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飛
摘要:隨著互聯(lián)時代的不斷推演,迅速發(fā)展的通信產業(yè)和日新月異的通信技術不斷迭代,改進生產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務質量等管理工作成為目前各大高校的側重點。以RFID為代表的物體標識技術幾乎就是物聯(lián)網的代名詞,在關鍵設備管理、資產數據統(tǒng)計、人員權限鑒別中,提出基于RFID射頻識別技術的網絡設備管理方案。
關鍵詞:RFID;物聯(lián)網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8)28-0170-02
1技術
RFID(非接觸式射頻識別)是一種通過無線電磁波來傳輸數據的無線通信技術,主要用來識別和跟蹤物體上綁定的標簽,從而實現對物體的管理。一套完整的RFID識別系統(tǒng)由讀寫器、天線、Tag標簽和應用軟件系統(tǒng)組成,全過程中使用者無感知。
RFID的產品從工作方式上分為無源和有源RFID產品,根據實際需求,在不同的應用領域有著不同的優(yōu)勢。其分別具有以下特點:
[無源RFID產品 不需要電源,識別距離比較近,主要工作頻率為125KHZ低頻、13.56MHZ中高頻、433MHZ高頻,915MHZ超高頻。 有源RFID產品 需要電源,識別距離比較遠,主要工作頻率為433MHZ高頻,2.45GHZ和5.8GHZ微波。 ]
RFID標簽的選擇取決于其工作頻率,Tag標簽的典型頻段有:
[低頻標簽 125-138KHz,ID卡或者IC卡;
近距離(幾厘米到幾十厘米)讀取識別,標簽無源,讀寫器成本低。 高頻標簽 13.56MHz,IC卡;
接觸式或近距離讀取識別,標簽無源,讀寫器成本低。 超高頻標簽 433MHz;
無源標簽成本低,識讀距離一般只有幾十厘米到二十幾米;
有源標簽成本高,有源標簽的識讀距離一般超過100米。 ]
RFID特性歸納:
1)快速批量掃描:RFID讀寫器天線可同時辨識讀取數個Tag標簽。
2)體積形狀多樣化:針對不同產品,有不同的尺寸大小和形狀。
3)可重復使用:可以通過RFID讀寫器對Tag標簽進行重置、改寫和寫保護等操作。
4)抗干擾:在非金屬和非透明材質下,根據選擇的標簽頻率只受距離的限制而不受障礙物的限制。
5)容量大:Tag標簽最大的有效容量為數MB,可存儲大量的文本類字節(jié)。
6)安全性:Tag標簽可通過RFID讀寫器進行寫保護操作,通過天線或手持設備只能進行讀操作,無法對數據進行更改,保證了安全性。
2 方案
學校在機房日常管理中,涉及固定設備、可移動設備等,在機房的出入中涉及無塵標準化機房、電信機房、控制機房等,如何對資產進行管理和對人員進行鑒權是一個細致和量大的重要工作,基于RFID的網絡設備管理方案提供了資產變動的即時通知、網絡設備的優(yōu)化調配、高價值資產的合理利用、人員權限的嚴格分配等功能,做到所有設備全生命周期(新增、調配、維修、維護、報廢等)下自動化的位置定位、數量盤點有據可依,降低了人工的工作量和人工排查容易出錯的風險。系統(tǒng)架構包括讀寫器、天線、手持掃描終端、多類型Tag便簽和后臺應用服務器等。
新設備入庫過程中,根據放置位置確定Tag標簽頻率,例如無塵機房可使用超高頻Tag標簽,經常使用的設備使用低頻Tag標簽等,將設備的有關信息與標簽碼對應通過讀寫器寫入應用軟件系統(tǒng)數據庫;在確定了標簽的頻率根據需求在不同位置搭建天線和手持終端,多天線可根據方向確定人員和設備的進出;管理人員使用的Tag標簽根據不同人員的進出權限在應用系統(tǒng)中做規(guī)劃配置。在日常巡檢和資產管理統(tǒng)計中,只需登錄應用系統(tǒng)即可查看機房設備的數量、位置是否變動,對接學校資產管理系統(tǒng)確定哪些資產長久未使用或需報廢等。
讀卡器寫入數據關鍵代碼:
RFID網絡設備管理系統(tǒng)具有遠距離快速識別、高可靠性、高保密性、易操作、易擴展等特點,基于B/S模式,接入學校內網,系統(tǒng)可獨立運行,也可以對接學校資產管理系統(tǒng)。所有資產數據一次性輸入,根據多天線確定的方向自動判斷資產狀態(tài)(新增、調配、維修、維護、閑置、報廢等),最終管理人員通過可視化的Web界面,隨時、隨地通過瀏覽器進行資產數據的統(tǒng)計、查詢和管理。
3 展望
RFID網絡設備管理系統(tǒng)后期可接入短信網關平臺,并可根據重要程度采用聲光設備,針對頻繁進出機房的設備采用工作頻率在13.56MHz頻段的集成度更高的NFC標簽進行雙向通信和數據交換。
參考文獻:
[1] 李智聰,周治平.物聯(lián)網中增強安全的RFID認證協(xié)議[J].信息網絡安全,2018(1):80-87.
[2] 楊永永.基于RFID技術的數字化倉儲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7.
[3] IoTWorld.http://www.iotworld.com.cn.
【通聯(lián)編輯:光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