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晶晶
生于杭州,逝于杭州,成于杭州;他循古人氣息與造化天機獨成一體,一輩子活得足夠“好”。
有底氣,有骨氣,有生氣;他活出最中國的文化精神。
(1)
清同治四年正月初一,浙江金華布商黃定華喜得貴子,起名“元吉”。巧啦,這名字“犯沖”十世祖,以致后來連考試都差點參加不了。
祖上是書香門第,老爸素有吟詩作畫的習(xí)慣。元吉熟讀四書五經(jīng),六歲臨摹古山水冊,十一歲模仿篆刻……鄰居倪易甫是當(dāng)?shù)赜忻臅嫾?,元吉向他討教。倪說:學(xué)畫不易,咱做畫家,不要做畫匠;又說:畫當(dāng)如字法,筆筆宜分明。這“雞湯兒”一口悶,就當(dāng)日后創(chuàng)作的“糧食”。據(jù)說倪先生有趣,作畫先將宣紙釘在墻上,瞅三天才挪至畫案一氣呵成。元吉跟著學(xué),墻夠不到,把紙鋪案上,有模有樣地“構(gòu)想”。
十三歲的元吉跟父親回歙縣應(yīng)童子試,結(jié)果縣試刷下來了。面對人生第一道坎兒,不難過才怪。不過小孩子貪玩,也善于發(fā)現(xiàn),族人家漂亮的金石書畫,沿途黃山俊美的風(fēng)景都不錯哦。當(dāng)他再度“讀書仕進”,立馬埋頭苦讀,第二年再應(yīng)院試名列高等。又過兩年,他考取金華的麗正、長山兩書院,還獲得一筆豐厚的獎學(xué)金,學(xué)畫的熱情隨之高漲。用現(xiàn)在的話說,這孩子整一個行行通的“學(xué)霸”。應(yīng)考時,他已改名“黃賓虹”——潭渡村有座濱虹亭,他對祖籍地的念想揮之不掉。
1889年,家道中落,二十六歲的黃賓虹舉家遷回歙縣。甲午戰(zhàn)敗,清政府簽訂《馬關(guān)條約》,康有為、梁啟超等聯(lián)名上書請求變法。消息傳來,年輕的心瞬間燃了!他抓緊致信一封表達支持。第二年譚嗣同南下招兵買馬,他又托人求見一面。
盛夏炎炎,狹小的酒館,太多話傾瀉而出。講半天了,譚嗣同沉思著一聲不吭。黃賓虹很不安:講錯了嗎?此時,譚嗣同忽地起身振臂:不變法無以立天下!然后,關(guān)于教育、文化之種種,倆人聊得高興,直呼“相見恨晚”。這之后,黃賓虹又聯(lián)合當(dāng)?shù)氐膼蹏臼棵铋_來:設(shè)教場,召鄉(xiāng)民,擊劍,練武……打著“強身健體”的旗號,他向著變法主義而奮斗。正鬧得紅紅火火時,“戊戌六君子”被殺,黃賓虹大哭一場。
作為近代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黃賓虹志存高遠(yuǎn),時刻把民族安??冈诩缟稀_@是他的政治理想,更是其骨子里崇高而美好的人格傾向。變革失敗后,他將執(zhí)著的信念轉(zhuǎn)化成繪畫上綿延不絕的行動力。
(2)
很快,“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斗爭風(fēng)起云涌。這次黃賓虹又沒忍住,他在自家后院私鑄錢幣籌集革命經(jīng)費,被告發(fā)后逃往上海。繁華的上海城日新月異,黃賓虹鼓勵妻子宋若嬰學(xué)習(xí)繪畫;后來包括傅雷表姐顧飛在內(nèi)的弟子們成立女子畫會,也在新思潮指導(dǎo)下發(fā)揚中式繪畫藝術(shù)。有次顧飛臨摹了一幅黃賓虹的四尺山水中堂,黃賓虹只看一眼便中肯地提出建議:以后多臨摹古人的東西吧;光像了我,將來會弄丟自己的。在他看來,中華藝術(shù)絢爛無比,自己也不過行進中的“學(xué)徒”罷了。
1910年,黃賓虹參加中國書畫研究會,后來加入西泠印社。當(dāng)時流行把“金石之氣”融入繪畫,連社長吳昌碩都極力推崇。要說黃賓虹有篆刻的底子,“隨鄉(xiāng)入俗”還不小菜一碟?可他偏不:直接以金石入畫多少偏于形式,少了血性的精氣神。他更傾向于一條“藝術(shù)變法”之旅:必須有實驗和總結(jié),有沉淀與升騰。
“臨習(xí)”是繪畫的必經(jīng)階段,“墨守成規(guī)”乃是大忌。黃賓虹有自己的“招數(shù)”:作畫時上下一起來,左右同開工,直到最后才能看出畫了什么,這是“胸中有天地”。邊畫,邊總結(jié),由黃賓虹撰寫的《古畫微》從文人畫角度闡述中國畫發(fā)展史,立意水到渠成;《新畫訓(xùn)》更了不起:按說他不懂外文,卻用咱老祖宗的文言文審視西方美術(shù)史,以此調(diào)整中國畫取向,這是真正的“博學(xué)”。
在上海待久了,他想出去走走。聽說歷代畫史上好多畫家乃入川成就“名堂”,他決定去四川看看。黃賓虹畫了只有自己能瞅懂的“地圖”,循跡到達成都青城山,剛好飄過來一陣雨。山咄咄逼人,雨磅礴壯麗……青城坐雨,雨洗乾坤,分明是上天的恩賜?!皫煼ㄗ匀弧辈痪腿绱藛??
一年以后回家途中,黃賓虹突發(fā)奇想去奉節(jié)瞧瞧杜甫的“石上藤蘿月”。停舟這晚,他拿出寫生本摸索著畫起周圍山水。第二天,太陽出來啦,再看這幅畫稿:月移壁,實中虛,虛中實,妙哉!山是靜的,月是動的,山不見明暗對比而被月光扮出不同表情,“知白守黑”的畫理頓悟而出。
就這樣,任三十年時局變幻,黃賓虹以一介“學(xué)人”的“變革”熱情專心于繪事,靈動且扎實,冷靜且自信地做著自己。
(3)
1937年,黃賓虹應(yīng)邀鑒定故宮南遷古畫,不料趕上“七七”事變,全家困居在北京。屋子小得轉(zhuǎn)不開身,下雨漏一地水,常常吃了上頓找不著下頓。幸好有個德州的賣米人每隔十天半月送給他幾公斤大米,真真解了燃眉之急。可勞動群眾也不容易,米哪能白吃?黃賓虹付不起錢,每次奉上一幅精心繪制的畫作。
當(dāng)時的北京文物研究會打算向日偽政府推舉黃賓虹出任美術(shù)館館長。黃賓虹跟夫人講:當(dāng)年籌安會派謝蓮蓀找我投奔袁世凱,說什么“待遇從優(yōu)”我不去;如今他們的招式臭味相投!“助紂為虐”豈是君子所為?黃賓虹揮筆畫幅梅花:煙云富貴,鐵石心腸。耐此歲寒,以揚國光。
八十歲壽辰,黃賓虹本打算吃碗壽面,喝杯壽酒——他生性內(nèi)斂,低調(diào)著呢??膳笥褌?、弟子們爭相祝壽,無意中連海外友人也驚動了。日本人又趁機動起歪心思,專程為他擺下壽宴,看你來不?沒想到黃賓虹再次果斷拒絕。他在屋子前面種了一叢瘦竹,刻了一方“竹北移”的印章,以此表達自己不可撼動的民族氣節(jié)。
這期間,黃賓虹的文字書畫多用“予向”署名。他給親朋好友寫信,除了讓大家?guī)兔υ诟鞯厥圪u山水畫,總是另外送上一兩張花卉圖作酬勞。這些“贈品”上一律署有“予向”的字樣。有人說這名字表明他不屈于日本人的立場,其實老先生亦期待把花一樣的“小確幸”與眾人共享吧。
黃賓虹每周二去國畫研究所代課,有名學(xué)生建議他拿些畫出去換錢。黃賓虹說:我的畫比較“苦澀”,不好賣的。但這名學(xué)生還是堅持拿了幾張,最后賣得三個大洋。銀子拿回來,黃賓虹不收:去買幾雙鞋子,你剛進巷子,我就看到你的鞋破了。學(xué)校派一位姓金的工人師傅照顧他的起居,黃賓虹過意不去,特意送畫表示感謝。金師傅實誠,話也直,連連擺手:不要,我又看不懂!黃賓虹笑笑,又一次把畫塞過去:師傅收起來吧,以后會有用處。其實黃賓虹的畫須在北京“雄寶齋”、上海“朵云軒”的書畫店里才能賣出好價格,只是那會兒很多人不知道罷了。
黃賓虹的畫筆法自由不羈,更因追尋“渾厚華滋”的“民族性”而現(xiàn)出“墨黑一片”。國畫大師梅默生曾說,黃賓虹的繪畫“不像當(dāng)下滿街走的靚女打扮入時,也不像張大千和吳湖帆的繪畫那樣靚麗”,像極了主人的性格——對欣賞者本身的境界提了要求。
(4)
抗戰(zhàn)勝利,黃賓虹心里樂開了花。強大的浩然之氣積聚在心頭,好比一種發(fā)泄,一份崛起,他提筆運墨,碼足力氣沒日沒夜地畫。在寫給友人的信中,他說自己“無異脫階下之囚”,翻身把歌唱,喜悅“難用筆墨形容”。
1948年,85歲的黃賓虹接受杭州國立藝專邀請,終于回到久違的出生地浙江。90歲時,黃賓虹因患白內(nèi)障視力急劇下降,讀書和寫作得借助放大鏡進行,居然還能畫畫——奇怪嗎?他以八十年的筆墨基礎(chǔ),不以目視,隨心而畫;山水牢牢長在心里。因為看不清楚,他畫得很濃、很黑;筆在紙上沙沙作響。那筆變成一只禿筆,多年揣磨的金石味道迸射而出。這是中國山水畫的圓滿,也是一種生命的奇觀。
1955年3月25日凌晨,92歲的黃賓虹在杭州第一人民醫(yī)院病逝。兩天后的公祭大會上,宋若嬰宣布他的遺囑:將生前書畫成品、手稿以及收藏的全部文物共萬余件獻給國家!無奈“曲高和寡”,居然找不到接收單位。直到一位愛好藝術(shù)的領(lǐng)導(dǎo)人過問后,當(dāng)時浙江博物館勉強接收,然而包裹沒打開就棄置于角落。
2005年,浙江博物館舉辦黃賓虹大型展覽系列活動。他留下作品無數(shù),但好多沒有落款,甚至題字也免了,只蓋了一方浙江博物館的收藏印?;钪鴷r不做藝術(shù)的終結(jié)者,這是黃賓虹的性格。黃賓虹懂易經(jīng),在世時曾預(yù)言“五十年后人們會看好我的畫”,從1955年到2005年,恰巧半個世紀(jì)——冥冥中他似乎把控著自己的人生。
……
呸!何物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呸!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
勤勉與智慧,要強與自強,善意與禪意……黃賓虹的一生熠熠生輝。
——如今在時光里回望大師,縱然漫長,仍是“上上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