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飛能 鄒芙都
摘 要: 殷成周是西周早期重要政治事件。根據(jù)銘文語境考察,殷成周之殷是治理、安撫之義,并非文獻(xiàn)中的邦交活動。殷成周主要包括兩方面內(nèi)容:一是治理成周官僚、處理成周政事;二是安撫成周官員、百姓與殷貴族。殷成周者的身份、地位高低不等,位高權(quán)重者如身為執(zhí)政大臣的太保、太師;亦有地位較低、職責(zé)重要的周王近臣如士官、史官。殷成周的主要目的是維持成周官僚體系運作、整合地方勢力、治理與安撫殷貴族。
關(guān)鍵詞: 西周早期;殷成周;明保
中圖分類號:K221?????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 1003-0751(2018)09-0105-05
殷成周是西周早期一種重要的政治策略,然目前學(xué)界對西周早期殷成周的認(rèn)識局限于殷是聘問、殷同、覲見之義 ?① ,皆不得其要,更影響了對西周早期殷成周的整體認(rèn)識。鑒于學(xué)界缺少對“殷成周”的系統(tǒng)分析與理解,故不揣淺陋,擬對西周早期“殷成周”之事作一深入探討,以求教于專家學(xué)者。
一、殷成周的內(nèi)容
據(jù)統(tǒng)計,目前西周早期“殷成周”一事見于4例金文(釋文采用寬式),分別為作冊申卣:“唯明保殷成周年,公賜作冊申鬯、貝,申揚公休,用作父乙寶尊彝?!??② 夨令方彝:“唯八月,辰在甲申,王令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授卿事寮。丁亥,令夨告于周公宮,公令誕同卿事寮。唯十月月吉癸未,明公朝至于成周。誕令舍三事令,眔卿事寮、眔諸尹、眔里君、眔百工、眔諸侯、侯、田(甸)、男,舍四方令?!??③ 結(jié)合夨令方彝銘所載人名、事件,可知“明保殷成周”就是“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之事。小臣傅簋:“唯五月既望甲子”,“(王)令師田父殷成周年”,“師田父命余司□官”。 ?④ 士上尊:“唯王大禴于宗周”,“王令士上眔史寅殷于成周”,“眔賞卣、鬯、貝,用作父癸尊彝”。 ?⑤ “殷于成周”,就是“殷成周”之義?!坝凇笔墙樵~,引出動作的地點、對象、時間等,文獻(xiàn)中例證頗多,如《尚書·盤庚上》“盤庚遷于殷” ?⑥ 等,總體上來看,根據(jù)以上4例銘文基本可以對西周早期“殷成周”之事做出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探討。
西周早期金文中的殷成周是西周中央政府治理天下的重要措施之一,受到周王朝格外重視,甚至成為紀(jì)年方式之一。作冊申尊銘“唯明保殷成周年”,小臣傅簋銘“師田父殷成周年”,均是以當(dāng)年所發(fā)生的大事作為紀(jì)年,說明殷成周在當(dāng)時是周王朝的重要政治事件,是西周中央政府治理成周與天下的經(jīng)常性策略。那么,殷成周之“殷”的字義與殷成周的內(nèi)容就顯得格外重要。
關(guān)于殷成周之“殷”,學(xué)界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郭沫若先生認(rèn)為明?!耙蟪芍堋奔础俺劣诔芍堋?,“殷殆殷覜、殷同之義”。 ?⑦ 陳夢家、伍仕謙等認(rèn)為殷是“聘問” ?⑧ 。然釋“殷”為“殷見”“聘問”。馬承源先生認(rèn)為“殷成周”是“朝覲于成周的意思”?!耙蟆弊之?dāng)讀為“覲”,覲、殷同部,殷影紐,覲群紐,兩字是同部條件下的音變假借字,覲、殷均是見義。 ?⑨ 實際上,無論是釋“殷”為殷覜、殷同,還是聘問、朝覲,都將殷認(rèn)定為一種邦交方式,是不可取的。要準(zhǔn)確理解“殷成周”之“殷”的字義與“殷成周”的具體內(nèi)容,還是需要結(jié)合銘文本身的語境與內(nèi)容展開。
作冊申卣銘“明保殷成周”的核心就是夨令方彝“明保尹三事四方”?!墩f文·又部》:“尹,治也?!倍巫ⅲ骸耙翁煜隆!??⑩ 因此,“尹三事四方”就是“治理三事四方”。小臣傅簋銘“師田父殷成周”之時,小臣傅還被師田父任命“司□官”?!墩f文·司部》:“司,臣司事于外者?!??(11) 《詩經(jīng)·鄭風(fēng)·羔裘》“邦之司直”,《傳》曰:“司,主也?!??(12) 司事或主事可引申為治理,“司□官”即“主□官”“治理□官”。既然師田父殷成周時還任命小臣傅治理某種職官,那么師田父殷成周亦當(dāng)是整頓與治理成周官僚體系。士上尊銘“王令士上眔史寅殷于成周”,“眔賞卣、鬯、貝”,賞賜百姓物品。因此,“殷于成周”百生當(dāng)視為“安撫”“慰問”成周百生較為恰當(dāng)。
從以上所分析的“殷成周”銘文語境來看,殷均與殷覜、殷同、聘問、朝覲等具有邦交性質(zhì)的政治活動無關(guān)。我們知道,“殷”作為一種邦交方式,是指諸侯朝見周王。而殷成周卻恰恰相反,是王臣前往成周地區(qū)履行職事。邦交活動是一種象征性的禮儀活動,但是“殷成周”從總體上看卻是治理成周官員、處理成周政事、安撫成周百姓。故從銘文語境上看,“殷”不是殷覜、殷同、聘問、朝覲之義。
實際上,銅器銘文中殷成周者均是王臣,王臣殷成周雖然是銜王命而為,但文獻(xiàn)中的“殷見”是一種周王親自接受諸侯朝見的會盟方式。天下剛定的西周早期,“殷成周”這種如此重要的政治大事,由身為中央政府高級職官的周公子明保、師田父主持還是可以理解的,但若士上、史寅等西周中央政府中職位并不顯赫的“士”官及“史”官主持實在難以理解??梢妼⒁蟪芍苤耙蟆崩斫鉃椤耙笠洝薄耙笸迸c當(dāng)時的形勢也不符合,相反將“殷”解釋為“治理”“安撫”則與語境符合。基于語境上的分析后,我們對殷成周內(nèi)容作出兩方面的考索。
第一,治理成周百官與處理成周政事。據(jù)第作冊申卣、夨令方彝來看,殷成周與治理成周百官、處理成周政事有關(guān),殷可釋為治理、處理。首先,明保殷成周發(fā)布“三事四方令”,是針對成周百官及以成周為中心的四方諸侯的?!叭隆奔础对娊?jīng)·小雅·雨無止》載“三事大夫”之“三事”,楊寬先生認(rèn)為“三事”是夨令方彝銘中的諸尹、里君、百工,是王畿內(nèi)官員的總稱。 ?(13) 顧頡剛、劉起釪先生認(rèn)為“事”是執(zhí)掌政務(wù)的長官,“牧”是管民事的長官,“準(zhǔn)”是公平執(zhí)法之義,其長官即“準(zhǔn)人”。 ?(14) 大致對應(yīng)起來就是王畿內(nèi)的政務(wù)官、司法官、民政官。西周時期三大職官一直不成系統(tǒng),楊寬先生的說法雖然較為保守,卻也是更為可取的。“三事”應(yīng)是王畿官員的泛稱。至于“四方”的含義則無爭議,指“諸侯、侯、田(甸)、男”四土外服諸侯。所以從明保殷成周的對象是成周地區(qū)眾官僚與外服諸侯,可以推知殷成周是治理成周官員與處理成周政務(wù)。其次,師田父殷成周雖然金文中沒有具體記載,但是從師田父任命小臣傅主管某類職官來推測,師田父殷成周亦當(dāng)是治理成周官員與處理成周政務(wù)。殷有治理之義?!渡袝涡獭份d“三后成功,惟殷于民”,清人孫星衍解“殷”為“正”,“言三后正民以成功也”。 ?(15) 俞樾言:“殷于民者,正于名也?!??(16) “正”在金文及文獻(xiàn)中有“職官”之義,設(shè)置官員是為了治理百姓,故“正”之“職官”之義可引申出治理之義,“殷于民”即“治理于民”。王輝先生引《廣雅·釋詁》“正也”及左民安先生釋“殷”之本義為“治理”為證,認(rèn)為殷成周之殷當(dāng)為“正定”之義。 ?(17) 此解拋棄經(jīng)學(xué)束縛,難能可貴,“殷成周”即“正成周”,治理成周官員與處理成周政務(wù),與我們根據(jù)銘文語境與內(nèi)容分析的結(jié)論相吻合。
第二,殷成周是安撫成周官員、周人與殷貴族。陳斯鵬先生從殷的字形分析其本義是撫摩之義,進(jìn)而可引申為安撫之義,“殷成周”“殷于成周”就是安撫、慰勞眾官之義。 ?(18) 從士上尊銘來看,殷確實有安撫之義。士上、史寅殷成周主要是賞賜百生豚、卣、鬯、貝。禴是夏季祭享先王之禮,《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禴夏享先王”,孫詒讓云:“以禴夏享先王者,禴與礿同?!??(19) 《爾雅·釋天》“夏祭曰礿”。古人在祭祀之后,往往會賞賜同族人祭品,讓宗室族人共享先人所賜福祿,稱“歸?!薄扒哺!?。但是周王在宗周舉行祭祀,而成周遠(yuǎn)離宗周,故而周王派士上、史寅殷成周,賞賜百生豚、卣、鬯、貝等。百生即百姓,《詩經(jīng)·小雅·天?!罚骸叭豪璋傩眨瑥虨闋柕??!泵珎鳎骸鞍傩?,百官族姓也。” ?(20) 不過鑒于成周地區(qū)居住著周人、殷貴族等,受賞對象未必僅是周人,也包含殷貴族,西周中央政府如此做法帶有安撫目的。
從上文來看,殷有兩義:一是治理之義,與此對應(yīng)的殷成周指治理成周百官、處理成周政事。二是安撫之義,與此對應(yīng)的殷成周指安撫成周地區(qū)的百官、周人與殷貴族。
二、殷成周者的身份
西周早期金文中殷成周者的身份從身為執(zhí)政大臣的太保、太師到周王近臣士、史類職官均有。執(zhí)政大臣太保、太師位高權(quán)重,士、史職官雖然地位較低,但其身為周王近臣,負(fù)責(zé)出納王命,職責(zé)也很重要。
1.執(zhí)政大臣:太保
作冊申尊銘云“明保殷成周”之明保,明為名,保為職,保是國君主要輔佐大臣。 ?(21) 據(jù)夨令方彝銘可知明保是周公之子,銘文云“令夨告于周公宮”,是最直接的證據(jù)?!抖Y記·王制》記載天子出行之前需要到祖、父之廟禱祭,“天子將出,類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禰。”鄭注:“類、宜、造,皆祭名,其禮亡?!笨追f達(dá)云:“造,至也,謂至父、祖之廟也?!睂O希旦云:“造乎禰,告祖及載主也?!??(22) 同理,一般人出行亦如此。但“造”訓(xùn)為“至”“告”固然可從,然皆不得其要,當(dāng)指到祖、父之廟祈禱,讀為“祰”,《玉篇·示部》:“祰,禱也,告祭也。” ?(23) 明?!傲顗鞲嬗谥芄珜m”,確證明保為周公之子無疑,到周公宮告祭說明周公已經(jīng)去世。
關(guān)于明保為何人,長期以來存在爭議。郭沫若先生認(rèn)為明保是魯公伯禽 ?(24) 。馬承源先生認(rèn)為明保即魯侯尊銘文中的明公,茅、明相通,明公即茅國君主,否定伯禽、祭公謀父、周公次子君陳之說。 ?(25) 陳夢家先生則持明保為周公次子君陳 ?(26) 。唐蘭先生認(rèn)為明保是君陳之子 ?(27) 。
筆者認(rèn)為,明保不是伯禽。第一,郭沫若先生曾在考釋魯侯簋銘文時認(rèn)為明公是伯禽。然伯禽無論是在金文中,還是在傳世文獻(xiàn)中,都被稱為魯公,將魯侯簋銘文中的明公、魯侯等同,認(rèn)定明保是伯禽是不合適的。第二,西周時期王畿外諸侯國之國君出任西周中央政府王官為漢代以來臆說,不足信從。 ?(28) 第三,夨令方彝時代在康王末至昭王時期,而魯國在成王早期就已受封,由周公長子伯禽代替周公前往封國,到了康王末期或昭王時期伯禽已經(jīng)去世,將明公認(rèn)定為伯禽是不合適的。第四,伯禽活動于成王至康王前期,而周初太保一職一直由召公出任,召公長壽,其去世在康王末期,此后才由明公出任太保一職。 ?(29) 也就是說這段時間內(nèi)擔(dān)任周王室“太保”一職的是召公,伯禽與召公兩人去世時間相近,當(dāng)時不可能有兩個太保。
而茅國君主和祭公在當(dāng)時地位較低,出任如此重要職位的可能性不大。因此,筆者以為明保只能在周公次子君陳一系考慮,且就是周公次子君陳,而非君陳之子。從周初的分封歷史來看,這是比較合理的,魯、燕分封相似,均以長子就封,次子留相王室。據(jù)《漢書·古今人表》,君陳是周公次子,《尚書》序言“周公既歿,命君陳分正東郊成周” ?(30) 。伯禽之外,剩余的周公子嗣中,最有資格出任周王室執(zhí)政大臣的則非君陳莫屬。魯公伯禽在康王后期還在,其弟君陳亦當(dāng)還在,論閱歷與政治資歷而言,君陳是康王父輩、昭王祖輩,又在周公去世后接替周公成為東都洛邑最高執(zhí)政官,是最有資格接任召公太保一職的周公后人。楊寬先生指出,君陳被尊稱“君”,其地位必然很高,猶如召公稱“君奭”一樣。 ?(31) 君陳在召公去世后接任太保一職前往成周“尹三事四方”,與其地位與政治資歷是符合的。
2.執(zhí)政大臣:太師
小臣傅簋銘云“師田父殷成周”,唐蘭先生認(rèn)為師田父或是當(dāng)時的太師 ?(32) 。陳夢家則認(rèn)為師田父是明保 ?(33) 。從現(xiàn)有資料來看,師田父除其職為太師之外,更多信息還不足以確知。太師是周初最高軍事長官。武王時期,姜尚擔(dān)任太師,《周本紀(jì)》載“武王即位,太公望為師” ?(34) ,此前亦當(dāng)由太公擔(dān)任,稱“師尚父”。 ?(35) 大概成王初期開始由周公擔(dān)任太師,“召公為保,周公為師” ?(36) 。師田父與師尚父稱謂相似,唐蘭先生以為是當(dāng)時的太師可取。太師與太保是西周早期王室執(zhí)政二公,楊寬先生指出,在西周太師與太保一起,具有對太子與年少國君教養(yǎng)監(jiān)護(hù)的責(zé)任,同時輔助國君掌握執(zhí)政權(quán)責(zé)。 ?(37) 太保、太師確實是西周中央政府的執(zhí)政大臣。
3.士官與史官
士上尊云“王令士上眔史寅殷于成周”,殷成周者同時有士官和史官。
第一,士官。士為官職,上為私名。士上主要負(fù)責(zé)傳達(dá)王命、慰勞成周官員等,士的職責(zé)主要有銜王命出巡視察、代宣王命,如士山盤:“王在周新宮”,“士山入門,立中廷,北向。王呼作冊尹冊命山,曰:‘于入中侯,誕征鄀、荊、方服,眔大虘服、履服、六孳服”。又如文盨:“王廿又三年八月,王命士曶父殷南邦君諸侯?!痹偃绾炎迂眨骸傲钍康罋w(饋)貉子鹿三?!笨梢园l(fā)現(xiàn),士上、士山、士曶父、士道等銜王命出巡視察,并非文獻(xiàn)中所載負(fù)責(zé)刑獄之事。 ?(38)
第二,史官。史為官職,寅為私名。史是成康時期的五種史官稱謂之一,當(dāng)時有太史、中史、內(nèi)史、作冊、史五種史官。太史由畢公高出任,其余史官職責(zé)并不明確劃分,中史、內(nèi)史、史職司主要是宣布王命,作冊負(fù)責(zé)命令簡冊的書寫。 ?(39) 史之職務(wù)見于西周早期金文者,主要是傳達(dá)命令、外出完成職事,這與士上盉銘史寅職司一致。
三、殷成周的作用
成周戰(zhàn)略地位重要,關(guān)乎東方政局的穩(wěn)定,是控制天下的中心。《逸周書·度邑》載武王計劃營建洛邑時的勘察情況云:“我圖夷茲殷,其惟依天。其有憲今,永茲無遠(yuǎn)。慮天有求繹,相我不難。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陽無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過于三涂,我北望過于岳,丕顧瞻過于河,宛瞻于伊洛,無遠(yuǎn)天室。其曰茲曰度邑?!??(40) 洛邑的地理位置進(jìn)可威震東國、退可扼守關(guān)中,且有河、洛、伊、宛作為天然軍事屏障,是天下之中。西周早期金文中的殷成周對重建天下秩序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三方面:維持成周官僚體系運作;整合地方勢力;安撫殷貴族。
第一,維持成周官僚體系運作。成周建成之后,西周中央政府視其為東都,建立了一套與宗周相仿的政治管理體系。從夨令方彝銘可知,周王室在成周同樣設(shè)有卿事寮作為西周中央政府機構(gòu)。周公在世之時,同召公分郟而治,周公負(fù)責(zé)周王朝成周政事,召公負(fù)責(zé)宗周政事?!渡袝髠鳌份d“三年之后周公老于豐”,東都成周執(zhí)政大臣由君陳出任,《書序》言:“周公既沒,命君陳分正東郊成周,作《君陳》。”據(jù)前文所論,召公去世后,太保一職由君陳兼任,并繼續(xù)執(zhí)政東都成周?!稌颉酚谩罢弊謽O為恰當(dāng),就是“治理”成周之義,保證官僚體系正常運作。作冊申尊銘所載明保殷成周就是明保尹三事四方而發(fā)布政令。三事、四方是兩個相對概念,三事指成周官僚,四方指四方諸侯。明保殷成周的“三事令”指的就是發(fā)布政令給成周地區(qū)中央政府各級官員,包括卿事、諸尹、里君、百工。通過治理成周中央政府官員,以保證東都成周政府機構(gòu)正常運行。這是明保殷成周的第一方面。此外,據(jù)小臣傅簋銘可知,師田父殷成周之時還任命小臣傅“司□官”,也可視為治理成周官僚,維持成周政府機構(gòu)正常運作的部分政治策略。
第二,整合地方勢力。明保殷成周的第二方面即發(fā)布四方令,四方即外服諸侯。周王室之所以選擇在成周洛邑發(fā)布四方令,是因為在周人的地緣政治觀念中成周洛邑是天下的中心?!兑葜軙ぷ髀濉份d“予(周公)畏周室克追,俾中天下。及將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又“(洛邑)南系于洛水,地因于郟山,以為天下之大湊”。 ?(41) 成周洛邑建成之后,成為周王朝治理天下的地緣中心。從夨令方彝銘文來看,四方政令是在成周發(fā)布的,四方令的對象包括諸侯、侯、田(甸)、男。西周時期西土宗周一帶實行采邑制,宗周之外廣大地區(qū)主要實行分封制,成周剛好位于天下中心,四方與之相對。從地緣上來說,在成周向諸侯、侯、田(甸)、男發(fā)布“四方令”,無疑是為了更好整合地方勢力。以成周為東都彌補了以宗周控制天下的不足與缺陷,如果東部地區(qū)缺乏強大的行政管理機構(gòu),而以渭河谷地遙控東方,西周中央政府是難以實現(xiàn)對地方的實際控制的。 ?(42) 東西二都對加強西周統(tǒng)一起著重要作用,尤其洛邑更便于管理中原與東、南、北三方政務(wù)。 ?(43) 總的來說,周人殷成周可以有效的控制天下,進(jìn)一步整合地方勢力,尤其是東部地區(qū)地方勢力。憑借成周重要的地理位置與便捷的交通,西周中央政府可以通過殷成周的方式全面實現(xiàn)國家意志與地方勢力的整合,加強對外服地區(qū)的控制,以此構(gòu)建與維護(hù)周人在政治體系中的天下共主地位。
第三,治理與安撫殷貴族。成周洛邑建成之后,曾經(jīng)掀起叛亂的殷貴族有一部分被遷往成周管制?!渡袝ざ嗍俊沸蛟疲骸俺芍芗瘸桑w殷頑民。周公以王命誥。作《多士》?!??(44) 明確說明營建成周的目的之一就是安置殷貴族,所以明保、師田父、士上及史寅等“殷成周”有出于治理與安撫成周地區(qū)殷貴族的目的?!稌颉费浴爸芄葲],命君陳分正東郊成周”,所謂“分正”是說分別整頓,目的在于加強對成周東郊所住殷貴族的監(jiān)督和管理。 ?(45) 又《史記·周本紀(jì)》云“康王命作策畢公分里居成周郊”,《集解》引孔安國言:“分別民之居里,異其善惡也。成定東周郊境,使有保護(hù)也?!??(46) 畢公“分里居”同樣是為了加強對殷貴族的管理。
當(dāng)然周人對殷貴族的態(tài)度不僅僅是治理,還有安撫的一面。從殷成周的角度來看,慰問基本可取,然殷之本義是撫摸,引申為安撫,故慰問不若安撫恰當(dāng)。明保、師田父殷成周目的比較復(fù)雜,但士上及史寅殷成周就是安撫了。士上及史寅殷成周時賞賜成周百姓豚、卣、鬯、貝等禴祭物品,百姓所指包含周人與殷遺民。在商周時期,“百姓”是與王室關(guān)系密切的百官族姓,屬于典型的統(tǒng)治階級一部分。殷商滅亡之后,以前的殷貴族以族姓的方式被分化瓦解,其中反抗最為激烈的就被周人遷往成周管制,以“殷”的手段安撫,目的就是為了化解成周地區(qū)殷貴族的反抗情緒,使之逐漸服從周人統(tǒng)治。
?注釋
①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科學(xué)出版社,2002年,第10頁;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中華書局,2004年,第41頁;伍仕謙:《微氏家族銅器群年代初探》,中山大學(xué)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五)》,中華書局,1981年,第107頁;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三)》,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80頁。
②吳鎮(zhèn)烽編著:《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24·13308,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另有一件同銘尊,見21·11787。
③吳鎮(zhèn)烽編著:《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24·13548,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另有一件同銘尊,見21·11821。
④吳鎮(zhèn)烽編著:《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11·05226,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⑤吳鎮(zhèn)烽編著:《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21·11798,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另有兩件同銘卣,見24·13333—13334。
⑥(12)(20)(30)(44)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尚書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第168、340、412、236、219頁。
⑦(24)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科學(xué)出版社,2002年,第10、11頁。
⑧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中華書局,2004年,第41頁;伍仕謙:《微氏家族銅器群年代初探》,中山大學(xué)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五)》,中華書局,1981年,第107頁。
⑨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三)》,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80頁。
⑩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15頁。
(11)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年,第184頁。
(13)(21)(31)(37)(43)(45)楊寬:《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25、316、328、316、174、328頁。
(14)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中華書局,2005年,第1667—1668頁。
(15)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中華書局,1986年,第526頁。
(16)宗邦福等主編:《故訓(xùn)匯纂》,商務(wù)印書館,2003年,第1197頁。
(17)王輝:《商周金文》,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46頁。
(18)陳斯鵬:《唐叔虞方鼎銘文新解》,見張光裕、黃德寬主編:《古文字學(xué)論稿》,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第183—184頁。
(19)孫詒讓:《周禮正義》,中華書局,2015年,第1601頁。
(22)孫希旦:《禮記集解》,中華書局,1989年,第329—330頁。
(23)王平、劉元春、李建廷編著:《宋本玉篇》,上海書店,2017年,第5頁。
(25)馬承源等:《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三)》,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5、68頁。
(26)(39)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中華書局,2004年,第37—38、398—399頁。
(27)(29)(32)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212、212、276頁。
(28)王治國:《西周諸侯入為王官有無考》,《史學(xué)月刊》2014年第5期。
(33)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中華書局,2004年,第38、41頁。
(34)(35)(46)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第120、1479、143頁。
(36)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第133頁;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尚書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第223頁。
(38)以上引文分別見吳鎮(zhèn)烽編著《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之25·14536、12·05664、24·13319,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文獻(xiàn)中的“士”負(fù)責(zé)刑獄之事。《周禮·秋官·大司寇》載“士聽其辭”,《小司寇》載“歲終則令群士計獄弊訟”,其他如《秋官》中的《士師》《鄉(xiāng)士》《遂士》《縣士》《方士》《訝士》《朝士》等,各類士的職責(zé)都與獄訟相關(guān)。《孟子·盡心上》載:“桃應(yīng)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皋陶職責(zé)亦與刑獄之事有關(guān)。然據(jù)金文來看,“士”并不負(fù)責(zé)刑獄之事,而是出納王命。
(40)黃懷信等:《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79—483頁。
(41)黃懷信等:《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24—525、529頁。
(42)李峰:《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76—77頁。
A New Explanation of the Yin Chengzhou in Inscriptions in the Early Western Zhou
Zha Feineng?? Zou Fudu
Abstract: The Yin Chengzhou is an important political event in the Early Western Zhou.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of inscriptions, the meaning of Yin is governance and conciliation, not the diplomatic relations from the literature. The Yin Chengzhou include two parts, the first is governing the officials and dealing with the government affairs of Chengzhou. The second is consoling officials, mass people and the noble of Yin. Some officials of Yin Chengzhou have high position and status, such as the executive minsters of Taibao and Taishi, and some have low ranks but important duties, such as petty officers and history-recording officials, the closer ministers of king of Zhou. The main purpose of Yin Chengzhou is maintaining the operation of Chengzhou government agencies, integrating local forces and governing and conciliating the noble of Yin.
Key words: the Early Western Zhou; Yin Chengzhou; Ming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