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冉
姚氏羌人本燒當(dāng)羌,東漢建武中元末,寇擾西州,被漢將馬武擊敗,有的遷出塞外,有的內(nèi)徙。內(nèi)徙的一支漢廷將其安置于南安赤亭,及至永嘉之亂、晉室南渡之時,酋長姚弋仲率領(lǐng)部眾遷至榆眉(今陜西千陽縣東),號護(hù)西羌校尉、雍州刺史、扶風(fēng)公,自此姚羌崛起。先后歸附前趙、后趙、東晉、前秦,發(fā)展壯大,建立國家,控制西起河西,東至徐、兗的廣大地區(qū),采取系列措施,如招撫流民,抑制羌、漢豪強,整頓吏治,提倡儒學(xué)和佛教,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等[1]120-124,扭轉(zhuǎn)了前秦末年的混亂局面,但連年戰(zhàn)爭造成的困境卻難以逆轉(zhuǎn)。姚氏羌人作為后秦政權(quán)的核心,是該政權(quán)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法律、教育、宗教、文化的決策者與執(zhí)行者,是考察研究后秦的重要視角?!妒鶉呵铩贰妒鶉呵镙嬔a》《晉書》之姚氏《載記》《資治通鑒·晉紀(jì)》對姚羌有詳略不同的記載,《冊府元龜·僭偽部·姚系》《宋書》《南史》《魏書》《北史》亦零星著錄后秦姚氏,且各書記述多不出《十六國春秋》范圍,《太平御覽·偏霸部七》更是直接引崔鴻《十六國春秋·后秦錄》。劉裕斬殺姚氏宗族子弟百余人后,余宗遷于江南,姚氏羌人的去向,史乘鮮有記載。近年發(fā)現(xiàn)一批西秦至五代的姚羌碑志,將姚氏羌人活動時間推遲至五代,彌補了這一缺憾。姚氏羌人從西晉至五代,人數(shù)多達(dá)百余人,但學(xué)界對姚羌的認(rèn)識拘囿于少數(shù)。如《羌族詞典》輯錄姚弋仲、姚襄、姚萇、姚興、姚泓、姚碩德、姚道和 7 人[2]103-105,《中國歷史大辭典·魏晉南北朝史卷》雖然增加了姚顯、姚恢、姚崇、姚晃、姚邕、姚緒、姚弼、姚贊、姚艾等,也不過14 人[3]539-541,仍未體現(xiàn)這批文獻(xiàn)和人物的價值所在。本文從歷代傳世文獻(xiàn)和石刻文獻(xiàn)中輯出后秦姚氏羌人,并就其世系狀況,所涉史實略作考述,以期為后秦、姚氏羌人及羌族歷史文化等研究提供可靠材料。
首見于史書的南安姚氏羌人。《晉書·姚弋仲載記》:“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為羌酋。其后燒當(dāng)雄于洮罕之間,七世孫填虞,漢中元末寇擾西州,為楊虛侯馬武所敗,徙出塞。虞九世孫遷那,率種人內(nèi)附。漢朝嘉之,假冠軍將軍、西羌校尉、歸順王,處之于南安之赤亭。那玄孫柯回為魏鎮(zhèn)西將軍、綏戎校尉、西羌都督?;厣佟兰沃畞y,東徙榆眉。”[4]2959(卷116)弋仲世系為:
燒當(dāng)(研十三世孫)-滇良(燒當(dāng)玄孫)-填虞(七世孫)-遷那(虞九世孫)-柯回(那玄孫)-姚弋仲。
燒當(dāng)是研十三世孫?!逗鬂h書·西羌傳》:“從爰劍種五世至研,研最豪健,自后以研為種號。十三世至燒當(dāng),復(fù)豪健,其子孫更以燒當(dāng)為種號。”[5]2877(卷87)“自燒當(dāng)至西漢末其玄孫滇良為豪,世居大允谷(今青海共和東南、貴德縣西部),種小人貧”[5]2878-2879(卷87)。遂發(fā)憤擊敗先零、卑湳,奪取大、小榆谷,從而始強。
有虞氏,傳為古部落名,其首領(lǐng)舜受堯禪,都蒲阪(今山西永濟(jì)縣東南)?!秶Z·魯語上》:“故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保?]159舜生于姚墟(今山東濮陽縣南),因以為姓。這支姚姓漢族,郡望吳興郡(今浙江吳興縣)。羌族姚姓郡望南安赤亭(今甘肅隴西西)。晉南安赤亭,其地漢屬天水豲道,漢末、魏晉為南安郡治所,是西羌內(nèi)遷燒當(dāng)部族之聚落[7]2811(卷59)。弋仲子姚萇稱王后,自稱有虞氏苗裔,乃是偽托,不可信?!端匆嵩戳鳌罚骸扒既舜笮找κ夏怂春蟮囊恢в射游鬟w入甘青融入羌族”[8]63,可備一說,但缺少證據(jù)?!度厥贰氛J(rèn)為姚弋仲于永嘉六年(312),率眾東遷進(jìn)入關(guān)中,自此采用漢姓[9]95。應(yīng)該可信。
填虞,即滇吾?!逗鬂h書·西羌傳》:“中元二年(57)秋,燒當(dāng)羌滇吾與弟滇岸率步騎五千寇隴西塞?!贝文辏短攲④婑R武等擊滇吾于西邯,大破之。滇吾遠(yuǎn)引去。即《晉書·姚弋仲載記》之“填虞,漢中元末寇擾西州,為楊虛侯馬武所敗,徙出塞?!笨芍疤钣荨奔础暗嵛帷?。但史乘無遷那內(nèi)附封王事。
《北朝胡姓考》據(jù)羌俗以父名母姓為種號、父子名蟬聯(lián),認(rèn)為“遷那之名,與《羌傳》諸酋名俱不類。疑弋仲特羌中庶民”,自號酋帥燒當(dāng)之后[10]218。陳連慶先生亦認(rèn)為遷那有冒充嫡系之嫌[11]269,竊以為值得商榷。僅以《西羌傳》所記滇良為例,滇良二子滇吾、滇岸。滇吾三子?xùn)|吾、迷吾、號吾。東吾子?xùn)|號;迷吾子迷唐。東號子麻奴、犀苦。滇良至重孫麻奴、犀苦,活躍于王莽末至東漢順帝永建(約23-132),約百余年,五代,父子連名制便中斷。麻奴“初隨父降,居安定”[5]2886(卷87),受漢文化影響,應(yīng)該是東號二子未繼續(xù)連名的原因。遷那率種人內(nèi)附,漢朝封其為王,同樣有可能因受漢文化影響不再父子連名。再者羌族與中原的關(guān)系淵源甚古,抑或在遷那之前該支羌人就已摒棄連名古俗。當(dāng)然,羌族種落繁熾,連名情況參差不齊,事實上,岷江上游羌族父子連名一直延續(xù)到清代[12]157。此不贅述。
弋仲有子42人。1933年岑仲勉在《課余讀書記》中論及此事,認(rèn)為這42子中多數(shù)是其義子,皆因“羯羌之俗,好畜養(yǎng)子”[13]2。官貴軍閥收養(yǎng)子,目的不在于傳宗接代、延續(xù)香火,而是通過擬制血親的方式,培植建立功業(yè)的親信勢力。直至唐末五代,此俗仍盛行。正如歐陽修所言:“世道衰,人倫壞,而親疏之理反其常,干戈起于骨肉,異類合為父子?!谱蕴柹惩樱鸫?,其所與俱者皆一時雄杰虣武之士,往往養(yǎng)以為兒,號‘義兒軍’,至其有天下,多用以成功業(yè)。”[14]385(卷36)故五代南唐升元六年(942)《姚嗣駢墓志》載“養(yǎng)子當(dāng)如姚氏,其揚名如此?!保?5]882
姚襄,字景國,弋仲之第五子。襄死,姚萇立。萇字景茂,弋仲第二十四子。姚興,字子略,萇之長子。姚泓,字符子,興之長子。世系為:
姚弋仲-姚襄、姚萇-姚興-姚泓。
中國古代以文人士大夫為主使用名、字、號等稱謂,是姓氏文化與禮儀文化的產(chǎn)物?!抖Y記·檀弓》:“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謚,周道也?!笨追f達(dá)疏:“故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谧帧郏四甓?,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fù)呼其名,故冠而加字?!保?6]256(卷7)取字一般與名意義相同,或相輔、相反,往往引經(jīng)用典,或齊賢,或紀(jì)事,或崇教。燒當(dāng)羌后裔姚氏,進(jìn)入中原地區(qū)較早,受到儒家文化影響,有漢姓,亦有字。除襄、萇、興、泓有字外,還有姚興弟,姚顯,字子章,任司隸校尉、衛(wèi)大將軍,封常山公,篤信佛法。姚邕,字子和,小字黃兒,封濟(jì)南公。萇之兄、子、孫有字,按理推之,姚氏其他宗支亦大體如此。但由于尊夏攘夷的民族偏見,史乘失載。
姚道和,字敬邕。后秦姚興孫。父姚萬壽為后秦鎮(zhèn)東大將軍。后秦滅,降劉宋,任散騎侍郎。道和通書史,出仕初任孝武帝劉駿安北將軍行佐,遷司州刺史。后隨南朝齊高帝蕭道成征伐有功,任撫軍司馬、游擊將軍。《南齊書·張敬兒傳》《資治通鑒·宋紀(jì)十六》有著錄。道和父子,當(dāng)是被劉裕遷于江南的姚氏“余宗”代表。
姚秦一族中,姚襄是最具悲劇性的英雄。他博學(xué)善談?wù)?,雄勇有才略,愛惜子民,受人愛戴,被立為繼承人?!稌x書·姚襄載記》:“年十七,身長八尺五寸,臂垂過膝,雄武多才藝,明察善撫納,士眾愛敬之,咸請為嗣?!保?]2962(卷116)可見,襄身上傳承著理想社會的崇高道德與作為賢德明主的品質(zhì)。百姓追隨他,即使襄屢次為東晉桓溫挫敗,“眾知襄所在,輒扶老攜幼奔馳而赴之。時或傳襄創(chuàng)重不濟(jì),溫軍所得士女莫不北望揮涕。”[4]2963-2964(卷116)《資治通鑒·晉紀(jì)二十二》:“溫軍中傳言襄病創(chuàng)已死,許、洛士女為溫所得者,無不北望而泣。”[17]3157(卷100)襄未曾占領(lǐng)過洛陽,卻以其人格魅力聚合百姓?!半m或過譽,當(dāng)非全虛,其才略或在苻健之上。然寄居晉地,四面迫敵,不如健之入關(guān),有施展之地矣?!保?8]146
羌族雖然曾振蕩東漢,進(jìn)入中原亦早,下迄晉代,但在五胡中地位較低。弋仲嘗戒諸子“自古以來未有戎狄作天子者”[4]2961(卷116),苻堅斥姚萇為“小羌”,“五胡次序,無汝羌名”[4]2928-2929(卷114)??芍甲宓纳鐣?jīng)濟(jì)、文化水平在當(dāng)時五胡中較為落后,為他族所蔑視。姚襄招攬流民,“招集北地戎夏”[4]2964(卷116),可見姚氏集團(tuán)率眾有“戎”,也有“夏”,并不是單一的羌人。那么,他身上所承載的就不僅僅是部族的未來,而是那個分裂、動蕩、視人命如草芥的黑暗時代民眾的希望和理想。他坦誠、直率、單純,在爾虞我詐的戰(zhàn)爭中卻是致命的弱點。襄率眾北歸,欲圖關(guān)中,固執(zhí)地“冀天不棄德以濟(jì)黎元”[4]2964(卷116),長驅(qū)而進(jìn),被前秦將誘至三原(今陜西三原東北),悲壯地戰(zhàn)死,年僅二十七。正是襄對德能濟(jì)黎元的堅守,對北方故地的執(zhí)念,激勵著姚氏羌人鍥而不舍。同時,他帶領(lǐng)部眾南下、北歸,開擴(kuò)了民族視野;而“分置守宰,勸課農(nóng)?!钡膰L試[4]2963(卷116),更為后秦立國積累了治國經(jīng)驗。
姚興,姚萇長子。前秦苻堅時為太子舍人。后秦太子。《晉書·姚興載記下》:“萇出征討,常留統(tǒng)后事。及鎮(zhèn)長安,甚有威惠。與其中舍人梁喜、洗馬范勖等講論經(jīng)籍,不以兵難廢業(yè),時人咸化之?!保?]2975(卷117)興在位期間,雅好經(jīng)籍,關(guān)中儒風(fēng)漸盛。又崇佛道,迎鳩摩羅什入境,推為國師,大譯佛經(jīng),事佛者漸多。由于戰(zhàn)多無寧歲,國力漸衰。世系為:
弋仲-姚萇-姚興-姚泓-姚佛念。
后秦強于姚興,實際上亦敗于姚興。其中,最重大的失誤是用人,尤其是考察后秦朝廷內(nèi)部統(tǒng)治階層,過于寵信子姚弼,屢次拒納諸皇子及直臣之諫,致皇室大亂。史載姚興有子十三,即泓、懿、弼、洸、宣、諶、愔、璞、質(zhì)、逵、裕、國兒、耕兒。除長子泓立為皇太子,耕兒少子,余皆封公。姚國兒、姚耕兒,可能是小名。姚懿,并州刺史、征東將軍,上庸公。泓時為太原公。姚弼,中軍將軍、雍州刺史,廣平公。姚洸,征南將軍,陳留公。姚宣,長樂公。姚諶,平西將軍,遷鎮(zhèn)西將軍,博陵公。姚愔,南陽公。姚璞,鎮(zhèn)東將軍,平原公。姚質(zhì),鎮(zhèn)東將軍,苑陽公。姚逵,清河公。姚裕,車騎將軍,隴西公。姚國兒,章武公[19]400(卷52)。
在興諸子中,季子姚弼備受器重,官居尚書令、侍中、大將軍三大要職,實掌后秦國家行政決策和對外征伐大權(quán),權(quán)勢顯赫。自弘始九年(407)姚泓被立為太子,以姚弼為代表的興之諸子即圍繞太子之位展開了激烈的奪嫡之爭。《晉書·姚興載記下》:“弼時為雍州刺史,鎮(zhèn)安定,(姜紀(jì))與密謀還朝,令傾心事常山公顯,樹黨左右。至是,興以弼為尚書令、侍中、大將軍。旣居將相,虛襟引納,收結(jié)朝士,勢傾東宮,遂有奪嫡之謀矣。”[4]2995(卷118)雍州,弘始十三年(411)姚興析嶺北五郡(安定、平?jīng)觥⑵皆?、隴東、新平)置,治安定(今甘肅涇川縣北)。安定是后秦重鎮(zhèn),與后秦的建立、發(fā)展息息相關(guān)。早在姚萇自立時,僅北地、新平、安定三地羌胡降者就達(dá)十余萬戶。如果一戶五人,那么歸順姚萇者應(yīng)在五十萬人以上,可見該地區(qū)羌胡數(shù)眾,后秦在此地民眾基礎(chǔ)好。而安定,在三地中地理位置尤為重要,距長安僅四百余里[20]253(卷5),是雍州刺史、安定鎮(zhèn)將、太守以及護(hù)軍的鎮(zhèn)戍之地[21]14。故《資治通鑒·晉紀(jì)二十九》胡三省注曰:“萇起兵以安定為根本,而欲都長安”[17]3375(卷107)?!耙θO之興也,以安定為根本;后得關(guān)中,以安定為重鎮(zhèn)”[17]3692(卷117)。故鎮(zhèn)戍安定者皆宗室重臣。萇使弟姚碩德鎮(zhèn)安定。萇卒,興以其叔父晉王姚緒鎮(zhèn)安定、隴西王碩德鎮(zhèn)陰密,弟齊公姚崇守長安。又以子廣平公姚弼為雍州刺史,鎮(zhèn)安定。泓即位,以堂兄弟征北將軍、齊公姚恢鎮(zhèn)安定??梢?,興對弼的信任與重用。
弼擁兵欲謀亂,興弟東平公姚紹、興子姚愔和姚耕兒為其羽翼,車騎將軍姚裕聯(lián)絡(luò)姚懿、姚洸、姚諶、姚宣諸皇子及宗室東平公姚贊,舉兵內(nèi)向,阻遏弼謀亂。興死,姚愔謀亂;姚懿意圖篡位,反戈攻打長安;姚宣棄李閏,南下欲自立;姚恢率安定鎮(zhèn)戶三萬余叛,自北雍州趨長安,兄弟爭位相殺,關(guān)中大亂?!段簳で家︺鼈鳌罚骸般芴卜从谄掩妫鼜牡荦R公恢反于嶺北,皆舉兵伐長安?!保?2]2085(卷95)姚恢所率部下安定鎮(zhèn)戶常年與赫連勃勃周旋,善戰(zhàn)、勇猛,作戰(zhàn)經(jīng)驗豐富,是后秦勁旅,一戰(zhàn)便打敗姚諶,關(guān)中大震,動搖了后秦根基安定。失安定,即失后秦。后秦內(nèi)憂外患,國勢驟衰。在東晉劉裕軍的攻勢下,姚洸以洛陽、姚璞以蒲阪降劉裕。姚諶、前將軍姚烈、左衛(wèi)將軍姚寶安、散騎常侍王帛、建武將軍姚進(jìn)、揚威將軍姚蠔、尚書右丞孫玄等一大批后秦高級官員,戰(zhàn)亡于陣前。年僅11歲的姚佛念,登上宮墻,投地而死。其傲骨氣節(jié),令人欽敬。泓降,被斬于建康。姚贊率宗室百余人投降,裕盡殺之。
萇臨終叮囑興“撫骨肉以仁”[4]2973(卷116),興過分仁義、孝悌,屢次遷就、放縱兄弟、子侄背叛國家,觸碰國家底線,為其統(tǒng)治后期的混亂埋下禍根。繼承者泓庸愞、寬仁有余、不善用人,更犯了用人不疑的大忌。泓命姚恢殺安定太守呂超,恢久乃誅之,便疑恢有陰謀?;质紤讯?,陰聚兵甲。宗室叛亂如多米諾效應(yīng),最終導(dǎo)致后秦兵敗國亡。
周一良先生《魏晉南北朝史札記·<晉書>札記·羌人以都為名》:“姚氏大將多以都為名者,如姚壽都、姚廣都、姚平都、姚洛都、姚周都、姚和都(《姚興載記下》)、姚軍都(又作“姚平都”)。當(dāng)是美稱,故多取以為名也?!保?3]117-118據(jù)史載,姚興、姚泓時期,姚氏以“都”為名共11人。除上述7人外,還有姚興都、姚秦都、姚娥都、姚成都。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載,義興六年(410),勃勃攻打清水城,略陽太守姚壽都敗,奔上邽。勃勃兄子左將軍羅提率步騎一萬攻陷定陽,執(zhí)北中郎將姚廣都,坑殺將士四千余人。勃勃拜廣都為太常。是歲,假意歸降勃勃的“齊難、姚廣都謀叛,皆誅之?!保?]3205(卷130)
據(jù)《姚興載記下》知姚平都,潁川太守;姚洛都,北中郎將;姚興都,平?jīng)鎏??!兑︺d記》有姚秦都,隴西太守;姚娥都,建威將軍。
姚軍都,秦州刺史。《姚泓載記》:“赫連勃勃攻陷陰密,執(zhí)秦州刺史姚軍都,坑將士五千余人。軍都瞋目厲聲數(shù)勃勃殘忍之罪,不為之屈,勃勃怒而殺之。”[4]3010(卷119)知姚軍都,秦州刺史,陰密守將。《赫連勃勃載記》作“姚平都”。“勃勃攻上邽,二旬克之,殺泓秦州剌史姚平都及將士五千人,毀城而去?!保?]3207(卷130)所記同一事件,應(yīng)為同一人。
姚周都,平?jīng)鎏亍!顿Y治通鑒·晉紀(jì)三十九》:東晉義熙十一年(415)九月,“夏赫連建將兵擊秦,執(zhí)平?jīng)鎏匾姸迹烊胄缕??!痹凇败姸肌毕拢∽ⅲ骸罢拢杭资恍斜尽姟鳌堋?;乙十一行本同;退齋校同”[17]3681(卷117)。此“軍都”實為“周都”。次年六月,“勃勃攻上邽,二旬,克之,殺秦州刺史姚軍都及將士五千余人。”[17]3687(卷117)后一“姚軍都”與《姚泓載記》所記軍都在任職、被殺及將士被殺數(shù)量等史實一致,應(yīng)是同一人。
姚成都,興時任平陽太守,泓時先后任立義將軍、寧東將軍,匈奴鎮(zhèn)將。姚和都,姚成都之弟,給事黃門侍郎、太子右衛(wèi)。曾率東宮兵平定皇子姚愔謀反,是后秦抵御劉裕進(jìn)攻的主要將領(lǐng)。后秦亡,與兄姚成都入北魏。《隋書·經(jīng)籍志二·史部》:“《秦紀(jì)》十卷,記姚萇事,魏左民尚書姚和都撰。”[24]963(卷33)《北魏佚書考》:“《史通·正史篇》:后秦扶風(fēng)馬僧虔、河?xùn)|衛(wèi)隆景并著秦史。及姚氏之滅,殘缺者多。泓從弟和都,仕魏為左民尚書,追撰《秦紀(jì)》十卷?!保?5]63據(jù)此,知姚成都、姚和都,皆姚泓從弟。
周一良先生“疑‘都’為羌語,而‘王’其譯意,故可互見?!保?3]117-118如果此說成立,那么“姚成都”可理解為“姚成王”?!稌x書·姚興載記下》:“興遣姚成王、司馬國璠率騎八千赴之。”“姚成王至于南陽,司馬休之等為劉裕所敗,引歸。”[4]3000-3001(卷118)《魏書·司馬休之傳》:“時姚興征虜將軍姚成王、冠軍將軍司馬國璠亦將兵救之,不及而還。休之遂與子文思及宗之等奔于姚興。”[22]853(卷37)《資治通鑒·晉紀(jì)三十七》:“初,休之等求救于秦、魏,秦征虜將軍姚成王及司馬國璠引兵至南陽?!贝饲坝钟小捌疥柼匾Τ啥紒沓敝Z[17]3678(卷116)?!妒鶉呵镙嬔a·后秦錄六》:“興遣姚成都、司馬國璠率騎八千赴之?!薄耙Τ啥贾劣谀详枴保?9]420(卷54)??梢姡烦艘Τ赏跖c姚成都,實乃同一人。當(dāng)然,此“王”,并不是后秦朝廷所封之王,這就不難理解姚興封王、封公侯時不見上述“都”名姚氏,惟見“封征虜緒為晉王,征西碩德為隴西王,征南靖等及功臣尹緯、齊難、楊佛嵩等并為公侯”等[4]3712(卷118)。從“秦匈奴鎮(zhèn)將姚成都及弟和都舉鎮(zhèn)降魏。魏主嗣詔民得姚氏子弟送平城者賞之”來看[17]3712(卷118),這些“都”名姚氏者,應(yīng)是姚氏宗室。
后秦姚興之子,后秦西平公主、北魏明元昭哀皇后姚氏之弟。《魏書·外戚·姚黃眉傳》:“姚黃眉,姚興之子,太宗昭哀皇后之弟也。姚泓滅,黃眉間來歸,太宗厚禮待之,賜爵隴西公,尚陽翟公主,拜駙馬都尉,賜隸戶二百。世祖即位,遷內(nèi)都大官,后拜太常卿。卒,贈雍州刺史、隴西王,謚曰獻(xiàn),陪葬金陵?!保?2]1814(卷83)《北史·外戚傳》亦有傳。世系為:
姚興-姚黃眉-隴西惠公姚氏-姚尊。
這是后秦亡后,留在北方的姚氏。翻檢史乘,《魏書》僅兩處記姚黃眉,還有一處是《世祖紀(jì)》載,始光四年(427)四月,世祖太武帝拓跋燾分諸軍攻打赫連昌,其中“南陽王伏真、執(zhí)金吾桓貸、將軍姚黃眉步兵三萬部攻城器械”[22]72(卷4)??芍S眉生活于北魏太宗、太武帝時期的代北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在軍中是專司攻城器械的將軍。
北魏正光元年(520)《姚尊造像記》:“魏故使持節(jié)、平西將軍、東陽□都大將、青州刺史、隴西公姚尊。”“公諱尊,字天生,南安人也。秦文桓皇帝之曾孫,鎮(zhèn)西將軍、隴西惠公之世子?!保?5]319后秦姚興,謚號“文桓”?!稌x書·姚興載記》:“義熙十二年,興死,時年五十一,在位二十二年。偽謚文桓皇帝。”[4]3003(卷116)“隴西惠公”,北魏時期南安籍姚姓人氏,封號隴西公僅姚黃眉?!侗笔贰ず箦袀鳌芬嘤洿耸?,“明元厚禮待之,賜爵隴西公”[26]493(卷13)。卒贈隴西王。其子按規(guī)定降級襲爵,封為隴西惠公。那么,造像記中姚尊,即黃眉一門后世裔緒,“秦文桓”皇帝姚興曾孫,“隴西王”姚黃眉之孫,姚尊父子二人代襲官隴西惠公、隴西公。同時,姚尊亦秉承了家族崇佛禮佛習(xí)俗,在河南洛陽龍門西山造像。姚尊父子事跡及任職情況史傳失載,此材料可補史闕。
姚尊父子分別任鎮(zhèn)西將軍、平西將軍。二職皆三國曹魏置。鎮(zhèn)西將軍與鎮(zhèn)東、鎮(zhèn)南、鎮(zhèn)北合稱四鎮(zhèn)。平西與平東、平南、平北合稱四平將軍,《宋書·百官志》謂“四平”[27]1226(卷39)。南北朝沿置。北魏秩分別二品、三品。通觀史書,姚黃眉當(dāng)年只是專司攻城器械的將軍。駙馬都尉,四品下。即使后來拜太常卿,也不過掌宗廟禮儀。這個時期,后秦姚氏在北魏幾乎沒有擔(dān)任重要職務(wù),一是后秦國滅不久,北魏防范后秦姚氏,施以懷柔之心,實則防范姚氏子弟復(fù)辟;二是覬覦后秦失去的關(guān)中地區(qū),意欲開疆拓土、統(tǒng)一北方。而到了北魏中期,特別是姚尊時,離后秦亡國已百年,不需再提防姚秦,姚尊父子當(dāng)上了位列二品、三品的將軍,有了實權(quán),就容易理解了。
《姚尊造像記》,刻于河南省洛陽市龍門西山老龍窩中段,印證了一個史實,即泓亡后,姚黃眉、姚成都、姚和都等姚氏宗族歸降北魏?!段簳ぬ诩o(jì)》:“姚泓匈奴鎮(zhèn)將姚成都與弟和都舉鎮(zhèn)來降”?!耙︺袝?、東武侯姚敞,敞弟鎮(zhèn)遠(yuǎn)將軍僧光,右將軍姚定世自洛來奔?!保?2]58(卷3)姚黃眉降北魏后居平城,隨著北魏孝文帝拓跋元宏遷都,其子孫亦遷至北魏都城洛陽。那么,后秦姚氏除被迫徙至江南的余宗外,尚有流徙北方者。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姚伯多兄弟造像碑》,出土于陜西耀縣文楷書院。姚伯多其先遷居北地。北地,郡名,郡治今陜西耀縣,是魏晉時期羌族內(nèi)遷關(guān)中主要聚居地之一。早在西晉前期,《晉書·江統(tǒng)傳》:“關(guān)中之人百余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保?]1532-1533而氐、羌人數(shù),至少在 30 萬口以上[28]88。后秦時期,北地羌人數(shù)眾的民族分布局面依然沒有改變。迄今為止,耀縣出土北朝時期羌族石刻最多。僅耀縣稠桑鄉(xiāng)西墻村寺廟遺址,就出土北魏《荔非周歡造像碑》、西魏《荔非郎虎、任安保六十人等造像碑》、北周《荔非興度觀世音造像座》等,說明這些出土地曾是北朝時期內(nèi)遷羌人聚居村落。北地姚伯多、伯龍、定龍、伯養(yǎng)、天虎等兄弟即是該時期羌人代表。
此造像碑為姚氏家屬造像碑。發(fā)愿文三次指出姚氏顯赫身世:“承帝舜之苗胄,珠紫弈世。”“望標(biāo)貴族,雅量淵廓?!薄败庌@之苗胄”“君臨萬國”[15]167,明確指認(rèn)其身份為后秦姚氏后裔。盡管軒轅、虞舜,乃偽托而自高其門之辭,不可信。但從后秦統(tǒng)治區(qū)域看,姚伯多其先遷居北地是可信的。魏主拓跋嗣當(dāng)年亦有“詔河?xùn)|、河內(nèi)有姚泓子弟播越民間”一說[22]58(卷3),姚氏自國破后散居北方者,除北魏京師平城、洛陽外,還有河?xùn)|、河內(nèi)、北地者。
根據(jù)碑陰題名,其世系為:
姚和(始祖)-(上泐)石-姚□石-姚銓蔭-姚時-姚(下泐)-姚(下泐)-姚伯多、伯龍、定龍、伯養(yǎng)、天虎。
姚伯多兄弟在碑陰自敘家族世系,從始祖至父,由于泐蝕嚴(yán)重,缺損較多。存文提供了幾個關(guān)鍵信息,即“晉時鎮(zhèn)南大將軍”“晉時大中大夫”“江夏太守”“上谷太守”“姚時四縣都盟統(tǒng)、晉陽保主”及魏“中大夫……北地”。姚伯多始祖之后幾代人在晉為官,任晉鎮(zhèn)南大將軍、大中大夫、吏部尚書、冠軍將軍等職。江夏,郡名。西漢高祖置,治安陸,今湖北云夢。晉泰康滅三國吳后仍治安陸。上谷,治沮陽縣,今河北懷來東南。晉陽,故址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一帶,是為氐羌活躍地區(qū)?!稌x書·苻丕苻登載記》:苻丕“乃以太元十年僭即皇帝位于晉陽南?!保?]2942(卷115)這些信息表明姚氏近世仕晉、后秦、北魏,并曾在東晉轄境為官,自姚銓蔭始在北朝為官,為研究姚秦后裔北地一支提供了資料。
雖然學(xué)界有質(zhì)疑伯多為姚秦后裔的聲音[29]291,但作者認(rèn)為是可信的。碑文陳述祖先,除始祖外,七代。弋仲至佛念,五代,138年。平均一代27.6年。以此推姚伯多、父、祖、曾祖、高祖、天祖、烈祖七代193年。北魏太和二十年(496)造像,那么,烈祖生活時間約在西晉太安二年(303)。弋仲生于280年[30]989,太安二年,弋仲虛歲24,應(yīng)有子嗣。史乘稱弋仲有子四十二人,但未悉數(shù)記載子女名,推伯多烈祖是弋仲之子。弋仲死后,其子姚襄率部眾南下歸晉,伯多烈祖一支即在晉為官,后返回北方,再徙居北地。
隋大業(yè)七年(611)《姚辯墓志》,陜西西安出土。原石久佚,世多翻刻。姚辯,字思辯,武威人,姚秦末主泓之嫡裔?!拔迨雷驺瑸闀x所滅。子孫播越,居于武威。曾祖贊,撫軍左軍將軍、武威太守,以碩量偉才,佐時匡國。父寶,散騎常侍?!保?5]611世系為:
姚泓(五世祖)-姚贊(曾祖)-姚寶(父)-姚辯。
辯及其曾祖、父,在北魏、北周、隋朝中擔(dān)任重要官職。辯誠勇奮發(fā),從北周武帝宇文邕平定晉州,繼而進(jìn)屠并州、相州,以功授大都督,封安養(yǎng)縣開國子。開皇間,歷上開府儀同三司、右武衛(wèi)驃騎將軍、云州道水軍總管、檢校疊州總管、河州刺史、行疊州刺史事、左武侯將軍,涼州總管、涼州牧、使持節(jié)靈州總管諸軍事、原州道行軍總管、環(huán)州道行軍總管、左武侯大將軍、右光祿大夫、左屯衛(wèi)大將軍等職,“屢總?cè)致桑鼐吺隆保?5]612,進(jìn)爵為公。在楊堅結(jié)束南北朝混亂分裂局面、建立統(tǒng)一的隋王朝,穩(wěn)定西北邊陲的大業(yè)中,辯作出了重大貢獻(xiàn),《隋書》《北史》無傳。《隋書·帝紀(jì)·高祖下》、大業(yè)六年(610)《史射勿墓志》有零星記錄,志文詳瞻,可補史之闕,為研究后秦姚氏世系提供了新的材料。遺憾的是辯子女姓名、事跡失載。
大業(yè)十年(614)《姚太及妻袁氏墓志》,河南洛陽城北邙山前海資村出土。
姚太,字拔江。河南人?!白鎵勰希卮淌?。父茍吐,京郡守?!保?5]622太以強弩將軍起家,遷荊州刺史。世系為:
姚壽南-姚茍吐-姚太。
志主自稱后秦之裔,葬于洛陽邙山??疾煲S眉一支落籍河南洛陽;姚成都、姚和都等姚氏宗支歸降北魏的亦有可能隨北魏政治文化中心轉(zhuǎn)移,遷居至此,這就不難理解唐代姚秦后裔多葬于洛陽了。如姚暢葬于河南縣千金之鄉(xiāng)邙山(貞觀十八年(644)《姚暢及妻陳氏墓志》);姚希直葬于河南縣北原(天寶十二載(753)《姚希直墓志》)。更多地則是卒葬洛陽。姚孝寬卒于洛陽敦厚,葬于邙山(貞觀十七年(643)《姚孝寬墓志》);姚潔卒于洛陽瀍澗鄉(xiāng)重光里,葬于邙山(永徽二年(651)《趙君妻姚潔墓志》);姚思忠卒于立行坊,葬于邙山(永徽四年(653)《姚思忠墓志》);姚子(麟德元年(664)《王君妻姚子墓志》)葬于平樂鄉(xiāng);姚靜通葬于城南龍門鄉(xiāng)(總章二年(669)《姚靜通墓志》);姚忠節(jié)葬于邙山平樂鄉(xiāng)(顯慶二年(657)《姚忠節(jié)及妻劉氏墓志》);姚遷卒于河南府洛陽縣審教里,葬于河南府河南縣邙山(開元二十年(732)《姚遷墓志》);姚中璠“歸葬于邙山之陽,祔先塋之禮”(大中九年(855)《姚中璠墓志》)[15]817,說明中璠一支在邙山有家族墓地。這些都是散居北方的姚秦后裔。唐代姚秦,另見拙文《中原羌人的挽歌——墓志所見唐代姚秦后裔國家認(rèn)同》,此不累述。
五代南唐升元六年(942)《姚嗣駢墓志》,江蘇揚州西郊今邗江縣蔣王鄉(xiāng)十三里廟出土。嗣駢,字霸臣。其先南安人,因宦徙家為晉陵人。晉陵,唐常州屬縣,在今江蘇常州。志稱“曾祖諱暢,仕唐殿中侍御史,追贈□□衛(wèi)將軍。王父諱鎬,仕唐行亳州長史,追贈右監(jiān)門衛(wèi)將軍。”[15]882父崇,仕南吳,鎮(zhèn)海都校。嗣駢,初仕南吳,后仕南唐,累授左右散騎常侍、工部尚書、中郎將、右千牛衛(wèi)將軍、兵部尚書、尚書左仆射、右領(lǐng)軍衛(wèi)將軍、左右巡使、檢校司空、檢校司徒等職。子四人,長子駥福、次子(名泐蝕)、季子驥,皆兼御史大夫;第四子馴,壽王衙通引官。從曾祖姚暢至志主姚嗣駢子五世,歷唐、楊吳、南唐三朝,皆入仕為官,主要是中低級文官。其中,曾祖、祖父卒,都有追贈封號:“□□衛(wèi)將軍”“右監(jiān)門衛(wèi)將軍”。監(jiān)門衛(wèi)將軍,唐制,從三品。嗣駢,兵部尚書,唐制,正三品。世系為:
姚暢-姚鎬-姚崇-姚嗣駢-姚駥福、姚(下泐)、姚驥、姚馴。
后秦姚氏從始見于史乘,到北朝、隋唐、五代石刻,綿延不絕,生生不息,達(dá)六百余年,這支高度漢化的羌人,雖在后秦滅后失去了國家凝聚力,散居各地,落籍為吳興人、河南人、河?xùn)|芮城人、京兆人等,但都以姚秦后裔為傲,不斷地在志文中追溯、稱頌祖先,表現(xiàn)出強烈的民族尋根意識。但在南北朝、唐代民族大融合背景下,特別是唐代華夷不分的民族意識主流影響下,胡漢界限日益模糊,最后姚秦羌人融入到漢民族大家庭,成為華夏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