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是我國學習西方文化的重要途徑。在英語文化翻譯的過程中,除了要運用正確的翻譯方法,在英語文學中的文化差異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從文化差異來看,中西方語言存在較大差異,在使用習慣和語言順序上都有很大不同。因此,在英語文學翻譯過程中,我們要重視這種差異,并能夠正確處理文化差異。本文立足于闡述造成文化差異的原因為出發(fā)點,探討出解決這種文化差異的對策。
【關鍵詞】英語文學;文化差異;翻譯;對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西方文化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造成一定的沖擊,英語開始登上中國的舞臺,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存在。英語交流活動的增多使人們開始重視漢語文化和英語文化之間的差異,從英語文學翻譯入手人們開始深入思考這種差異,具體表現為采用什么樣的手段才能翻譯出好的作品,正確處理英語文學翻譯過程中和中文的差異,這種差異給翻譯工作者帶來了很大的困惑。為促進中西方文化更好地交流和溝通,筆者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為何會出現這種差異?給出讀者可行性的解決策略,從中產生一些思考一遍更好為英語文學翻譯工作作出貢獻。
一、分析正確處理英語文學翻譯中文化差異的重要性
由于英語文化翻譯是一項復雜的工程,而英語與漢語之間存在的較大差異為這項工程增添難度,如果在英語文學翻譯過程中沒有重視對彼此文化的差異,那么文學作品譯文難以發(fā)揮出實際的影響力,降低實效性的發(fā)揮。反之,只有重視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并且體現于翻譯過程中,充分了解差異巧妙在翻譯處理中的重要部分,因此能否采用恰當的處理方式對英文作品譯文翻譯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在翻譯過程中把握住中英之間的文化差異,才能科學合理處理好翻譯過程中存在的文化翻譯障礙,使得翻譯出來的作品更具有實效性和準確性。文化因素是翻譯中必須考慮在內的基礎要素,語言直譯的方式會增加讀者理解作品的難度,文化背景不同,很難想象英語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背景,因此在翻譯過程中不僅易于理解語言內容,更重要的是關注到語言背后各有特點的文化品格,其蘊含的內在元素更具有獨特性,突破這種文化障礙才會真正翻譯出優(yōu)秀的英文文化作品。
二、出現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
1.歷史背景差異。不同歷史文化背景造成了各個國家文化底蘊內涵不同,說話的語氣和用語順序也都不同。在英語文學翻譯時,這種原因給翻譯造成了很大障礙,如果僅從字面翻譯的話,翻譯內容達不到文章表達的效果。例如,在英國國家背景中,只有“神(God)”的存在,沒有“天”,根據這一背景知識,我們在翻譯中文時,必須把God和Heaven區(qū)分開來,西方信仰的是上帝,而傳統(tǒng)中國人則信奉老天爺,這是歷史背景的差異,已經根深蒂固植根于我們的血液當中,抹除不掉也更改不了,所以在英語文學翻譯時要根據國家歷史背景選擇合適的詞匯表達出英語文學中傳達的含義。
2.生活習性差異。中國文明傳承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始終沒有間斷對語言的變更,生活習慣也延續(xù)了古人以面食為主的特色。西方人早餐很簡單,一般都是一杯牛奶加主食面包,這種生活習性的不同給翻譯造成了困難。例如,英語文學中會出現“The meal has been cooked”被動式表達語態(tài),但在中文翻譯時,我們不可能說飯被做好了卻說飯做好了,這種生活習慣造成的差異也是英語文學翻譯過程中注意的重點。如Gone with the Wind中“They would rather have that breakneck cousin for her than you.”陳譯本翻譯為“他們寧愿把她嫁給那個人品十分危險的堂兄, 也不會嫁給你的。”把“cousin”翻譯為堂兄, 但在中國傳統(tǒng)印象中近親結婚是不被允許的,所以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十分不能理解這句翻譯語句。英語中的詞匯也很貧乏,堂哥、表哥都是用“cousin”,我們對人物關系理解時會產生疑問,到底這個人是表哥還是堂哥,所以在翻譯時會造成困難。
3.思維方式差異。思維方式是深厚的民族文化積累所形成的,反映了某一語言的民族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造就的語言心理傾向。中國人偏重于形象思維,而西方人偏重用于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雙方在歷史、文化、宗教、哲學等方面更是有所不同。中西方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使得英語文學差異時,思維側重點不一樣,東方是以感性為主,更多的是感情的抒發(fā),對其所存在的思維邏輯不會產生聯系,西方人就會注重內在的邏輯關聯。東方在中國人印象中都是溫暖的、和煦的,而西方人在翻譯時總也表達不出這層意味,比如,李商隱的《無題》有句“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在翻譯時譯者寫道“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ceive flowers dead”, 這種翻譯完全破壞了李商隱在詩中表達的那種傷感、憂愁的情感,淡化了意境,扭曲了作者情感。在英語思維中,西風才是和煦溫暖的,應該用west wind表達更貼切詩人思想,但是符合了感情,字面有變成了“西風無力百花殘”這種表達,無法滿足對詞句的含義,所以這種思維方式的不同也會造成中西方文化差異,要么是遵循字面含義要么是符合感情表達,兩個無法協(xié)同存在。
三、英語文學翻譯中應對中西文化差異化的對策
1.分析文學體裁,比較文化差異。在英語文學的翻譯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文學體裁和內容,不同體裁的翻譯作品有著各自獨特的語言特征,其所代表的文化意義也各有不同。如小說、散文、詩歌等此類體裁,各自的語言風格就是翻譯中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此,我們要明確體裁的樣式,從中觀察出不同體裁樣式的特點,在翻譯時注意技巧的使用。對這些體裁的翻譯過程中,要對其中作品的時代背景、文化氛圍有所了解,將這些因素對應到中文的翻譯進行對比,找出兩者的差異所在,做到既忠于原文又符合漢語的用語習慣,從整體提高翻譯質量。以《茶花女》為例“for in Paris the lovers of any celebrated courtesan see each other every day”按照字面翻譯就是“每天都見面”,但為了使翻譯作品更富有文學色彩,符合小說的描寫,譯者將這句話翻譯為“一位巴黎名妓的所有情人彼此間幾乎都是密友”,顯得生動形象,符合英語文學翻譯的準則,一定要考慮體裁的差異。
2.考慮動態(tài)對等原則。在文學翻譯時,譯者要根據動態(tài)對等原則準確地在語句中體現文化內涵,努力創(chuàng)造出既符合原文語義又體現原文特色的作品。但完全展現出作者作品的最大內涵是不現實的,所以我們要最大限度地重現原文文化,使得英文表達出來的含義以漢語的表達方式呈現出來。但由于中英文化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在具體翻譯過程中差別懸殊,因此以充分了解兩種文化為基礎前提,運用動態(tài)對等原則的方式處理彼此之間的差異,但是并不意味著用僵化的對等翻譯方式為呼應意見,可能在實際過程中會存在偏差,遵循體裁特征彼此呼應。例如,英語成語“spring up like mushroom”大多翻譯為“雨后春筍”而非“雨后蘑菇”,因為在漢語成語里面無法說出“雨后蘑菇”這個詞語的深層含義,無法達到翻譯的目的,為了使源語和目的達到意義上的要求,必須翻譯成“雨后春筍”。
四、注意創(chuàng)造性叛逆和文化差異
創(chuàng)造性叛逆廣泛存在于文學翻譯中,譯者會經??紤]究竟是按照源語規(guī)范直接翻譯源語文本還是依照目的語規(guī)范再創(chuàng)源語文本。然而,英語文學的翻譯不僅僅是源語文本的再現,還應該是源于文本下的再創(chuàng)造文學。而對于科技類文章在翻譯過程中要站在客觀冷靜的立場上,不需要譯者自身的創(chuàng)造能力,只要忠于原文準確、規(guī)范地翻譯出來就是最好的譯文;而對于詩歌以及散文的翻譯,就另有說法了。由于本身這些體裁對英文作品的描述就是語言的再加工和創(chuàng)造,而如果我們在翻譯過程中僅僅是簡單的語言復制,那么譯文折射出來的思想內涵及文化品格會難以被讀者接受,同時顯得譯文文章枯燥乏味,沒有生命力而缺乏新意。注意創(chuàng)造性叛逆的基礎上同時注意體裁的差異,正是文化的差異使得英語文學作品更加忠于原文,翻譯出令人驚喜的文章。例如巴爾扎克的小說La Cousin Bette直接譯為漢語是《表妹貝德》或者是《堂妹貝德》,但為了符合原文作者的小說內容和作品背景,譯者翻譯成更符合中國讀者習慣的《貝姨》。
綜上,文化差異對英語文學翻譯結果造成了很重要的影響,如果無法處理好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將不可能翻譯出優(yōu)秀的英語文學作品,也無法對中西文化的交流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在英語文學翻譯過程中,采取有效的中英文化處理對策,正確遵循上述所寫英語文學翻譯的措施,翻譯出更多的優(yōu)秀作品,推動著文化翻譯工作的向前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澤鋒.英語文學翻譯中如何處理文化差異[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16(6):169-170.
[2]王薇.英美文學翻譯中的模糊性翻譯技巧論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8):134-135,139.
[3]袁欣.論英語文學翻譯中文化差異的處理[J].黑河學院學報, 2017,8(1):164-16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