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光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過程與方法的養(yǎng)成,對學生成長更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能適應新的教學改革要求,也適應新的社會發(fā)展要求?!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改革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薄耙髮W生具有初步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yǎng)及環(huán)境意識?!闭Z文教學中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正是這理論的依據。
關鍵詞: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學習能力
一、學習過程和結果的關系
在中小學語文教學課標中,將過程與方法納入語文課程目標中是極富創(chuàng)意的,對任何一門學科來說,學生的學習部分表現為一連串具體的感知過程,過程說明探索的結果,二者是相互依存的,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關鍵。當前,以教師講解為主的語文教學還普遍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能充分地參與教學活動,他們所接受的只是教師備課的心得體驗,屬于現成的結論,很難看出學生怎樣學習,以及他們在學習方法上存在的問題,這種現狀的確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必須改變。
二、評價學生是關注學習過程與方法的一個手段
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也即時關注學生成長過程。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一定程度上強調了現在的學生是這一理論的主體。教育學生能適應中國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需要,對本國文化有較好領悟的前提下,了解異國文化,培養(yǎng)互相協調與合作精神,具有初步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yǎng)以及環(huán)境意識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更需我們關注學生成長。所以我們評價學生,更要注意評價學生學習過程,而把學生學習成績看作學生成長過程的一部分。致力拋棄傳統(tǒng)注重結果,忽視過程的誤區(qū)?!敖逃谂囵B(yǎng)民主創(chuàng)新精神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使命。必須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能力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特別是有教師單向灌輸知識,以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標準?!边@一理念從高層次方面指出了以往教育的缺陷,從“創(chuàng)新”的角度提出了教育的歷史使命,而創(chuàng)新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出來的。
三、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知識和能力的產生
新的課程標準對教材設計降低了知識的坡度,摒棄了“舊、難、窄”。其目的是使課堂教學更能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能力。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教學過程中知識和能力的產生,教科書提供三分之一,教師傳授占三分之一,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產生三分之一。也就是說,如果教師只把書本上的知識授完,學生只把書本上的知識學完,才達到課堂教育的三分之一,而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產生的知識(即各能力產生、精神培養(yǎng)等方面)就達不到要求。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是文化知識的“建構者”,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教師傳授、課堂互動的過程中,把基本知識和技能、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人際溝通表達能力、情感興趣態(tài)度投入等協調有序地建構起來,成為知識的“再發(fā)現”者,而不是裝知識的籮筐。
四、關注面向全體學生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是新課改的基調,也是新課改的基本理念。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題,傳統(tǒng)“應試教育”確確實實是選拔了一部分考試成績好的學生。而在新世紀,我們追求的不僅是拔尖人才,而是“全民族素質提高”。教育不是一定要求人人成為科學家、領導人才,而是人人受到平等的教育待遇,所以我們需要面向全體學生,讓全體學生都參與教學過程,尊重個性特長。學習過程中,學生得到的應是激勵,強調學生全體參與,個體情感投入,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其實只要關愛了全體學生,把愛給予每個學生,學生學習的原始沖動就會激發(fā)。據問卷調查,選擇“你為什么學習”答案時,“父母要我學習”的學生占46%,“老師要我學”的占21%,“我為現實理想”的占7%,“我想得到獎勵”的占17%,在選擇“你與成績差的同學坐在一起,你認為怎么樣”答案時,認為“好”的學生占15%,“不好”的占47%,“老師怎么編我就怎么坐”的占38%。顯而易見,學生學習的動機是多么被動,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又是多么缺乏。
五、關注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過程與方法培訓的融合
關注學習過程必須滲透其他學科,結合生活實際。學生在學習各學科知識的過程中,可以融合其他知識。如語文、數學、美術、音樂、體育、社會等知識。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學習知識,也學習技能,只學習知識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沖動。學科知識結合生活實際,即使上不了大學,也培養(yǎng)了學生一定的生活能力、交際能力、創(chuàng)造精神等。這是教育追求的提高素質。
由此可見,新課改下,我們注重的不應只是掌握文化知識多少,考得上多少,更應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學生成長過程。
參考文獻:
[1]李潤洲.誰的“過程與方法”[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
[2]余愛軍.在數學練習中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的思考[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