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歷史尋根問源,先看看毛澤東是怎樣建設共產主義。在那個時候,把大量的人聚在一起勞動,這應該就是共產主義,但是為什么沒有成功呢?原因只有一個有人懶有人勤,所以這個很難成功。到了鄧小平時代,分田到戶讓每一戶農民都有田地能自由種植,實現(xiàn)了自力更生的根本目的。有了自己的田地,農民就有了干勁,種自家的田就不會像以前那樣懶了。毛澤東和鄧小平這兩位政治雙雄,結合在一起告訴我們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含義。國家是一個共同居住體,我們每個人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用我們的雙手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生活,這就是先輩給我們最初的解釋,依照這個指勢我們一定能建成共產主義社會。
我們并不了解共產主義,那它是什么呢?流傳千年到現(xiàn)在的建筑,保存完好的只有長城,能不能把長城比作共產主義呢?答案是可以,長城建在山峰上,寓意著共產主義是建立在國家實力雄厚的基礎上。而每一塊來自不同地方的石塊,則說 每一個人都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共同的目標。石塊告訴我們,石料不是每一塊都是一樣的,必須經過修理切成四四方方的才好施工建設。把大石塊切整齊或切成小塊石料,是必然過程。大石塊總是放在最底下,小石塊放在大石塊上。告訴我們兩點,一不管我們是誰都要變得規(guī)規(guī)矩矩。二有能力的人一定有重擔,領導那些能力弱的人。長城體現(xiàn)出共同連接體的性質,也說明共產主義必須是共同連接體,和必須以有能力的人為基礎。
我們的國家,經過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到現(xiàn)在習近平。一代又一代領導人的領導下,有了鞏固的根基。在這種條件下我們有能力建設共產主義社會,先樹立共產黨員立場,后樹立工作以奉獻為原則。思想上時刻清楚明白,金錢永遠都是用來運作的也永遠都是別人的,這兩個永遠要牢記在心里,我們才能順利建設共產主義,只有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徹底解決貧困。 共產主義是什么?可以說我們中國是第一個建成共產主義的國家。毛澤東和鄧小平加長城就是共產主義,毛澤東以人民的利益為核心,鄧小平以發(fā)展的眼光看未來。
貧窮并不是因為沒有能力,而是沒有人指導沒有人依靠。 就業(yè)的本質是需要有能力的人帶領,一個有能力的領頭人,才是解決貧困的關鍵。一個真心真意為人民服務有能力領導人,才能把人民真正帶出貧困。 很多時候,農民貧窮是因為被剝削了生產、就業(yè)的權利。很多有資本、有技術的人,自己承包了很多土地,養(yǎng)殖了很多動物。造成農民沒有土地可以種植,沒有什么可以養(yǎng)殖。所以造成了貧窮。 工廠通過制度協(xié)調生產,國家也可以通過制度協(xié)調貧困。 中國為什么貧困?解決貧困,就要建立新的社會制度和新的社會環(huán)境。那就是共產主義社會。 我們知道,火車只有原料燃燒才有動力。解決貧困也是一樣,農民所生產的農產品要有人購買才有生產的動力。 那么誰來充當購買者呢? 當然是我們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和國企、央企的員工,共同肩負起解決貧困的重任。 假設10億人,每個月用600元錢去購買扶貧農產品,就是6千億。按照每個農民每個月2千元來算,就能幫3億農民。3億每人用6百元,就能幫9千萬??偤暇陀?4億人,每個都有2千元一個月,中國那里還有貧困。
消費的本質是擁有資金,而大部分資金是通過勞動就業(yè)所獲得. 沒有收入來源消費能力就是零.收入越高消費能力就越強.我們知道只能是擁有購買能力,才存在市場。所以為農民提供就業(yè)崗位,也是在開闊整個中國市場。解決貧困?農民就有了固定收入,也就是說農民擁有消費能力,也增強了市場的需求。農民有了購買的能力,整個市場就會變得很大。 我們知道在固定的市場里,消費也昰固定。有了這樣的認識,所以提升貧困農民收入,在另一個方面其實也是開擴市場,增加消費個體從而增加整體消費。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現(xiàn)在的消費構造是怎樣的?一種是,農民通過承包國家土地,獲得土地經營生產權利, 在土地上耕作農作物。當農作物成熟時,便拿到市場上販賣,販賣所得就是個人收入。
還有一種是,大量農民集體種植一種農作物。農作物成熟的時候,就會有收購商來收購。收購商在運送到別的地方,販賣給小的商販從中間賺到差價從而獲得收入。小的商販在直接賣給消費者,抬高物品的價格從而獲得收入。實現(xiàn)一個比較復雜的農民種植消費者購買的過程,這個流程中農民的付出是最大,而收入是最少的。
還有就是企業(yè)生產制造,生產出來的產品有一套自己的銷售方法,也是抬高價格獲得利益。企業(yè)不像農民,它擁有一整套銷售系統(tǒng),可以最大化獲得利益,從而不斷壯大企業(yè)的規(guī)模? 農民不知道經濟是如何一個運轉流程,而企業(yè)知道一清二楚。農民很盲目,也很無助,不知道生產出來的東西賣給誰??墒瞧髽I(yè)不一樣,生產出來的東西會有一個推廣過程,讓別人了解用途中而進行購買. 我們會因為科技的發(fā)展,而逐漸拉大貧富之間的距離。所以我們必須建立一種新的制度,來調解貧富之間的差距,那就是共產主義社會,集體生產制集體消費制均衡平均消費制.不管農民還是企業(yè),都擁有著相同的性質。那就是生產銷售再到一個被購買,這樣一個三角關系。而它們所體現(xiàn)出的本質是,生產就業(yè)、消費。它們雖然性質不同,但它們卻有著連帶關系。 那就是生產帶動就業(yè),就業(yè)帶動消費,這樣一個潛在循環(huán)系統(tǒng)。
農民生產就意味著有就業(yè)崗位,就會有一定的收入。有了收入就有購買能力,就能夠買到很多需要的生活商品。對商品進行購買,就會帶動企業(yè)生產,生產就需要招進工人,工人生產就會有收入,有收入就會有穩(wěn)定的生活來源。也會帶動購買其他一些商品,從而增加其他商品的生產,也會增加就業(yè)。有了就業(yè)就會增加更多商品生產,有了生產就有了收入,有了收入就增加消費,消費又增加了生產。組成了整個社會經濟運轉,而我們都遵循這樣的規(guī)律運轉. 給農民發(fā)放扶貧基金,農民就會有了依賴,就會變得不想去勞動,一旦國家停止了發(fā)放扶貧資金,農民將會打回原形,重新變得貧困一無所有。給農民發(fā)放扶貧基金,只能解決農民短暫的需求,并不能完全根治貧困的根源。只有讓農民學會種植和養(yǎng)殖技術,讓他們擁有能力生產、就業(yè)依靠自己的勞動獲得收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
在種植企業(yè)和養(yǎng)殖企業(yè),他們忘記了一點根本的性質,農民本身就是消費者。他們把大部分資金收到自己的口袋,就是剝削農民的消費能力。他們把企業(yè)做的很大,但是很難發(fā)展。因為他們失去了購買者,農民沒有收入就無法購買他們的產品。很多人為了擁有更多財富,自己又擁有很多資金,搞起了龐大的養(yǎng)殖企業(yè)和種植企業(yè),這些都直接影響到農民的收入。搞得一些能力弱的農民失去或根本就沒有收入,所以直接導致了貧富差距。在共產主義社會,在一定意義上是不允許要種植企業(yè)和養(yǎng)殖企業(yè)的出現(xiàn)。 我們知道消費就要購買農業(yè)產品商品,產品商品就代表這生產。我們國家有很多貧困人口,他們有一定勞動能力,但是不知道生產什么產品好,因為社會競爭力太大了。勞動生產出來的農產品,根本就不知道買給誰就直接導致了貧困。所有黨政人員擔起消費者這一塊,主動購買農民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農民就會有生產動力,同時也有了固定的收入,就不會再是貧困戶了。
貧困農民大多在山區(qū),物品運輸困難等問題??梢宰屗麄凁B(yǎng)殖一些牛羊,方便運送也會有穩(wěn)定的收入。把農民養(yǎng)殖的牛羊,運送到黨員消費者手中,形成 黨員消費帶動貧困生產,貧困生產帶動貧困就業(yè),貧困就業(yè)帶動貧困消費,有了收入就能脫離貧困,這就是共產主義基本理念。
毛澤東留下遺愿,軍民容合成一人,試問天下誰能敵。以省為主,在每一個省建立一所村干部學院,條件必須是退伍軍人,有班長已經上的軍銜。學習政治、農業(yè)、軍事、經濟為主,把村干部培養(yǎng)成軍事化一流人才,為農村注入強大動力。保證農民生產所需要的技術支持,實現(xiàn)真正帶領農民走出貧困。在每個省每年培養(yǎng)一千名村干部,有了體系以后就不用擔優(yōu)沒有村干部了,全國每年就是培養(yǎng)3萬名村干部。同時解決征兵問題,不會再出現(xiàn)征兵難的現(xiàn)象。軍人必須遵守絕不背叛國家絕不損害國家利益,中央軍委主席擁有軍隊最高指揮權,軍隊的最高責任是保衛(wèi)國家和人民的安全,軍隊最高使命是守護國家領土完整,軍隊以國家為核心,軍隊最高利益是國家利益。為祖國的發(fā)展注入良性循環(huán)動力,保證祖國擁有強大的后備力量。
黨員村干部學院,作為共產主義社會基礎,帶領建設新型農村。農村將由村長,養(yǎng)殖組長和種植組長和有機肥制作組長這些人組成。保證農民有技術較強的人帶領,有平均固定收入。做好發(fā)展黨員工作,黨員以貢獻為工作思想原則, 黨員分為執(zhí)政機關黨員要考核,非執(zhí)政農民黨員和職工黨員不需要考核。每個黨員都自主購買扶貧農產品,當好帶頭作用。制作一檔選舉節(jié)目,選舉全國第一省長,全省第一市場,全市第一縣長,全縣第一鎮(zhèn)長,全鎮(zhèn)第一村長。實現(xiàn)有效監(jiān)督工作,觀察了解 國家相關政策。
其實共產主義社會也簡單,首先保證每一個人都擁有勞動就業(yè)的權利。而勞動所得的收入,一部分拿去購買指定扶貧農產品,讓更多人擁有勞動就業(yè)的機會,實現(xiàn)經濟良性循環(huán),這就是共產主義社會經濟鏈。由國家政府建立扶貧農產品銷售點,形成農民負責生產國家補助銷售,所有黨員購買這樣一個良性循環(huán)。所以所有黨員將成為核心運作力,成為共產主義社會強大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