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對什么樣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父母,不僅是孩子物質(zhì)生命的給予者和保護者,也是孩子心靈生命最重要的影響者之一。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人格,即一個內(nèi)在關(guān)系模式,即“內(nèi)在的父母”和“內(nèi)在的小孩”的關(guān)系,它在6歲前基本形成。這個內(nèi)在關(guān)系模式是我們與他人、社會乃至全世界相處的基石。簡而言之就是,我們怎么與父母相處,長大后,我們就怎么與他人相處。因此,絕大多數(shù)成人都有一套奉行了一生的心理邏輯。這個邏輯規(guī)定了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什么是對,什么是錯,甚至規(guī)定了這個人該怎樣活著,也讓人試圖規(guī)定或控制周圍其他人該怎樣活著。對于比較成功的人來說,這一套邏輯可能是他成功之本,但同時也是他卡住他發(fā)展的瓶頸所在。而對于一直處于某種痛苦境況中的人來說,這一套邏輯則直接是他的痛苦之源。我們需要去認識自己和別人的這一套邏輯,這樣可以讓自己活得更加自由一些。
控制型父母,依賴型孩子
如果父母是嚴重控制型的,要求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當孩子這樣做的時候,他們會非常盡心盡力地為孩子做事,而當孩子不聽話時,他們會對孩子各種懲罰和威脅,于是孩子形成了這樣一種人生體驗:只有做依賴的孩子時才有好處,獨立是不受歡迎的。有一對夫妻,妻子是嚴重的依賴者,她待在家里不工作,家里但凡有事,她都會打電話給丈夫,向他各種求助。丈夫已經(jīng)煩不勝煩,對她說:“我實在受不了你的依賴了,你能不能獨立一些,再這樣我們真的是要分手了?!钡酉聛?,這位妻子變得更加依賴。甚至連家里要換桶裝水的事,她都要打電話給丈夫,怯生生地說,家里的水喝完了,你看是不是該換了,我們該換什么牌子的呢?而她丈夫的反應(yīng)是,掛斷了電話。妻子的這套邏輯最初是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這是他們和自己的父母等撫養(yǎng)者建立關(guān)系的方式,他們就是用這種方式和撫養(yǎng)者親近的。這是深入骨髓的東西,當他們想和別人靠近時,就會自動啟動這一套邏輯。當接收到丈夫想離開她,她會對自己的邏輯更加執(zhí)著。
脆弱型或缺位型父母,支配型孩子
產(chǎn)生支配型孩子的原因,有兩種可能:
1. 這樣的人童年時,他們和父母的關(guān)系是顛倒的,他們的父母是脆弱的依賴者,不僅不能照料孩子,反而要孩子來照料自己。因此,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成了一個大人,并從照料和支配父母的過程中獲得了自己最初的價值感。長大了,他們便渴望重復(fù)這種關(guān)系模式。
2. 支配者和媽媽有過嚴重的分離,或者媽媽對他們的照料嚴重欠缺,這讓他們對現(xiàn)實媽媽極端不滿,而在心中勾勒了一個永遠不會離開自己的愛人形象。長大后,一旦愛上某個人,他們便會把這個形象強加在這個人身上。因為他們童年時嚴重受傷,所以極其懼怕分離,而戀人的任何獨立意志,都會讓他們擔(dān)心分離,所以他們會盡一切努力打壓戀人的獨立意志。
支配者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類型:赤裸裸的支配者和溫情的支配者。所謂的赤裸裸的支配者,他們甚至都不愿意用“我對你好”這個借口,而是直接表達“你必須聽我的,否則我會讓你付出代價”;而溫情的支配者,在表達支配欲的時候,會使用“我是為了你好”這一借口。
不過,很多支配者既是赤裸裸的,也是溫情的。比如,有些人可能在工作中是一個赤裸裸的支配者,但面對親人時會表現(xiàn)得極有愛心和耐心,可不管有多愛,他們一定會追求“你必須聽我的”這個終極目的。支配者渴望活在這樣一個世界里:他一動念頭,世界就會圍繞著自己的念頭運轉(zhuǎn),而一旦不是這樣,就會有自戀性暴怒產(chǎn)生。支配者是直接表達全能自戀的意思:“我這么有力量,你怎么可以不聽我的”,希望世界“如我所料”?!拔摇钡乃季S過程已經(jīng)預(yù)料了這個世界該如何發(fā)展,當世界果真如此時,就證明了“我”的思維過程也就是“我”頭腦的偉大。當世界出現(xiàn)意外時,“我”會有失控感,也就是世界發(fā)展沒有被“我”的頭腦所預(yù)料到。這時,我會覺得我是差的、壞的、錯的,同時覺得世界也是這樣。
我們要知道,世界既沒有按照我們的意愿運轉(zhuǎn),同時世界又是善意的,而且也允許我們自己表達所謂不好的情緒。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失控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失控都是美好的。
迎合型父母與逃離型孩子
迎合的內(nèi)在邏輯是:我總順著你,你必須接受我,否則你就是不愛我。海瑞因塔是一個中年單身母親,有兩個10多歲的孩子。她每天要開車接孩子上學(xué)和放學(xué),當孩子坐上車后,她一定會提醒兩個兒子鎖好車門。然而,當孩子們試圖這樣做時,卻發(fā)現(xiàn)車門已關(guān)好。這位媽媽在做什么?她為什么多此一舉?對此,卡什丹的解釋是,這是迎合者的經(jīng)典行為模式。鎖好車門是意識層面的奉獻,海瑞因塔以此顯示,她是一個無微不至的媽媽,而提醒孩子們?nèi)ユi車門則是潛意識驅(qū)使的,她潛意識里希望孩子們發(fā)現(xiàn),媽媽已經(jīng)做了奉獻。歉疚感可能是我們最不愿意面對的一種感覺,尤其是有人替我們做了我們本可以輕松做到的事情后,還巧妙地想給我們留下歉疚感,這會令我們感到非常憤怒。然而,迎合者不僅在助人時細致入微,還會非常謹慎小心,他們會向你卑微地表示,他們只是想幫你而已,不需要任何回報,你不必有壓力。面對這樣的人,一開始我們很難表達憤怒,我們甚至?xí)驗樽约盒闹械呐瓪舛械絻?nèi)疚:“我怎么能對這么好的人生氣?”不過,如果這樣的事情越來越多,你的憤怒會越來越難以遏制。于是,你要么向別人表達怒氣,要么干脆遠離這個迎合者。海瑞因塔的兩個兒子就是這樣做的,他們成了問題少年,常在學(xué)校和社會上制造一些麻煩,而這是他們表達憤怒的方式,這憤怒本來是要對媽媽表達的,但媽媽這么好,他們怎么可以生媽媽的氣,于是他們把憤怒發(fā)泄到別處去了。這兩個孩子和媽媽的關(guān)系也越來越疏遠,這種疏遠是為了減少媽媽迎合自己的機會,那樣就可以少一些歉疚感了。迎合者為什么要這樣委屈自己?我們都想與別人親近,但很多人只學(xué)會了一種與別人親近的方式,支配者學(xué)會了權(quán)力的方式,依賴者學(xué)會了示弱的方式,而迎合者學(xué)會了奉獻的方式。更糟糕的是,因為迎合者只相信迎合的方式,所以當對方疏遠他時,迎合者在恐慌中會對付出更加執(zhí)著。但他越付出,對方越想逃離,由此這成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最終迎合者最在乎的關(guān)系反而斷裂了。
奉行愛和自由的父母,活力型孩子
自由對孩子而言,非常重要。因為自由,意味著孩子的精神胚胎可以充分獲得發(fā)育,自由也意味著這個孩子的意志得到尊重,他被允許并被鼓勵走向自我實現(xiàn),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在孩子開始進行自我探索的時候,既不要常替他完成,也不要經(jīng)常限制他。與給予孩子同等重要的是愛。愛是什么?按照羅杰斯的定義,愛是深深地理解和接受。那么相反,假若我們做不到對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而急于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這就不是愛。我們很容易急于給孩子建議和命令,這是因為,給建議和命令,遠比理解容易。實際上,無數(shù)父母感受到,理解孩子,太難太難了。理解了,才能做到接受。談到接受,羅杰斯認為,只有無條件地愛,才能令一個孩子感受到被愛。
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講過這樣一個寓言:一頭熊,一直關(guān)在一個極其狹小的籠子里,它只有站著。后來,它從籠子里放出來了,可以爬著走,也可以打滾,但它卻仍然一直站著。那個真實的籠子不在了,但似乎一直有一個虛幻的籠子限制著它。
我們每個成年人都是這樣的,原生家庭的外在籠子不見了,但內(nèi)在還有一個籠子,所以我們需要去認識它,從而逐漸地破解自己的生命邏輯,最終可以走向更廣闊的世界。