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巧琴
摘 要:小學高年級學生在自我意識和獨立性不斷增強的過程中,暴露出許多心理健康問題,所以,對其進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提上了重要日程。語文教學中具有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種優(yōu)勢,語文教學內容、語文教學方式都適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師從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搭建新型的教學平臺三方面具體來談語文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作為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和交際工具,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高度統(tǒng)一的學科。小學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是在培養(yǎng)和提高小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并注重小學生意志品格、情感態(tài)度、良好習慣和健康個性等心理品質方面的要求和培養(yǎng)。所以,語文教學很自然的就成為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
1當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自卑、焦慮、抑郁、耐挫力差、以自我為中心,共情能力不足等種種心理問題使得一些小學生在外在行為上表現出孤僻、語言表達能力不足、暴躁、偷竊、逃學、甚至校園暴力等行為,這些學生在學校教育中通常會被打上“差生”的標簽,但是“貼標簽”并不能幫助教育工作者從根木上解決問題,因此,從心理角度出發(fā),對小學生的諸多不良行為進行分析,我們才能夠更好地了解當代小學生的心理狀況,并針對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這樣不僅能夠為學生的發(fā)展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更能夠在心理健康發(fā)展上給予其支持。
2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優(yōu)勢
2.1語文教學內容適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滲透著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素。只要教師認真挖掘,采取有效的策略與方法,將語文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融合,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第一次抱母親》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句中所包含的深刻含義,讓學生發(fā)現善良和真摯的愛心;在《珍珠鳥》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感受人與動物之間的相互信賴可以創(chuàng)造美好的境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心、善心等,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
2.2語文教學方式適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采用多種有利于學生健康心理形成的教學方式。例如,閱讀課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情世界,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開放胸懷和充滿仁愛的內心情感;寫作課可以引導學生盡情地抒發(fā)情感,傾訴內心的苦悶,暢想未來的美好生活;討論課可以培養(yǎng)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情感,學會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團結合作之道。
2.3語文課程教學目標要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版)》總目標明確要求,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持久的學習熱情,樹立學習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使學生有一定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有個人的體驗與發(fā)現,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能清晰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思想感情。這些要求都與學生的心理健康密切相關,客觀上也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3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3.1培養(yǎng)學生自尊自愛的優(yōu)秀品格
自尊自愛是優(yōu)秀品格,也是一種好的心理狀態(tài)。它具體體現為在社會交往中,要尊重自己的人格,要知榮辱,有羞恥之心,要自己相信自己,同時要有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例如,在《尊嚴》的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概括哈默的品格,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明白人是要有精神的,要做到自愛、自強、自尊;同時結合學生實際生活讓學生理解尊嚴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對于他們而言早已存在于生活、學習中,教育學生從小就要有自尊心,無論在什么時候人都要有尊嚴,做到自尊自愛。再如,在《倔強的貝多芬》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欣賞貝多芬的《月光曲》,讓學生在音樂中的感受到貝多芬對伯爵的無禮感到的氣憤,以及受到親王侮辱時感到的怒不可遏,再適時的加入貝多芬坎坷的成長經歷,讓學生真正地理解靠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功尤其珍貴,是值得人敬重的,進而受貝多芬自尊,自信,自強,自立人格魅力的影響,懂得做人應該自尊自愛的道理。
3.2轉變教育理念,創(chuàng)造心理健康教育條件
良好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是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積極轉變教育理念,將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作為教育教學的基本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條件。首先,教師應注重師生關系的改善,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中,師生關系的隔閡不僅影響了學生對教師的心理求助,更是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學生的心理障礙,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與學生建立平等關系,用公平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個學生,并及時發(fā)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在與家長的溝通中給予幫助;其次,樹立終身發(fā)展的教育理念,從時間上對教育進行重新定義,明確當前某些不當的教育行為會對學生造成的心理陰影,并從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出發(fā),構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環(huán)境;最后,教師應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在基本的語文教學素養(yǎng)前提下廣泛涉獵心理學知識,從而為語文教學與心理教育的融合做好準備。
3.3明確教育目的,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發(fā)展
心理健康問題與個體的思維發(fā)展與意志品質塑造密切相關。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深入挖掘語文學科中的情感資源,為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與意志品質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一方面要結合心理健康教育滲透,鍛煉小學生堅強的意志,結合文學閱讀引導學生正確定位自我價值,避免因為一時的失敗否定自我,提高其抗擊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師還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模式,思維是心理活動中的重點組成部分。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關鍵期和轉折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訓練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以促進學生對自我心理問題的思考、分析與解決。
3.4抓住教育要領,滿足學生心理發(fā)展需要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對心理問題進行全面分析,了解其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并在語文教學中加以體現。首先,教師應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整合語文教學目標,這其中不僅包括學生智力的發(fā)展、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更包括心理、情感體驗;其次,構建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景的引導下,及時反思自我,并獲得有效的心理指導,如在《窗前的氣球》《假如》等課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情境構建,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并從社會性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關愛他人的品質。最后,打破單純的語言講解,將學生帶領到實踐中來,讓學生在親自動手、認真觀察、合作互動的過程中改善心理環(huán)境,并提高對自我、他人、社會的認識。
3.5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
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就要善于創(chuàng)新、勇于創(chuàng)新,不斷改進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要采用合作、探究、交流、討論等新型教學模式,要建設“心智課堂”。要使課堂上充滿信任與尊重、悅納與欣賞、支持與幫助。為了使課堂上每一位學生都保持活躍的思維、飽滿的熱情,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在探究、合作的課堂氣氛中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特質。
結語:總之,從當前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情況來看,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較為嚴峻。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不應該將學生的培養(yǎng)局限在知識的積累與能力的訓練上,而是應該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發(fā),挖掘學科中的教育資源,在小學生心理環(huán)境構建的初級階段,引導學生逐漸突破心理困境,更加從容地面對社會、面對他人、面對自己,為未來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參考文獻:
[1]安妮塔·伍爾???教育心理學[M ].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5.
[2]李興賢.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J].課外語文,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