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教育理論是中國現(xiàn)代教育史上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精華和核心,這種理論對我國當前的教育改革與實施仍然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和啟示作用。
關鍵詞:陶行知;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理論
一、引言
陶行知是中國現(xiàn)代教育史上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卓越的民主主義、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愛國知識分子。他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個草去”無私精神的完美化身,一生都在為人民教育事業(yè)和革命事業(yè)而努力奮斗。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華和核心是其生活教育理論,是貫穿陶行知教育思想始終的一根紅線,包括了他的教育目的、內(nèi)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張。雖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產(chǎn)生于戰(zhàn)爭時期,但是它具有超越歷史條件的思想內(nèi)涵和價值,能夠一直經(jīng)久不衰。直到今日,都給教育帶來深深的啟示。
二、生活教育理論的發(fā)展過程
(一)萌芽期: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時期(1917-1925年)
1917年,陶行知從美國留學回國,發(fā)現(xiàn)中國的教育太重書本,與實際生活相脫節(jié),培養(yǎng)出來的大都是遷腐不堪、呆頭呆腦的“書呆子”,對社會的用處較小。于是,陶行知在1918年,針對中國的教育現(xiàn)狀提出以“教學法”取代“教授法”,并主張生活與教育相聯(lián)系、教學合一的思想。陶行知深受導師杜威的影響,回國后當他看到中國惡劣的教育現(xiàn)狀時,他開始極力提倡“教育即生活”和“學校即社會”。1921年,陶行知在《活的教育》演講時,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活教育”的概念。1925年,陶行知將“教學合一”的教育思想發(fā)展為“教學做合一”。
(二)發(fā)展期:生活即教育時期(1926-1939年)
1927年,陶行知創(chuàng)辦曉莊學校,開始將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論應用于具體的教學試驗中,將教育和生活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從傳統(tǒng)舊教育中解放出來。1930年,他在鄉(xiāng)村教師討論會上發(fā)表《活即教育》的專題講座,提出生活本身就含有對人的教育作用。之后在《我之學校觀》一文中論述了學校與社會的關系,認為學校是社會的一部分。
(三)成熟期:生活教育理論完整建構時期(1940-1946年)
1940年,陶行知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對“生活教育”下了明確的定義,認為“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傊@一時期,陶行知先生對“生活教育”理論各個方面的闡釋比都前兩個時期要更為科學、更為全面,作為“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基石也己全部成型,它們的成熟標志著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完全建構。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體系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有三大要點:“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教學做合一”,他們構成“生活教育”的思想的內(nèi)涵和外延,是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基石”?!吧罱逃本褪恰敖o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是活的教育”。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對教育本質的一種詮釋。陶行知認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生活本身即是教育,且教育作用的發(fā)揮必須根植于生活,沒有生活便沒有教育?!吧罴唇逃标U明了生活與教育的各種關系和聯(lián)系。
1.生活決定教育,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來源于生活。生活的性質和內(nèi)容決定了教育的性質和內(nèi)容。陶行知說“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生活決定教育,教育來自生活。所以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從生活出發(fā),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進行教育。
2.教育對生活具有反作用,即能改造生活。教育既源于生活,便會對生活產(chǎn)生反作用。教育的目的是不斷地通過教育實踐來提高和改造生活,使人民大眾的整個生活向著更高的水平和境界前進,使人們在不斷進步的生活中受到不斷進步的教育。
3.生活包含教育,生活本身便具有教育的意義和作用,生活和教育共始終。我們每個人有“生”便會“有生活”,有生活即有教育,所以“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yè)”,我們要養(yǎng)成“活到老,做到老,學到老”的態(tài)度。
綜上,陶行知“生活教育”強調是教育應以生活為中心,與生活相聯(lián)系,在各種生活中接受教育,而非傳統(tǒng)教育中圍繞書本知識展開的脫離生活的教育。這一主張在破除傳統(tǒng)教育脫離生活、脫離民眾的弊端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社會即學?!?/p>
“社會即學?!笔侵浮吧罴唇逃钡姆秶?,是有關教育組織的論見。在學校與社會的關系上,陶行知強調:“社會含有學校的意味,學校含有社會的意味?!币虼?,“社會即學?!本褪钦f社會本身就是學校,整個社會便是一所大學校。
“社會即學?!笔巧罱逃龑τ诮逃秶臄U展,它包括以下三重含義:第一,生活教育的范圍不僅是學校,而是整個社會;第二,生活教育的形式不僅是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是三者結合的整體教育;第三,生活教育的對象不僅是學生,而且是全體社會的民眾。因此“社會即學?!钡闹鲝埛磳Φ氖前焉鐣c學校相分離的教育,強調教育范圍、教育形式、教育對象的擴大。當然,陶行知并不主張取消學校,而是要以生活作為學校的中心內(nèi)容;他反對的是脫離社會生活的“死學校”。
(三)“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和教學論,也是“生活教育”理論實施的方法和途徑。它是陶行知在批判脫離生活脫離實際的傳統(tǒng)教育弊端,不斷進行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逐步提出并形成的,其涵義是“教的法子根據(jù)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jù)做的法子。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鼻艺J為“做是發(fā)明,是創(chuàng)造,是實驗,是建設,是生產(chǎn),是破壞,是奮斗,是探尋出路”、“做的最高境界是創(chuàng)造,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過程中的中心”。然而他認為的“做”含有行動、思想、產(chǎn)生新價值的特征,由行動而發(fā)生思想,由思想而產(chǎn)生新價值。
總之,陶行知是創(chuàng)立生活教育理論的偉大人民教育家,是中國現(xiàn)代教育史上對國際影響最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教育活動與實踐在我國教育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給我國的教育思想史留下了寶貴而豐富的遺產(chǎn)。他的“生活教育”是生活的、現(xiàn)代的、行動的、大眾的、前進的教育,是知行統(tǒng)一的,也是與時俱進的教育,是不同于傳統(tǒng)教育的一種新式教育,它與我們當代的新課程理念有許多相通的地方,對我國當前的教育改革與實施仍然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和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董寶良.陶行知教育論著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
[2]曲鐵華.中國教育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3]申林靜.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