,因為從書法的角度來看,吳門諸賢所留墨跡較多,本帖所集一行、數(shù)行不足為奇;而華世禎本人既未入仕,也不是什么著名書家,其墨跡也不受人重視。事實上,華氏后人刻《澄觀樓法帖》的目的本來也確實與書法藝術無關。而不論這個目的是帖中華慶遠所說的“以表高王父老耄而惓惓于師友如是”,還是華瑞清所稱“猶想見先人之遺澤”①,客觀上都通過對當時先賢名流所書詩作、題識和手札的收集和集中展示,為我們清楚再現(xiàn)了明代中期無錫華世禎與蘇州等地名輩雅士之間往來酬唱的交游之盛,并成為今人研究明代中期蘇錫兩地文化活動非常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據(jù)周道振先生所捐贈拓本四冊,《澄觀樓法帖》的主要內(nèi)容如下。
第一冊《群賢余韻》,以吳中士人為華世禎所題詩跋摹勒上石。根據(jù)詩作的內(nèi)容來看,主要為觀賞華氏家藏《芝石圖》有感,以及慶賀華世禎六十、八十大壽而作。明成化壬寅(1482),隱士濮桓為華世禎的祖父東郊先生繪《芝石圖》,祝賀其四十歲得孫。冊中濮桓行書七古一首亦作于是年,即華世禎出生之年。其后依次有徐禎卿行書七絕并識、鄒炫行書七絕、唐寅行書七絕、都穆行書湖橋詩七絕寄善卿、文徵明行書七絕致善卿、祝允明草書七律贈西樓、張寰行書偕友過湖橋訪西樓七律、文徵明隸書善卿病起過敘賦贈七律、王穀祥行書壽西樓七律、許初行書答西樓五律、文徵明草書西樓六十生子七絕、文徵明行書贈西樓七律、彭年楷書壽西樓七律、許閏楷書壽西樓七律、文彭草書題《芝石圖》五古、文嘉楷書題《芝石圖》七絕二首、吳子孝行書答西樓七律、文震孟楷書題《芝石圖》七絕二首并跋(書于天啟甲子1624年,此時華世禎早已去世,文震孟顯然與華世禎的后人仍然保持著親密的關系)。末有華慶遠隸書題識。
圖1
第二冊《湖橋題詠》,以華世禎本人所抄錄當時名士訪贈倡和諸作上石,小行草書,共九十八行。其中除祝允明、徐禎卿、唐寅、文徵明等吳中四才子詩作以外,另有陳白陽、朱存理等名士詩作。卷后有文柟小楷跋、顧苓隸書跋、孫竑禾楷書跋、嚴繩孫小楷題(書于康熙五年1666年)、華渚行楷跋、華慶遠楷書跋、華廷器小楷冒雨尋菊序以及華慶遠小楷兩跋。
圖2
第三冊以華慶遠、華瑞清所集文氏父子手札上石,包括文徵明行書惠茶帖、仙棹帖、南還帖、承惠新稅帖(上述幾札均款致善卿),文徵明行書遲局帖、舉小兒殯帖(均款致西樓),文彭行草涼薄帖、履任帖(均款致西樓),文嘉行書疽發(fā)帖(致西樓)。后有華瑞清小楷跋(書于乾隆戊申1788年)、李曜行書跋、華汾行書跋、吳文瀚小楷跋。
第四冊刻蘇東坡詩帖,包括《秋牡丹詩》十六首及《夜坐》《西山玩月》《朔風》數(shù)首。后有柯九思隸書跋及王守仁行書題識。書與跋皆偽。
圖3
《澄觀樓法帖》并非專門的書法刻帖,刻帖者也并無展示書法藝術的目的,但在客觀上,刻帖確實完好保存并集中展示了眾多前人的書法墨跡。如第一冊《群賢余韻》中所收,皆當時吳門士人作品。華世禎從王鏊(1450—1524)受經(jīng),打下了良好的文學基礎。他以一介布衣與吳門士人游,其主要活動之一即是醉吟山水,詩文唱和。故華世禎所藏吳門士人作品,實際上就是他們之間往來唱和的詩作。從中,一方面可以看到彼時文人的詩藝文采,另一方面也可視之為抒寫心靈的書法作品。這些唱和詩文于書寫者而言,只是不經(jīng)意的日常書寫,但卻忠實反應了文人們彼此之間的情誼和一時一地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體現(xiàn)出其他墨跡本所無法替代的意味。
(一)文氏一門作品
收入《群賢余韻》的吳門書畫家作品,尤以文徵明一門為最多,這些詩文是文、華兩大望族世家數(shù)代文化交流的見證,其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都不可小視。其中,文徵明抄寫詩作六篇,釋文如下:
圖4
了知無喜到貧家,何事寒燈夜夜花?萬一故人明日至,小窗汲井預煎茶。徵明上善卿契家。(行書,圖1)
相逢相別歲更新,白發(fā)依然舊日人。會晤闊疏緣病困,交游淪落轉(zhuǎn)情親。共談往事如春夢,幸已投閑謝世塵。老大花前能幾醉,十分無厭酒行頻。善卿病起過敘賦贈。徵明。(隸書,圖2、圖3)
眉宇依然發(fā)有絲,風流只是少年時。金蘭結好已再世,玉樹相看又一枝。西樓六十生子,喜而賦之,徵明。(草書,作于1541年,時文徵明七十二歲,圖4)
喜君今及古稀年,我老仍居十載前。白發(fā)交游今有幾,青山行樂且隨緣。好拋世事浮塵外,僅有光陰杖履邊。莫把窮愁消病骨,人生強健即神仙。徵明肅拜祝西樓尊契。(行書,作于1550年,時文徵明八十一歲,圖5)
圖5
家貧仍好客,湖上每相留。犬吠柴門靜,鳥啼花徑幽。齋心惟淪茗,縱目且登樓。萬物都無累,蕭然一白頭。寫似西樓老兄。(行書,圖5、圖6)
總角周旋到白顛,一回見面一欣然。祖孫繼好兼三世,道誼相看重百年。歲月吟蹤書卷里,江湖燕笑酒尊前。喜修故事煩□□,為寫新詩續(xù)舊編。徵明似西樓賢友契家。(行書,圖6、圖7)
文徵明長華世禎12歲,在吳門書家群中,以他與華世禎交往的時間最長。文、華去世后,兩家的后裔仍繼續(xù)交往,有通家之誼。華世禎雖出身富饒,但因其好客,至中歲已轉(zhuǎn)困頓。文徵明所寫詩中“莫把窮愁消病骨,人生強健即神仙”“家貧仍好客”等句,亦透露了這一信息,而兩人的情誼依舊。文徵明所書詩作并不完全都是他本人的作品,如“家貧仍好客”五律,就是抄錄華察的詩作。此詩收入華察《巖居稿》卷三,原題《過善卿兄宅》。②六篇詩作中,“相逢相別歲更新”一詩用隸書寫就,值得一提。文徵明各體皆能,其隸書在三十歲左右已很成熟,但存世的隸書作品并不是很多?!吨袊鴷ㄈ?0)》文徵明卷中收其楷書和行草書作品最多,隸書只收一件,乃其三十一歲時所作《康里子山書李白詩卷隸書跋》?!冻斡^堂法帖》所收這件隸書作品是小幅,用筆結體都老到精美。從刻帖來看,其隸書似取法《禮器》《曹全》為多,溫潤雅致。結體端雅優(yōu)美,波挑之筆態(tài)勢優(yōu)美,橫勢鮮明,豎筆則稍乏筋骨。文徵明的另外幾首詩均用行草,篇幅不大,信手揮灑,不計工拙,很見書寫時的放松和隨意??峙略魇菍懺谌粘=煌{札之上,并無一點拘謹和巧飾,放在文徵明的作品集中,也可算得上佳作。
圖6
文彭(1498—1573)年紀比華世禎小,而所書卻十分隨意,說明兩人關系不一般。帖中收其行書三段,釋文如下:
湖橋西去滿園花,八十年來樂未涯。道誼交游已三世,長情誰得似君家。奉壽西樓世契長兄先生,通家弟文彭拜。(行書,作于1561年,時文彭六十四歲,圖7)
圖7
高陽已索鄙言,茲同石帆更賦二十八字,想兄不厭重復也。彭又拜。(行書,圖8)
惟兄少曠達,八十今尚存。五十未有子,今也抱諸孫。天地本無私,此心時一擬。與君三世交,知君道義敦。再睹芝石圖,文獻珍玙璠。愿茲縱云仍,世世期無諼。文彭。(行書,作于1561年,時文彭六十四歲,圖9)
從詩句口吻來看,文彭與華世禎關系親密,交往隨便。關于文彭書法,普遍認為才情甚高,詹景鳳云:“篆分真行草并佳,體體有法,并自成家。不蹈父跡,才似勝之,工力遠不及父?!薄犊煊晏冒稀吩疲骸熬觳蝗绺?,而蕭散之氣則遠過之。”③觀帖中作品,其放縱蕭散之處確實勝過其父。如首詩中“家”“壽”兩字,墨色濃重,“壽”的字形大大夸張,落款則草草為之,殊不講究,而極具個性。
文嘉(1501—1583)比華世禎小二十余歲,而仍交好,以兄弟相稱。其壽詩亦有特色,釋文如下:
圖8
奕世通家義□親,相思愧我來閑身。風流作達黃金盡,湖海交情白發(fā)新。老去尚余三畝宅,朝來已是八旬人。春風好進長生酒,世事悠悠莫更論。奉壽大老西樓長兄,弟嘉。(行書,作于1561年,時文嘉六十一歲,圖8、圖10)
歲在壬寅(1542)賀得孫,再經(jīng)辛酉(1561)畫仍存。還將此畫□□□,不獨身尊道亦尊。松柏凌寒飽霜雪,芝蘭□□□璆琨。莫驚世瑞能歸璧,和順從來聚德門。通家弟茂苑文嘉。(楷書,作于1561年,時文嘉六十一歲,圖11)
文彭和文嘉兩人的壽詩都是賀華西樓八十歲所作,即書于1561年。文氏父子三人中,以文嘉書法最為細弱,但王世懋云:“休承晚年書奇進,幾不減京兆?!雹?561年文嘉已六十出頭,可算晚年。其“奕世通家”七律行書,用筆勁爽明快、老練瀟灑,早年那種纖細的筆道已不見。其中不少筆畫還有枯筆,“馀”字的右邊尤其寫得蒼澀有力,不亞于文彭之書。
圖9
天啟甲子(1624),文徵明的曾孫文震孟再次題《芝石圖》,云:“白齋年兄家傳《芝石圖》,家二祖俱有題詠,若伯虎、昌穀諸公,亦皆一時名流也。此圖在他人猶為奇珍,況于華氏為兌戈和弓者乎!文章翰墨能使人清,能使人重,所謂故家望族,正不徒以簪纓奕葉而已。天啟甲子端午,文震孟敬題?!蔽恼鹈希?574—1636),字文起,號湘南,為天啟二年(1622)狀元。官至東閣大學士,與溫體仁不協(xié),被劾落職。文震孟書法典雅溫潤,清遒流暢,在當時就極受推崇,書名不下其曾祖。帖中所收這件作品為小楷,筆法精嚴,確乎清雅端麗,氣息流貫。
(二)其他吳門名家作品
徐禎卿(1479—1511),字昌穀,一字昌國,吳縣人,與唐寅友善,薦于沈周、楊循吉,由是知名。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以貌寢不與,授大理寺左寺副,會失囚,貶國子監(jiān)博士,卒于京師,年僅三十三歲。徐禎卿與唐寅、文徵明、祝允明號“吳中四才子”,工詩,論者以“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lián)P州樹樹花”為警句?!读谐娂鳌吩u其詩:“標格清妍,摛詞婉約,絕不染中原傖父槎牙奡兀之習,江左風流,故自在也?!雹菪斓澢涫攀垒^早,存世書跡極罕,明人王世貞說:“徐博士禎卿以詩甲海內(nèi),而書極少,不多見……行筆遒雅,一時在文、蔡間?!雹蕖吨袊鴷ㄈ罚?9)明代名家二卷僅收其詩札一件。在《澄觀樓法帖》首冊《群賢余韻》中,收徐禎卿詩一首并跋:“秀土茂靈草,高門多雋才。焚香對紈障,芳氣襲人來。此幅乃濮隱士為東郊華君贈者,蓋東郊始生孫時也。孫名世禎,生二十余年予始獲通交,而二翁之亡久矣。偶覽圖繪,為之愴然。世禎積學好古,信偉器也。今觀濮君之作,則其頭角之征,蓋自初生而已然乎?正德改元(1506)五月望,禎卿?!毙斓澢浔热A世禎大三歲,題詩時剛考中進士不久,而華世禎則功名全無。此時兩人相交不久,徐即稱贊華“積學好古,信偉器也”,可見兩人一見如故,情誼不錯。徐書為小行楷,用筆精致圓潤,俊雅蘊藉,文人書寫意味很濃。
圖10
圖11
唐寅(1470—1523),初字伯虎,后更字子畏,中年以后皈心佛乘,自號六如,吳縣人。題詩云:“謝庭搖曳滿春風,相見賢孫想阿公。今日贈言吾自愧,立身已了孝之終?!碧埔娮饕酝ㄋ讜硶远Q,王世貞說“如乞兒唱蓮花落”,又“如父老談農(nóng),事事實際”。⑦這首詩完全符合唐寅一貫的風格,用語通俗易懂,“阿公”兩字尤見親切。這一年唐寅三十六歲,父親已歿十余年,故末句道“已了孝之終”。此詩的書寫風格是唐寅三四十歲時的典型書風,用筆法度周全,結字稍扁,結體優(yōu)美,撇捺橫向取勢,行筆瀟灑多姿,婉有風致。
都穆(1458—1525),字玄敬,人稱南濠先生,吳縣人。弘治己未(1499)進士,授工部都水主事,歷禮部主客郎中。少與唐寅交好,后涉唐氏科舉案,“伯虎誓不與相見,而吳中諸公皆薄之。玄敬晚年深自悔恨”⑧。其題詩是:“肝膽相看我共君,江東斜日幾停云。數(shù)年契闊酬知己,一席清言夜欲書。湖橋似善卿賢契,都穆?!睋?jù)詩意看,都穆與華世禎交情很深,是“肝膽相看”的“知己”。都穆大華世禎二十四歲,當為其長輩,如此相稱,可知關系親厚。都穆的這件書法也是二王、趙書風格,行中帶草,筆法嫻熟,很有文人氣。
周道振題跋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長洲人。題七律一首:“門前湖水澹悠悠,照我須眉是舊游。寒雪遠依殘臘樹,碧云西映夕陽樓。懸知采葛三年共,誰解占星一夜留。翹鷺舞鷗同適性,幽懷從此結滄洲。過西樓契兄,弟拙句奉贈,枝山允明?!睆脑娋淇?,祝允明曾在華家留宿,情誼甚好;末句表達了寄身山水、不樂仕進的意愿,可謂知己。祝允明比華世禎大二十二歲,稱之為“西樓契兄”,十分客氣。寫此詩時,允明四十多歲,正值盛年,雖然沒有中過進士,文名卻已很大。沈周在1494年《謝祝希哲詩卷》中就稱他:“君今文名將蓋代,蹤跡所至人爭迎。”吳寬《跋祝書琴賦》也說他“弱冠即負詩書之名,繼而遠播海內(nèi),人爭重之,筆下實盡古人之致”⑨。祝允明書法功力極深,所學廣泛。《澄觀樓法帖》所收這首七律為行草,字字獨立,略帶草意,偶有連筆牽絲,用筆沉著穩(wěn)健,線條質(zhì)量很高,不少字帶有枯筆,蒼勁有力。祝氏行草書法王獻之、褚河南、智永等,能融會貫通,自出機杼。此幅書寫十分隨意流暢,一氣呵成,極有個性,稱得上是祝枝山的佳作。
張寰(1486—1561),字允清,號石川,昆山人。正德十六年(1521)進士,著名藏書家,書法亦很好,故宮博物院藏其《行書自詩卷》《行書自詩冊》書跡兩件,均書于嘉靖庚戌(1550)?!冻斡^樓法帖》收其詩如下:“共倚蘭橈夜涉湖,坐深燈火暖生爐??v談聊復忘賓主,沖雨時應閔仆夫。問字欲尋楊子宅,志游合繪輞川圖。相逢歲晏情俱劇,一醉真拼倒百壺。偕友過湖橋訪西樓征君契兄,用韻求正,石川張寰頓首?!保▓D2)此詩將二人游覽、劇飲的情景描繪得生動具體,人物性格畢現(xiàn)。從刻帖書法看,張寰書取法晉人,得鐘繇筆意,用筆含蓄蘊藉,線條圓潤而不張揚,詩境與書境結合得很和諧。
王穀祥(1501—1568),字祿之,號酉室,長洲人。嘉靖八年(1529)進士,與陸師道俱有清望。工詩,沖淡不尚綺靡,亦擅畫。帖中收有王穀祥致西樓六十壽詩:“甲第夸形勝,樓居在郭西。一簾迎雨卷,百尺與云齊。玩月爭先得,看山覺盡低。初辰啟華晏,仙侶共登躋。西樓世兄六十奉壽,弟王穀祥?!毕敌袝?,用筆沉穩(wěn)、凝練,線條圓韌有篆籀氣,誠如皇甫汸所云:“穀祥書仿晉人,不墜右軍、大令之風,篆籀八體并臻妙品。”⑩其字法規(guī)矩,結體姿態(tài)舒展,頗有文人氣息,可稱精品。
彭年(1505—1566),字孔嘉,長洲人。少磊落,嗜讀書,從文徵明游。以詞翰名,家徒壁立,卒以貧死。彭年擅楷書,《藝苑卮言》云:“年小楷師率更,精工之甚。大則魯公、誠懸,方整遒勁?!彼麑懡o華世禎的正是小楷作品:“青云衢路滿交親,早謝浮名學治身。南國溪山舊游遍,西樓風月壯懷新。八旬強健真難老,四海逍遙得幾人。好進流霞聽金縷,不妨詩律社中論。次文水韻為西樓仙翁契丈壽祝,彭年頓首?!保▓D10)這首詩當作于1561年,此時彭年五十七歲。全篇用筆精湛,筋骨頗健,血肉豐茂,但在氣質(zhì)上并不太像歐陽詢,去掉了率更書之風棱,多了一些自己的溫潤。章法變化不多,每個字大小相同,端整有余而瀟灑不足。從詩作內(nèi)容看,兩人平時的詩律交流也不少,可能因為都不走仕途,有相近的生活趣尚。
從以上吳中士人的陣容來看,都已是當時的名家。華世禎收藏當時名人的作品,多半是出于往來交情,他看重的是與這些人交往的人生體驗,而并非與書畫名家的金錢交易。在明代書畫市場,遠古名家的作品很值錢,如王敬美買大令《送梨帖》,“十字而費五十金,且損五六”。而當代人的作品,即使是文徵明的字,也并不值錢。王世貞跋《文太史三首》中說:“衡山翁書絕有古法,筆力甚蒼勁,以不經(jīng)意出之乃更妙。在日名絕重,卿相無不折節(jié),下至婦人童子皆知之。乃今歿四十年來,人遂不購其書,此皆肉眼以目皮相耳?!睔{后不久即“不購其書”,無人問津,文徵明尚且如此,普通文人更不必說。所以,華世禎的收藏與華夏的收藏在動機上完全不同,前者收藏的是友情,后者收藏的是劇跡。華世禎因好客而窮困,至其晚年,吳中書家們也并未因其窮困而拋棄他,《群賢余韻》也因之收藏了一段令人羨慕的文化交流史。
注釋:
①本文所涉跋文均出自無錫博物院藏《澄觀樓法帖》,以下不一一注出。
②明華察《巖居稿》,嘉靖三十五年(1556)王懋明刻本,無錫博物院藏。
③馬宗霍《書林藻鑒》,《書林藻鑒書林記事》,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79頁。
④馬宗霍《書林藻鑒》,《書林藻鑒書林記事》,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79頁。
⑤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01頁。
⑥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續(xù)稿卷一六三,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⑦周道振、張月尊輯?!短撇⑷犯戒浰脑u論詩話,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596頁。
⑧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02頁。
⑨葛鴻楨《祝允明書法評傳》,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49)祝允明卷,榮寶齋出版社,1993年版,第3頁。
⑩馬宗霍《書林藻鑒》,《書林藻鑒書林記事》,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